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价值

2021-02-08贾凯露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各具特色的文化生产,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价值。非遗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空间中的简单质朴之美,还体现在民众信仰空间中的庄重神秘之美,更体现在殿堂艺术空间中精益求精之美。这些多元文化源于民众对生活的感悟,是大众的审美意识的外显艺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价值 审美追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岁月洗礼,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整合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其产生、传承、发扬光大的各个阶段中民众的审美观念从未缺席。非遗凝聚了各时期群体的智慧,是群体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流露着民众最古拙的美感,有着天生的审美属性。非遗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它是民众在艰苦繁重的劳作中,用乐观的情怀、辛勤的汗水进行的精神活动,后经过群体累世的传递与继承,提炼而形成艺术创造。除日常生活外,非遗在民众的信仰空间中也扮演着传递美感的角色。此外,非遗的某些品类本就是由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大师创造的,原本就是为美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率真自然、质朴古拙的艺术创造力,震撼着民众的心灵,启迪着民族的艺术审美意识。

一、简单质朴的日常生活空间之美

生活与艺术紧密相依,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审美意识,以形色声情等多种形式点缀着日常生活。民众的需求是多维度的,衣食住行等文化创造首先便是要满足民众生产生活的物质需求,这是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基本需求满足后,人们隐含的精神需求随之而生,这便有了艺术审美的创造。非遗文化源于民众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历代传承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将情感倾注到艺术创造活动中,使得非遗文化得到质的飞跃,达到日臻完善的审美境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生存智慧、审美情趣、民族标识等文化因子平衡的显现。

(一)就地取材、依势而建:传统建筑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实践者将生存环境和审美境界合而为一,他们就地取材,依势而建,自觉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极境,直接诗意地栖居在美的世界里。在生活即审美的状态下,人生和世界被自觉审美化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便体现了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艺术价值。婺州民居采用日常可见的原木进行建造,“三销一牵”的构件连结大大增强了房屋的稳定性;“清水白木雕”为特色的装修工艺使得婺派民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木的古朴典雅之美,同时也避开了油漆彩画的限制。建筑者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打造出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物我圆融的审美之境了然于胸。

(二)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日用器物之美

日用器物之美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其粗犷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朴实无华且率真的美学感受。非遗的日用器物多采用常见且价格低廉的原材料,集民俗、文化于一体,体现着民众质朴的生活方式,承载着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精神品格和艺术特质。平定砂器在烧制时采用当地特有的一种黏土——坩子,这种土质烧制出的砂器颜色和质地都极其素朴,无论是从观感还是从触感上都给人以黄土地哺育下独有的踏实感。凭借“土色土香”的视觉和触觉风貌,平定砂器成为三晋大地上极具民俗审美意识的非遗日用器物代表。砂器自带的“乡土”气息,是本真、朴素的生活理念的体现,也是道家“素朴以为美”的审美指向的代言物。

(三)功能各异、文化标识:民族服饰之美

民族服饰是各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是不同民族在各历史时期艺术精神的沉淀,反映着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审美倾向。在生存环境、物质文化、风俗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各民族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服饰审美文化。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与当地壮族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在造型、色彩、图案上均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神秘的宗教符号性质和浓厚的自然崇拜倾向。靖西壮族妇女将壮族图腾巧妙地绣在了织锦上,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传递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审美心理。

二、庄重神秘的民众信仰空间之美

当民众沉浸在民间信仰活动时,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精心营造出的和谐、神秘且充满活力的氛围。当世俗世界与神圣空间相连时,民众便进入到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享受着如维克多·特纳所言的过渡仪礼中群体构建出的神圣环境,徜徉于艺术殿堂。张文勋认为:“宗教的历史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又是人类审美认识发展的历史。”a细数在民间信仰辐射下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会发现,精湛的技艺体现的不仅是信仰的需求,更是审美的需求,这其中蕴含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酬神演戏的神秘之美

