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2-14黄园园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丁苯缺血性神经功能

黄园园

缺血性脑卒中为一类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我国为全世界脑卒中高危因素暴露水平偏高的国家之一,其中有94%的致病因素是可控的,其中包含体力活动、BMI指数、吸烟、血清胆固醇水平、血糖值以及血压值。在患者发病前半月采用有效的二级预防方式加以处理,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1]。现如今临床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式并不多,对于超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于治疗窗内实施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能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因,实施抗凝、稳定活化斑块、抗血小板凝集以及对症化处理等。除却对患者开展以上基础化治疗之外,当前开展侧枝循环建立以及保护神经也成为了治疗脑梗的新热点。丁苯酞最早由芹菜籽内提取而来,其异构体物质DL-3-N-丁苯酞也被称之为芹菜甲素。属我国自主研发治疗脑血管疾病新药。相关研究证实,该物质能积极高山脑粗组病患短期临床预后和神经功能水平。可经多靶点作用的方式,保护患者脑组织,避免受到缺氧缺血损害。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探讨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作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选择2017年1月25日—2020年1月25日本院所收治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诊断,患者确定为此类疾病。有家属陪同,针对于本次试验药物不存在过敏现象,无精神疾患。排除标准:既往存在出血性卒中病史者、芹菜过敏史者、同时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者、患者发病当时存在严重化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精神疾患、无法顺利完成量表调查者。受试者家属自愿参加试验调查,并签署了有关文件。依照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及观察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51~72岁,年龄均值为(63.38±2.62)岁。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51~73岁,年龄均值为(64.54±2.33)岁。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常规化治疗,使用他汀药物及抗栓治疗。具体方案为静滴依达拉奉(生产厂家: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0007,规格:20 mL︰30 mg),2次/d,30 mg/次。连续治疗半个月。

以此为基础,观察组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0.1 g)治疗疾病。具体方案为静滴丁苯酞注射液25 mg/次,2次/d,连续治疗15 d。

1.3 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值情况。(2)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评分0~45分,评分越高,证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统计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具体判别标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4个项目。临床痊愈: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89%;进步: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9%;无效:死亡者;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或减少≤17%者,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2]。(3)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分数情况。试验应用Barthel index(BI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10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好[3]。(4)应用mRS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满分为5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4]。

1.4 统计学分析

试验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mg/L,)

表1 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mg/L,)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n=38) 21.55±2.63 10.33±3.33 16.300 <0.05观察组(n=38) 21.42±2.33 6.22±1.16 36.000 <0.05 t值 0.228 7.185 - -P值 >0.05 <0.05 -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3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例(%)]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分数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mRS及BI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半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上述得分改善情况明显更好(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分数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分数对比(分,)

组别 时间段 BI分数 mRS分数对照组(n=38) 干预前 67.52±6.28 3.03±0.55干预后半个月 75.12±2.51 1.12±0.25 t值 6.927 19.489 P值 <0.05 <0.05观察组(n=38) 干预前 69.63±6.31 3.02±0.44干预后半个月 86.63±2.11 0.66±0.13 t值 15.751 31.709 P值 <0.05 <0.05 t两组干预后值 - 21.683 10.063 P两组干预后值 - <0.05 <0.05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为一类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可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和通气支持、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营养支持等。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肯定。抗血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心血管病人常用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预防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急性脑卒中其有着非常高的致残致死率。另外该疾病也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导致痴呆现象发生。由此能看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通过有效方法开展治疗保护病患受损神经功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保护,才能够改善其自身认知以及预后情况。但不容忽视的是,迄今为止临床中针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原则依旧为抗血栓,进而令真实临床疗效显得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应用一种新的方法对患者开展治疗。

丁苯酞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为3-正丁基苯酞消旋体。药物进入到人体之后能够提升PGI2水平以及NO水平,减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效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升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度[4]。虽说溶栓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受损脑神经功能加以保护,但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必须控制在患者发病之后6 h以内。因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接受到及时治疗。当丁苯酞注射液进入到人体之后,能够有效提升线粒体功能,积极抑制自由基生成率。就此改善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血管痉挛症状,实现血管再生[5]。另外也可重构梗死缺血位置血液循环。在此同时该药物也能够对机体内源性凝血机制加以抑制,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水平,达到预防以及治疗血栓的效果,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就丁苯酞注射液保护线粒体作用方面来看,主要为当人体大脑处于缺氧缺血状态时,脑细胞中的ATP含量逐步减少。有研究表明[6-9]:经皮下注射丁苯酞20 min之后对实验小鼠断头处理,可发现该药物能够显著缓解缺血后乳酸上升以及磷酸肌酸、ATP降低速度。这也代表应用丁苯酞能够减少大脑内动脉短暂阻塞再灌注模型大鼠脑内线粒体ATP酶活性度,可维持线粒体正常氧化以及产能功效。避免钙超载。就此缓解因脑缺血而引发的线粒体损伤。另外,丁苯酞也能够发挥出抑制氧化应激的效果。当患者大脑处于缺血状态时,细胞会受到自由基攻击,就此造成引致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诸多脂质过氧化物[10]。在此过程之中,机体会开启内生性保护因子脑红蛋白,而脑红蛋白可实现提供氧气、抑制氧化应激的效果[11]。有试验表明:针对于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模型NBP在各个时间点内处死,证实:随着用药时间加长可在不同程度上调大鼠模型大脑内脑红蛋白表达率。就此提高SOD活性,减少丙二醛水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12]。

本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证实以常规治疗方案为基准,同时对脑缺血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有助于提升总体临床治疗成效。超敏C反应蛋白能够体现出患者脑梗死程度以及炎症反应水平。本组试验研究结果证实: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P<0.05)。代表经治疗之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度以及脑梗死程度均有所改善。另外通过对比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干预之后神经功能分数以及生活能力分数改善情况更好(P<0.05)。代表应用观察组方法治疗疾病能够有效提升受试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

邱京彪[13]研究了丁苯肽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临床效果,其择取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疾病。以此为基础,观察组患者则使用丁苯肽治疗疾病。分析两组受试者疾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干预前后ADL和NIHSS分数。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明显更好,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NIHSS分数明显比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学者表示针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应用丁苯肽治疗疾病有助于提升病患的日常生活功能,改善其神经功能,安全性强。王学慧等[14]分析了丁苯酞联合血栓通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其选择共计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血栓通治疗疾病;观察组患者则应用血栓通联和丁苯肽治疗疾病。对比两组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为65%,观察组为90%。两组相对比,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干预之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对照组更好(P<0.05)。代表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患应用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疾病效果显著。

总的来讲,针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以常规治疗方案为基准,同时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疾病,有助于全面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提升治疗效果。另外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其脑神经功能。

猜你喜欢

丁苯缺血性神经功能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