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和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2021-02-15许占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22期
关键词:单节双侧单侧

许占江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骨科 河南郑州 450006)

腰椎管狭窄症(LSS)临床较为常见,会诱发下肢无力、麻木或疼痛等,影响患者正常行走[1~2]。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为治疗LSS 的常用术式,具有疗效确切、出血少等特点,可减轻腰腿痛,促进下肢症状消失,有利于腰椎功能恢复[3]。既往标准MIS-TLIF 入路方式为双侧入路双侧减压,虽可取得满意手术效果,但临床认为双侧入路会加重脊柱后方结构损伤,影响脊柱稳定性。而随着手术技术不断改进及手术器材的更新,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LBD)逐渐应用于临床,仅需于症状严重一侧入路减压后,再经倾斜通道潜行至对侧减压,对脊柱后方结构损伤小,但具体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ULBD和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LSS 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单节段LSS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42~68 岁,平均年龄(56.85±4.18)岁;手术节段:L3~L410 例,L4~L528 例,L5~S112 例;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32±1.13)年。观察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41~69 岁,平均年龄(56.89±4.22)岁;手术节段:L3~L49 例,L4~L527 例,L5~S114例;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35±1.17)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经CT 或MRI 检查证实为单节段LSS;伴有腰痛、单侧或双侧下肢痛等症状;经正规保守治疗3 个月以上无效;均行MIS-TLIF 治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脊柱严重畸形;伴有峡部裂型腰椎滑脱;2 个及以上节段椎管狭窄。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MIS-TLIF 治疗,术前完善相关检查。观察组予以ULBD 治疗:全麻后取俯卧位,悬空腹部,选患侧或严重一侧,在腰背部后正中线旁开2.5~3.0 cm 定位,C 臂X 线机透视下行手术切口定位,之后逐层分离皮肤组织,至峡部后逐渐扩张,通道留置合适后,纵向撑开通道下方,显露患侧椎板及上、下关节突关节。以横突定位法,透视下定位螺丝位置,钉道制备后封填备用,长柄骨刀对患侧椎板等进行修整,去除关节突、关节突反折部位、增生黄韧带等,充分显露硬脊膜;手术床对侧倾斜20°,通道调整后分离对侧椎板及黄韧带,保留对侧黄韧带保护硬脊膜,减压后整块去除黄韧带,显露对侧走行根,松解后复位手术床;椎间盘常规切除后,进行椎间隙等处理,将自体骨颗粒植入,并将单枚直行椎间融合器斜行植入,敲击使其平放于椎间隙;短尾万向椎弓根螺钉及钛棒植入完毕后,适当加压规定,透视确认无误后关闭切口。对照组予以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按常规方法进行定位,双侧置入通道后双侧减压,椎间融合器仍为单枚单侧植入,其他操作同观察组。两组术后均常规抗感染,并佩戴腰围3个月以上,禁止剧烈活动。

1.4 观察指标 (1)围术期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2)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术前、术后3 个月及术后6 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腰背部疼痛情况,0~10 分,由患者主观判断,得分越低越好;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总分50 分,得分越低越好。(3)并发症:神经根损伤、感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表1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前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疼痛及功能障碍VAS 评分、ODI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神经根损伤1 例,感染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观察组出现感染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3 讨论

单节段LSS 发病机制复杂,常继发于腰椎间盘退变,当椎间高度下降时,则会引起局部失稳,促使黄韧带、关节突增生肥厚,造成椎管容积减少,压迫硬脊膜、神经根等,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5~6]。目前,临床早期治疗多以制动、休息、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为主,但仍有部分患者保守治疗后效果欠佳,需手术治疗。传统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对椎旁肌损伤大,患者术后易出现多裂肌萎缩现象,且术中大量破坏脊柱骨性组织,导致脊柱稳定性下降,使得手术疗效不甚理想[7]。

MIS-TLIF 是一种微创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利用通道技术进行减压、椎间融合及固定,可减少椎旁肌肉及软组织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早,利于腰椎功能尽早恢复[8~9]。MIS-TLIF 入路方式可分为ULBD 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部分学者认为双侧入路可能会增加机体损伤,破坏后方脊柱结构稳定性,而ULBD 虽创伤小,但对侧减压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两组住院时间、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ULBD 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均可取得理想手术效果,且ULBD 对机体损伤更小。其原因为ULBD 于症状严重或患侧进行手术,可最大限度减轻对脊柱后方结构的破坏,保留脊柱后方结构完整性,理论上可维持术后良好脊柱稳定性,降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及术后腰背痛发生率[10]。同时,单侧减压后潜行对侧减压,能避免对肌肉剥离造成的损伤,保留对侧椎板后部骨性结构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用时。ULBD 还可避免过多牵拉神经根、硬脊膜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本研究中两组并发症比较未见差异,考虑可能与两种入路方式均具有较高安全性有关。此外,单侧入路也存在一定禁忌证,对于对侧椎间孔严重狭窄、对侧椎体后缘骨化等患者而言,不适合单侧入路。因此,临床需术前完善检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避免盲目追求微创而引起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综上所述,ULBD 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LSS 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但ULBD 微创性更佳,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猜你喜欢

单节双侧单侧
OLIF和MI-TLIF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分析
更正声明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后路单侧减压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单侧咀嚼有损听力
单节幼儿跆拳道训练课教学方法研究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