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耀初心的光辉史章

2021-02-08单济康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周恩来组诗

摘 要: 解读周恩来《游日本京都》组诗:第一首,抒发初始读得马克思著作的喜悦;第二首,讴歌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第三首,应用马克思的阶级论,剖析社会阶级对立状况;第四首:应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认知客观世界变化规律。

关键词:周恩来 组诗 游日本京都

我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是一位颇具天才的革命诗人。他不仅写过传统体式的诗章,抒发传统美德,且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河上肇教授宣传引导,专心马克思著作研读,思想认识得到质的大飞跃;在归国途中,旅居京都,结合旅游观光,创作多篇体现马克思主义革命情怀的白话体式的新诗,为丰富我国诗歌宝库,做出过早期贡献。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

(1919年4月5日)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青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胡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岚山,日本京都西郊的名胜。《雨游岚山》一首,是他二次游山观光随笔所写。他借景抒怀,表达始读马著的愉悦。诗章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写景抒情,后部分为议论抒情。

写景,乃随其漫游,逐渐展开。“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青松,夹着几株樱”。首先交代游地、天气等,接写入园一路景观。长堤漫步,松樱夹杂,写得虽很概括,但以松的挺拔,樱的多姿,壮美柔美融合,意境颇佳。入园后,着力两个“突见”的描写。第一个突见,见到高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接着写水溪涧:“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写“山”,顯现高大,令人景仰。写“水”,倚山绕石流动,映衬绿丛,清澈照人,颇为得趣。有静有动,静中见动,见高见奇,曲直交会,韵味深长!第二个突见,“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面对浓密的雨雾,突见阳光穿云而出,何等耀眼,何等雄烈!虽始见之于“一线”,但照得诗人心胸,豁然亮堂,何等喜悦!诗章后半部分“人间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紧承前部分描述,转入运用比较和反衬手法,直抒对马著真谛的崇尚,一扫长期困惑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雨掩雾幛般纷扰,由此结束诗篇,更见意旨高深。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有识之士和多家日中友好团体,邀请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先生泼墨挥毫,将伟人的这篇光辉诗章,镌刻在一块巨大的磐石上,建成一座雄伟的诗碑。落成时,盛邀伟人遗孀邓颖超女士参加揭幕典礼,更为人间历史,留下美好永恒的一页。

雨后岚山

(1919年4月5日)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

……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望,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这首诗章与《雨中岚山——日本京都》写于同一天。前者写雨中,此则写雨后。前者借景抒发的是初读马克思著作的喜悦,本篇则是通过观景寄寓,讴歌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

“山中雨过云愈暗,/渐近黄昏;/万绿中拥出一丛樱,/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诗人游园兴趣正浓之时,正是雨歇渐近黄昏时分。夜幕降临,天色渐渐阴暗,但是落日的余晖,映照在万绿簇拥的樱花上,更觉艳丽可爱。“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看到这一幅图景,他充满对未来新生世界的美好向往。然则,比照社会现实,亦不免“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还在那讲 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诗人气恨万分,挥起革命批判的武器, 深刻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及其反动本质。他多么期望世人一朝觉醒,奋起打破这桎梏人们身心的精神枷锁!

诗章的后部分,首先是承前继续写景:“登高远望,/青山渺渺,/被遮掩的白云如带;/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读至此,我们深感满怀革命抱负的年青诗人形象的高大和不同凡响!他举目遥望,无比执着,终于从夜色中,见到灿若马克思主义照耀革命前程射出的道道电光。“此刻岛民的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从此后‘将何所恃?”他充满革命必胜的信念,预见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传播,必将为广大人民所掌握,必将成为推翻旧世界不可抗拒的强大思想武器,一切旧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连同这一群群魔鬼,必将从腐败渺茫的黑暗堡垒中,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一个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的新生世界,定能实现。

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

(1919年4月5日)

满园樱花灿烂;

灯光四照;

人声嘈杂。

小池边杨柳依依,

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

樱花杨柳,那个可爱?

