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精准护理的运用效果评定

2021-02-17朱再云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26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精准新生儿

朱再云

长沙市第四医院新生儿科,湖南长沙 410006

新生儿疼痛可能会影响到其神经活动变化,进而影 响其疼痛反应和疼痛处理,若新生儿长期处于疼痛状态下,甚至会影响其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1-2]。 在传统观点下,人们大多认为新生儿由于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全,其对于疼痛并不敏感,不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经过大量研究表明,这一理念显然是错误的[3-4]。 其疼痛作为常见的临床生理表现,诸多因素会导致新生儿疼痛状况出现[5]。临床医务人员应通过针对性新生儿疼痛管理干预,降低新生儿疼痛感,进而提升其生存质量[6-7]。 但目前看来,临床新生儿疼痛管理往往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医务人员新生儿疼痛管理知识掌握不足,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新生儿疼痛管理干预体系,医务人员疼痛管理水平不足等,从而对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影响[8-9]。 有研究表明,精准护理管理作为一项评估新生儿状态并对其实施针对性疼痛管理的精准干预手段,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改善其生存质量[10-11]。 为了探究精准护理管理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该研究以该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10 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展开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10 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55 例。 其中常规组中男35 例,女20 例;年龄6~18 日龄,平均(12.15±0.44)日龄;体质量2.4~3.9 kg,平均(3.15±0.21)kg;病程4~12 d,平均(8.13±0.11)d。 观察组中男34 例,女21 例;年龄7~19日龄,平均(12.24±0.39)日龄;体质量2.5~4.0 kg,平均(3.17±0.22)kg;病程5~11 d,平均(8.17±0.13)d。 同时选择46 名对新生儿实施疼痛管理的医务人员参与该次研究,将其中23 名纳入常规组,其余23 名纳入观察组。 常规组男女比例3:20,年龄27~32岁,平均(29.34±1.01)岁;大专及以下学历6 名,本科学历15 名,本科以上学历2 名。 观察组男女比例4:19;年龄26~31 岁,平均(29.25±1.12)岁;大专及以下学历5 名,本科学历16 名,本科以上学历2 名。 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平均病程、性别比例、平均体质量、平均年龄、学历占比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两组新生儿均未接受过疼痛刺激;②新生儿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③家长知情该次研究,并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新生儿意识状态不佳;②新生儿伴有先天性疾病;③新生儿疼痛干预耐受较差;④新生儿免疫功能异常;⑤一般临床资料不完整,有缺失;⑥中途放弃参与研究。

1.2 方法

对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 做好新生儿疼痛评估;介绍新生儿疼痛管理要点;指导疼痛管理方法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对观察组实施针对性较强的精准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构建新生儿疼痛管理精准干预小组:由科室主任带头,科室高年资医务人员参与其中。 以新生儿疼痛管理相关规范标准为依据,完善新生儿疼痛管理干预指南,内容包括新生儿疼痛发生情况、疼痛认知、评估疼痛的工具使用方法、药物干预以及非药物干预新生儿疼痛措施。

②制定完善新生儿疼痛评分制度:在制度制约下提升医务人员对疼痛管理的重视程度,强化疼痛管理认知,以轻柔的手法展开新生儿疼痛管理。根据新生儿疼痛表现、疼痛评估方法、疼痛干预等工作流程,最终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干预管理计划。

③强化医务人员操作管理技能:指导医务人员开展疼痛管理技能训练,避免在医疗操作时对新生儿产生疼痛。 加强新生儿襁褓包裹管理,避免患儿出现心理应激。同时运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开展对医务人员管理技能的考核工作,从而在考核结果中分析医务人员在工作开展期间存在的不足加以指导并改进,确保下一段疼痛管理工作开展具有更高的有效性。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选择23 名对两组新生儿实施疼痛管理的医务人员,对管理质量进行调研。以该院自制管理质量评分表为基准,各项管理能力总分均为100 分,其中综合能力包括50 分理论能力、50 分实操能力,分值越高则表示管理质量越优。

②以该院自制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于两组新生儿家属管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 项指标。 问卷总分为100 分,其中80~100分为评估为非常满意,60~79 分评估为比较满意,60 分以下评估为不满意。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比较满意人数)/总人数×100.00%。

③评估两组患儿疼痛管理效果,分为有效、显效和无效。利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展开评估,总分为7 分,量表指标包括新生儿面部表情、哭闹、呼吸状态、上肢下肢动作以及觉醒状态,分值越高则表示疼痛状况越严重。评估标准为:有效:0~2 分;显效:3~4 分;无效:5~7 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综合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病情观察能力3 项评分均大于常规组,表明观察组管理质量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质量对比[(±s),分]

表1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质量对比[(±s),分]

组别综合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常规组(n=23)观察组(n=23)t 值P 值87.39±2.95 93.46±3.01 6.907<0.001 85.97±1.98 92.34±1.86 11.245<0.001 84.16±3.76 91.57±3.88 6.577<0.001

2.2 两组患儿家属管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管理满意度96.36%显著大于常规组8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管理满意度对比[n(%)]

2.3 两组患儿疼痛管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管理总有效率98.18%大于常规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疼痛管理效果对比[n(%)]

3 讨论

早在2001 年,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就对疼痛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在新定义下,疼痛是指机体由于实际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不愉快感[12-13]。 针对无交流能力的个体,不应直接否认其存在疼痛的感觉,应当实施针对性对策来降低疼痛发生的可能性[14-16]。 其中无交流能力个体就包括新生儿这一群体,可见人们一直以为新生儿不存在疼痛感觉并不成立。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新生儿长期处于疼痛状态下将对其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比如短期疼痛可能会影响到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如血压升高、血氧降低、影响睡眠质量等[17-18]。长期处于疼痛状态可能影响到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如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导致新生儿行为改变,使其出现社交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不良现象,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新生儿的疼痛管理[19-20]。

传统的疼痛护理管理应用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单一进行的作用并不明显,而精准护理管理则是以更加舒缓且安全的干预对策,降低新生儿疼痛感,避免不良现象发生,提升新生儿生存质量。 精准护理管理内容包括构建新生儿疼痛管理精准干预小组并明确疼痛干预目标,并以此为基准展开根据针对性的临床管理工作。 首先,由于新生儿疼痛评分制度欠完善,因此很多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缺少对疼痛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造成管理不佳等问题的产生。但将评分管理内容逐步完善后,能够显著促进医务人员工作重视度的提高,确保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顺利开展。其次,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将对其日常服务质量带来直接影响,因此通过增强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可以增强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在服务期间更具专业性,面对突发事件或新生儿疼痛表现可以有效做出干预,确保管理质量的大幅提升。此外,在医务人员掌握有效管理手段的同时,考核工作同样非常关键,其为检验医务人员工作有效性最为直观的评估手段,因此对于及时改进强化同样能够带来积极影响。

近些年来,新生儿疼痛管理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同时新生儿疼痛情况也在逐渐被减轻,从而提升其舒适度,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在该次研究中,对常规组新生儿疼痛管理中应用传统的疼痛护理管理,对观察组采取精准护理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病情观察能力评分均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为96.36%明显大于常规组的85.45%(P<0.05);观察组患儿疼痛管理效果为98.18%明显大于常规组的80.00%(P<0.05)。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应用精准护理管理能够显著改善疼痛管理效果,并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疼痛管理质量及综合水平,具有更高的管理满意度,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精准新生儿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