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糖及血脂指标的影响

2021-02-14徐武刘彩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胰岛血脂胰岛素

徐武 刘彩玲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的改变,2型糖尿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有研究[1-2]指出,2型糖尿病的形成与胰岛素分泌缺乏、胰岛素抵抗存在相关性,因此,良好的控制血糖指标是关键,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关键[3-4]。目前,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多以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服用西医降糖药物来维持血糖正常水平,尤其以二甲双胍、格列美脲使用较多,但血糖水平总是反反复复,无法保证在较长周期时间内促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5]。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促使机体胰岛β细胞功能得以改善,可以良好的控制患者自身血糖及血脂水平,进而改善临床症状[6-7]。因此,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2月18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2月收治的18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药物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92例和参照组91例。纳入标准:与糖尿病诊断相符[8];患者初次诊断均为2型糖尿病;临床资料完整;有较好的依从性,可以顺利配合医嘱完成研究。排除标准[9]:存在胰岛素治疗史;伴有功能障碍;伴有感染;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伴有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口齿不清、表述不完成或精神障碍患者。其中,研究组92例患者,男性50例,女性42例,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61.3±3.8)岁,最短病程1个月,最长病程48个月,平均病程(27.8±0.9)个月;参照组91例患者,男性48例,女性43例,最小年龄51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61.8±3.9)岁,最短病程2个月,最长病程60个月,平均病程(32.9±1.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时征得医院批准进行实施的。

1.2 方法

参照组91例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113492;规格:0.25 g/片;生产厂家: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剂量为500 mg/次,2次/d,餐后服用,治疗7 d后将用药剂量进行适当增加,改为1 000 mg/次,2次/d,随餐服用,连续服用4周;格列美脲[国药准字H20057672;规格:1 mg/片;生产厂家: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使用剂量为2 mg/次,1次/d,口服,在此期间需与患者的空腹血糖状况相结合调整用药剂量,减至1 mg/次,1次/d,连续服用4周。

研究组92例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门冬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50073;规格:3 mL:300单位(特充)/支;生产厂家: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强化治疗初期实施胰岛素泵输注,治疗1周后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分别在三餐前和睡前注射。若空腹血糖低于6.1 mmol/L、餐后2 h血糖低于8.0 mmol/L,督导胰岛素强化治疗。告知患者每周进行1~2次的血糖自我监测,适当减少胰岛素用药或停止使用,连续治疗4 周[10]。

1.4 指标观察

血糖及血脂指标:血糖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脂包括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采集静脉血,利用三诺血糖仪测定FBG;利用HB-100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HbA1c;TC、TG用氧化酶法试剂盒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利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监测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利用TBA比色法监测患者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对患者实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胰岛β细胞(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βcell,HOMA-β)功能、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空腹 C- 肽(fasting C-peptide,FCP)[11-13]。

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指标FBG、HbA1c及血脂指标TC、TG水平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血糖指标FBG、HbA1c及血脂指标TC、TG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指标FBG、HbA1c及血脂指标TC、TG水平对比()

表1 两组血糖指标FBG、HbA1c及血脂指标TC、TG水平对比()

组别 FBG(mmol/L) HbA1c(%) TC(mmol/L) TG(mmol/L)研究组(n=92) 5.98±0.45 5.32±0.30 4.43±0.62 0.90±0.09参照组(n=91) 9.79±0.50 6.94±0.29 6.05±0.60 1.18±0.42 t值 54.193 3 37.134 6 17.958 7 6.251 1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MDA、SOD活性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MDA、SOD活性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DA、SOD活性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MDA、SOD活性指标对比()

表2 两组MDA、SOD活性指标对比()

组别 MDA(μmol/L) SOD(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92) 4.87±0.36 3.26±0.50 41.59±11.08 58.05±12.74参照组(n=91) 4.93±0.42 3.70±0.52 41.97±11.29 50.88±12.24 t值 1.037 9 5.834 9 0.229 7 3.881 6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胰岛β细胞功能情况对比

研究组AUC、HOMA-β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HOMA-IR、FCP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胰岛β细胞功能水平对比()

表3 两组胰岛β细胞功能水平对比()

组别 AUC[mg/(mL·min)]HOMA-β(%) HOMA-IR(IU/mL) FCP(pmol/L)研究组(n=92) 89.04±12.98 87.80±15.87 2.97±0.12 0.75±0.31参照组(n=91) 61.12±13.43 62.88±14.97 4.22±0.49 0.97±0.40 t值 14.300 2 10.924 4 23.759 4 4.080 7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抵抗贯穿整个2型糖尿病的治疗过程,疾病进展期间机体会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和葡萄糖耐量,其中胰岛素β细胞功能的减退会致使病情发生进一步的发展,早期的联合治疗可将高血糖给胰岛β细胞带来的损伤程度降到最低,加快机体胰岛β细胞的恢复速度,减弱胰岛素机体抵抗功能[14]。目前,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服用西医降糖药物尤其以二甲双胍、格列美脲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二甲双胍首选应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运动康复锻炼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功能几乎相同,均应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运动康复锻炼无效的2型糖尿患者,但格列美脲对患者空腹血糖的稳定效果最佳,复合应用可达到良好控制血糖稳定的效果。

近年来,临床主张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该方法通过对人体分泌胰岛素进行模拟在其体内输注胰岛素[15]。24 h持续输注结合饭前大剂量输注胰岛素可使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在治疗期间可与患者的血糖情况相结合对胰岛素使用剂量做一些调整,确保血糖趋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夜间发生低血糖和凌晨高血糖有效规避。通常情况下,胰岛素注射频率较多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以及生活质量,同时还会致使皮肤发生结节坏死,从而影响胰岛素利用及吸收[16-17]。另外,若给药时间过于集中,如餐前注射胰岛素会致使血糖水平发生异常,从而增加低血糖的发生几率。

门冬胰岛素为人工合成胰岛素类似物,通过皮下注射可获取理想的效果,同时可对患者的血糖予以控制[18]。与传统胰岛素泵治疗相比较经济性更好,每天注射2~3次即可,不仅将注射次数明显减少,同时可将患者按时用药积极性明显提高。门冬胰岛素注射后有较快的起效速度,血糖浓度降低的同时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注射10~20 min后可将药效充分发挥,持续时间达到3~5 h,60 min后促使机体血药浓度处于峰值[19]。

结合本研究结果数据,研究组治疗后的FBG、HbA1c、TC和TG等指标显著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充分说明了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的血糖,确保血糖趋于稳定,防止发生血糖波动[20]。与此同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MDA和SOD活性均优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弱胰岛素抵抗,同时可将高血糖引发的损伤明显减轻,较比常规皮下注射更具有针对性[21-22]。

综上所得,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可将血糖和血脂水平显著降低,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胰岛血脂胰岛素
临床胰岛移植发展与现状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你了解“血脂”吗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