冷清清不言不语,

可没有人来问他。

周恩来同志读到马克思著作,诗兴大发,在同一天游园中,连写三首诗章,寄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这首诗章,应用马翁的阶级论作武器,剖析旧时代社会现状,抒发感怀。景致写自入夜后的圆山公园。此园位于日本京都的东郊,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区。近处有小河,把坐落在园外的琵琶湖的一泓湖水,引入其内,脉脉流动。园中生长一棵二百多年的古樱,每到春季,繁花盛开;入夜映照灯光,妖娇夺目。园旁的

小池边,则是灯光暗淡,生长几株杨柳,显得十分寂静。

诗人至此,乃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对立的观点,对比分析,揭示所见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声嘈杂”,展示的乃上层社会有产阶级的老爷太太和少爷小姐们披红着绿,佩金挂银,欢声笑语;一幅是“小池边杨柳依依,/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展示的是下层社会受压迫、受剥削、受欺凌、超负荷劳累整整一天的无产者,显现出的疲惫不堪。面对此两种不同的景观,诗作颇有深意地寄寓两种不同树木,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沉思考的问题:“樱花杨柳,那个可爱?”着意通过自然界物类生态的新老对立,引导读者转而认识社会阶级的对立及其发展前景。从表面看,古樱生长二百多年,成为庞然大物,花开繁茂,令人赏心悦目。但透过现象作实质性分析,即可看到,它枝干日渐枯朽,虽然花盛一时,但花期短暂,数天过后,很快凋谢败落。杨柳依依,面对周围环境,虽觉一时的柔弱,但得雨露阳光滋润,定会茁壮生长,潇洒飘动,生机勃勃,取代古樱此刻虚假的繁荣。诗章末二句“冷清清不言不语,/可没有人来问他”,再续女子凄凉孤独的可悲现实形象,进一步展现冷漠窒息的社会氛围,反衬诗人的突然一问,虽一时还无人关注和理解,但可预测,一朝惊雷警起,沉寂自会迅即为之打破,并真切见证到未来:古木樱花象征的有产阶级,必然走向没落;杨柳象征的无产阶级,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武装后,必定牢固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解救苍生、解放妇女、主宰社会的真正主人。

一篇短小的诗章,颇具深刻的政治内涵。

四次游圆山公园

(1919年4月9目)

四次来游,

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

树上只剩得青松与绿叶,

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

灯火熄,游人渐渐稀,

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

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

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

这是一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客观世界变化的佳作。

诗章的开头,紧承前一篇《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的所见,续写园景。前篇所写“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声嘈杂”,繁荣热闹。时隔四日,“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只剩得青松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败落一片。

前篇通过对欢声笑语的嘈杂人声与不言不语且无人过问的女子的不同境况的观察比较,联想起整个社会腐败和阶级对立的现实,冀望有朝一日新的社会体制取代旧体制,却未能提升到理论高度,追根溯源,揭示出本质属性及其根原。此则,“灯火熄,游人渐渐稀”,乃联系旅居京都(即西京)数天考察的纷纭“饱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照思考,终得深刻认识到自然世界的繁枯变化与人类社会的成败和世态炎凉,都是“客观的现象”,是按照事物自身规律运转的必然结果,非为人的主观臆想强加所决定的。花开花谢乃植物的生态交替。资本主义的没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起,乃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诗人周恩来着意一番观察、一番思考后,做出概括和判断,使唯物的认知,得以明确展现。诗的结尾,曲笔转折,写得较为含蓄。“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承接以上客观判断,采用反问联结否定的语式,抒发感怀,深切表明,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虽为客观规定性制约,但何曾不为诗人所关注,何曾没触动过自己的心灵,特别是见赏到芳草春花开放,“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何曾未激起投身创建美好新生世界的强烈愿望,由是对物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第一性与第二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影响的唯物辩证的能动反映认知,得以完整地科学体现,由是亦使我们看到,一位年轻思想家的深沉思考、未来政治家的坚定志向、天才诗人展示的艺术魅力,融合于一体,值得我们细加体会,反复吟味。

纵观这组诗章,不仅可以见证到作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同志的伟大初心和革命使命形成的根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问题的初始实践,且可看到他的艺术素养的非凡。四首皆为写景抒情之作,情和景写得都很真切。整个组诗,一脉贯通。分篇安排,蕴意精深,展示初读马克思著作得其要旨的喜悦,安排为起始篇;歌颂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变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安排为第二篇。后两篇乃为践行应用:前篇,用阶级对立的基本观点,揭露旧社会现状,展望未来;后篇则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剖析世界万事万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变化规律。展示心情,由喜到颂;展示应用,先突出革命论,再涉及科学观。或喜,或颂,或践行应用,链接紧密,意旨递进,足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使用逻辑组构付出的心力。从表述风格上看,前两篇语言明快,以利读者迅即得到感情上的共鸣;后两首意多含蓄,以利读者的反复思考,最终得到深刻感悟,同样值得我们深研和鉴赏。

作 者: 单济康,如东新店中学高级教师,担任校长三十年,致力于诗学研究和近代名人名作研究。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周恩来组诗
可见光(组诗)
滋养组诗
不解组诗
风吹起来组诗
苍凉组诗
饱满和荒凉组诗
论周恩来对新四军的卓越贡献
浅谈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