南傩北影是民众在繁重的劳作后祈福于天,享乐于世的信仰活动。傩戏的美学意义在于祭祀神灵活动中民众所仰仗的原始崇拜的深层审美心理。傩戏表演经历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其演出大多依附于祭祀活动,宗教色彩浓重,戏剧情节波诡云谲,远离现世生活。虽不知道鬼神喜欢何种表演,但民众认为这种表演肯定不同于日常表演,便酝酿出怪诞离奇的神秘表演,既敬神也娱人。北方的皮影是民众欢庆年节或酬神演戏时采用的一种娱乐方式,是敬畏神靈、崇拜自然的体现。既为酬神敬祖所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自然不同于一般娱乐影戏,这些表演充满了神秘性,展示着不同于世俗的神圣超俗之意,给人美的享受。

(二)道具服饰的古朴之美

面具在傩戏中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神圣符号,更标志着傩由纯粹的祭祀活动转向了审美意蕴浓重的戏剧艺术。在原始先民的思维中,“面具是神鬼的符号,也是神灵的象征与载体,赋予神秘的宗教与民俗意义,同时,它也成为演员迅速扮演的方便手段”b。最初的傩面具多由羊皮、竹笋壳、藤篾、杨木制成,色彩单调却突出,形象原始且粗犷,具有古拙美。现代的傩面具以硬木或硬纸板制作,与前期风格相比,更加精细生动,颜色绚丽,但其风格仍旧质朴神秘。这些脸谱是傩戏艺人代代传承的艺术瑰宝,形象生动地保留着民众理想化的神灵形象,是早期民众质朴思维的遗留物,印证了傩戏厚重的文化感,体现着人们对审美的追求。

三、精益求精的殿堂艺术空间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多的门类是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呈现于世的,我们感受到的首先便是它们的艺术之美,这些精益求精的艺术品更向我们证实了艺术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有之意。无论是文人阶层创造的天才般的艺术文化,还是匠人们传承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皆历经岁月沧桑,得到了各时代民众的认可。

(一)雅士階层的东方美

戏剧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审美文化,我国的传统戏剧一直保留着鲜明的民间特质,与大众审美息息相关。正是在诗性与审美交融的江南精致文化环境中,孕育了昆曲这一剧种,传递着江南文化的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昆曲虽是从大众中来的,带有浓厚的民间的和世俗的气质,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看来昆曲是一种十分精致的传统文化,是带有东方审美气息的高雅艺术。此外,同为雅士阶层所享的古琴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不只局限于乐器本身或是弹奏技巧,大音希声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全过程,以古琴为核心而形成的伯牙子期的交际文化才更令人欣赏。

(二)精益求精的匠心美

非遗传统手作传递出的素朴力量与真挚温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匠心独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的生命线,它能够流传至今,关键就在于历代劳动人民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生活、劳作、产品和工艺。无论是苏绣、湘绣、蜀绣还是粤绣,皆由匠人手绣而成,华贵典雅,形神兼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湘绣以国画、油画、山水画等画稿为蓝本,以针线的语言,有机地将浓郁的湘楚文化和高超的刺绣工艺进行巧妙融合,立体逼真的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中传递着东方特有的古典灵动与婉约清丽之美。

四、结语

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规定,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才能获得批准,非遗艺术价值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非遗的艺术价值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文化价值,不仅蕴涵着各民族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非遗展现的民族生产生活图景,虽源于自觉的生产实践,却超越了日常空间的约束,保存了人类文明中最为珍贵的艺术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品格和艺术特质。审美也是非遗艺术价值的核心,非遗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能从美学的深层次给人以艺术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其艺术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各民族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的便捷与感官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由生活理性向审美需求的升华,给予民众精神层面的归属感。

a 张文勋:《民族审美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b卢军:《“傩戏”与巫文化》,《寻根》2004年第3期。

作 者: 贾凯露,山西大学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叙事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