APP下载

遵循语文学习基本规律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1-02-18李术慧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外化内化孔乙己

李术慧

语文学习规律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各因素间的本质联系,是语文学习活动发生和发展必然遵循的逻辑轨道。在语文学习的诸多规律中,“内化先于外化,内外相制”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规律之一。

内化和外化,这里分别指两种语文学习:内化是指由外而内的言语吸收;外化是指由内而外的言语表达。“内化先于外化,内外相制。” 意思是说:在程序上,内化吸收在前,是基础;外化表达在后,是能力;内化先于外化;内化和外化又相互制约,内化吸收有助于外化表达能力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更好促进内化;没有内化吸收的基础,外化表达就是无源之水。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理念。遵循内外相制律指导语文学习的过程,正是实现这一核心理念的过程。内化吸收是外化表达的前提,所以,强化内化吸收,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就成为中学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我认为在内化吸收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认清“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自主行为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应得到尊重。学生语文的素养是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任何的越俎代庖都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蔑视。捷克的夸美纽斯说:“寻找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少讲,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手—教师手下留情(少做,做在当做),嘴下留情(少说,说在当说),还学生主体地位。要相信学生的创造性地形成语文素养的能力,真正将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还给学生,使他们在创造性学习中体会到形成语文素养的愉悦。如初一阶段学生已经对说明文体知识有了了解,且说明文内容在初中阶段相对简单,初二说明文学习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师适当指导即可;如《中国石拱桥》,教师只需对本文逻辑顺序的具体运用和举事例、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稍加指导,其它内容完全可独立探究学得。学了《孔乙己》之后,《范进中举》一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只引导学生关注从孔乙己到范进再到丁举人的逻辑演化。我们在这里布置学生自学《范进中举》并联系《孔乙己》,写一篇《从孔乙己到范进到丁举人》的读书笔记。同学们在对人物的对比变化之中,发现人物的逻辑演化轨迹,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的空间可以说是个弹性空间。语文教学必须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个性体验,建构和升级学生的认知体系;因此,教师工作再不应局限于对课本的诠释,而应发现语文学习的隐性工作,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开拓语文学习资源,丰富语文材料积累。

(二 )增加阅读量,重视经典的言语材料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基础。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閱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根据内外相制律的启示,外化表达能力应以内化的丰厚积累为基础,所以母语学习必须重视阅读,增加阅读量,特别是应重视积累典范的言语材料。

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多有过这样的感受,中学生学了十多年的汉语,应该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事实并非如人所愿,多数中学生惧怕说话和写作,憋了个面红耳赤就是那么几句空洞的话语。为什么呢?最主要原因是读书太少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头脑空空,何谈出口成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如何使学生多读书上下工夫。不但要求学生读书,而且要给学生提供可读的材料,必要时带领学生读读。首先要还课堂朗朗的读书声,教师课上要训练学生多种阅读方法。其次要求学生读指定的课外读物,教师应指导学生购买适宜的书报。《大纲》“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所列名著:《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艾青诗选》、《红岩》、《格列佛游记》、《简爱》、《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教师可指导初中生课外一一阅读。再次,可将课内文章重组:把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同一题材不同文体的多篇文章,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多篇文章,同一材料不同角度的多篇文章,分别组合一起阅读,以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最后,要强化背诵,精彩文句、文段甚至整篇文章要求背诵,古诗文学习“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古诗古文达到出口成章,诵读中求理解,理解中再背诵。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诵读较多的名篇名段,丰富学生语文积累。

(三)养成习惯,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保证。

《课标》规定:“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师可将一些好的学法传授给学生供他们选择借鉴,如分组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也可以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教给他们,如作文的互评互改法;阅读的整体感知法、抄书助读法、双向阅读法,诵读评改作文法,等等。需强调的是,不但要传授方法,而且一定要引领学生去具体运用,让学生将这些方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习得,对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法起到事半功倍的借鉴作用。

如 “质疑”——读出问题。看似容易,实则不然。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面对一部作品,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研读越深收获越大,同时疑问越多。相反,对我们根本无法读懂的著作,至少是提不出什么问题来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读出问题,正表明读懂了——当然这“懂”是相对的,在懂的同时又传达出“不懂”,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习《孔乙己》一文,我这样训练学生提出质疑。学生最初并不能提出什么疑问来,我首先指导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从课题处求疑,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求疑,从某些限定性词语求疑,从课文的重点难点求疑,从中心求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求疑,从困惑易错处求疑),又以从课题处求疑为例启发学生:题目《孔乙己》是什么意思?是一个人名,真怪!那这个人为什么叫做孔乙己?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人?长得如何?有什么爱好?什么性格?最爱吃、穿、喝、说、做什么?生活景况如何?……接下来的一节课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先从中提出10个问题自己释疑,并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同学们研究。又布置学生课下再尽可能多的从文中发现疑问,自己解决。结果,同学们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疑问,如,孔乙己有多少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文中写了几次?文中最能概括体现孔乙己特征是哪句话?——为什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为什么孔乙己是“穿长衫”的?为什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产长衫的唯一的人”?第9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地位?孔乙己最后结局是怎样的?——死了,为什么?哪些语句说明孔乙己死了?如何理解“大约的确”是死了?谁置孔乙己于死地?丁举人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恰体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

(四)关注内心,塑造健全人格,促进终身发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

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语文学习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心灵。中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学语文教学就应该寻找他们与文本的契合点,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人文关怀。如阅读教学要走进学生心灵,就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帮助学生寻找打开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读到自己。

所谓“读到自己”是指通过阅读文本是学生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读到自己”说穿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摆进去”。如《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孤独之旅》等文章学生很容易读到自己。学生很容易被文本的景物、情感、人物、事件所感染,不知不觉成为文本中的一个角色。但有些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因而学生读来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这时便需要老师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搭桥。如学习《孔乙己》,我先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结合今天的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社会一些社会现象剖析身边“咸亨酒店”似的冷漠,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意无意作了‘看客’,在我们经历庚子年新冠疫情时,是否做了这样的看客呢?进而感受到鲁迅穿越时空的深邃洞察力。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语文的人文内涵,关注文化积淀,陶冶学生心灵。

总之,我们要在《课标》的指导下,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开拓中学语文教学新领域,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途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语文的美和魅力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外化内化孔乙己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