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戏的台前幕后

2021-02-03任中亚

海峡旅游 2021年9期
关键词:提线木偶戏班子泰顺

任中亚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 在我国各类木偶戏中,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木偶戏种。浙江泰顺提线木偶戏源于宋代,盛于明清,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浙江省重要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浙江泰顺因此有“木偶戏之乡”的美誉。

第一次看梅明顺师傅的提线木偶戏是在一个盛夏的夜晚。彼时,他和乐师们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台上正忙得欢,乐师们打鼓的打鼓,敲锣的敲锣,三弦琴和二胡则在一片热闹中夺声而出,它们的调子与梅明顺高亢的声音相互协作,将剧情推入了高潮。

作为提线木偶的表演者,梅明顺在台上不仅要唱,要说,还要负责木偶的动作和姿态,以及相关的道具,但显然这一切他早已经了然于胸,外人看着只觉得神奇,他做来却娴熟自然,一场戏从头到尾三个小时,对于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虽然他今年已经57岁了。

数日之后,我们在他的家乡,泰顺岭北上垟村拜访了他,了解到他们祖上是从浙江景宁的大漈迁居而来,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梅家数代务农,到了梅明顺的父亲那辈,开始对提线木偶感兴趣,拜师学艺,并组了戏班子,正经将提线木偶当作自己的“专业”来操持。梅明顺和他的三个哥哥出生后,也自然而然跟着父亲学习提线,“出师”之后各自组戏班子,最盛的时期,他们家同时有5个戏班子。

后来,梅家三兄弟陆续改行,只有梅明顺和他的父亲一直坚持提线木偶表演。梅明顺的父亲年岁渐老之后,不再做提线表演,转为后台做乐师,一直到76岁才真正停手。梅明顺和他的戏班子则依然活跃在浙闽等地的农村集镇,每年演出多达100场。

演戏生涯,一村过了又一村

“我14岁的时候跟我爸学木偶戏。刚开始学后台,从敲锣打鼓开始,一年以后开始学前台、学提线。我17岁时第一台提线《陈世美不认妻》,就在这个村子里做,当时是农历12月份,在老房子里演了一个晚上。后台的乐师都是村里人临时组的。18岁的时候,我就组了一个班,从这个村开始往上走,寿宁、景宁,一直到浦城,一边学,一边演了。到20岁的时候就经常去演了。” 梅明顺如是说。

21岁那年,梅明顺和他的戏班子甚至从家乡一路演到重庆,足足演了4个月才打道回府。按他的说法,村子一个接着一个,只要有村民感兴趣,凑十几块钱,一台木偶戏就可以开始了。那指的是第二天。那时农村的规矩,只要戏班子进村,第一天的戏,村干部是一定要招待他们演的。不仅让他们演,还要安排他们住宿、吃饭。在没有电视和手机的年代,提线木偶一直是浙闽一带农村重要的娱乐活动,在忙碌的春耕工作告一段落后,这是农人难得的消遣;也是稻谷入仓,农人放下心事之后的放松。那样的午后或夜晚,每一台提线木偶都拥有众多粉丝,村人们端着小板凳汇聚到当地礼堂或宗祠,在热闹的音乐中看木偶们一个接一个出场:他们是薛仁贵,或是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父子俩都是武将,成天忙着征东征西。一场戏下来,观众根本不过瘾,就有了第二天村里几人凑十几块钱,留他们继续演一天乃至数天的事。

“那时候打工人一天的工资也就2块多,我们的工资跟他们差不多” 梅明顺说,他们的戏班子,照规矩由6人组成,他负责提线兼道具,在戏班子里相当于2.5人的份,工资是最高的。饶是如此,一台木偶戏,只要十几块钱也就够了。彼时戏班子里的人也还都年轻,没有牵挂,大家带着乐器和换洗衣服,找上一个挑道具的,一个个村演过去,吃住在一起,颇有民间艺术家的自得和自在。

24岁时,梅明顺成家,停了几年,做了点小生意。27岁又开始演木偶戏,从那以后一直演到现在,再也没有停。工资从当初的每台戏十几块钱,涨到了每台戏三千多;他们出行,也不再是一路徒步、雇人挑担,而是自己开车。

与当年自己进村演戏不同,现在他们是“被邀请”才去。虽然现在农村里电视很普及,但是逢节庆或重要日子,村人还是会郑重请一个戏班子来演上几天,一来图个热闹,毕竟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让村人走出各自家门,借着舞台上木偶们的表演,聚集在一起。二来,照农村朴实的观念,每当那些时候,来看木偶戏的,不仅有地上的人,也有天上的神,以及已经故去的祖先。所以每年农历六月陈十四娘娘出巡日、七月半的中元节以及春节前后,是泰顺木偶戏班子最忙碌的日子。

梅明顺和他的乐师们,因为专业和技能上的娴熟,分别在两次泰顺县提线木偶比赛上获得二等獎和一等奖,又各自入选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更是“生意兴隆”。

“看的人没有以前多了,不过老人家还是看的,毕竟这个东西是从上代传下来的。” 梅明顺说。

丝线牵动下,木偶们有了生命

这天,梅明顺的“文梅”戏班子受邀前往泰顺洲岭下舟垟村,他们将在这儿连演四天八场戏。这也是泰顺提线木偶戏的规矩,每天两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

一早,戏班子就到了演出现场,将木偶们从箱子里取出,一一挂在后台,乐器也都安放妥当。

每次演出,不管届时有多少木偶出场,戏班子的规矩是带上所有木偶,而所有木偶都是梅明顺自己的收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木偶是王乞老,制作于清代,至今已有100多年了,是梅明顺的父亲传给他的。王乞老在木偶戏班里有着最高和最神秘的地位,他被奉为祖师爷,逢初一、十五都要为他烧香,对他恭敬有加。

戏剧在乐师们震耳的锣鼓和板的合声中开场,木偶们出场。木偶的操纵者,梅师傅的身子和脸分别被舞台背景和上方的幕布挡住,偶尔,他牵动木偶丝线的手会“暴露”,但观众们的注意力已经牢牢被舞台上的木偶吸引住了:木偶们在丝线的牵动下,会走、会跑,手会动,脑袋也会动,此时,它们是有生命的活体,有喜怒哀乐,还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经历。这些故事和经历,是由梅明顺通过唱或念的方式,讲述给观众听的。小学没毕业的他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很标准的本地方言。泰顺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移民高潮,有着复杂的语言体系,蛮讲话、瓯语、闽南语、汀州语……而梅明顺走到哪里,就会用哪里的方言来演绎故事,这也是木偶戏表演者受老人喜欢的原因之一,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讲或听自己熟悉的方言。

下午1点多开始的戏,演到3点多,告一个段落。在这个过程中,梅明顺始终精神饱满。他说小时候练声,父亲教他要用“下面的气”,这样才能声音洪亮。他平常说话声音不大,但乐声一起,台上的他马上就进入状态,“下面的气”源源不断提供能量,演出现场回荡着他高亢的声音,木偶们则进进出出,有条不紊,仿佛他和整场戏已经融为一体。他自己也说,从17岁第一次登台至今40年,不知演过多少场木偶戏,从来没有卡住的时候。因为那些戏,都已经在他肚子里了。

遗憾的是,提线木偶在他家传了两代,便没有继续传下去。他的孩子和兄弟们的孩子,没有一个接过父辈的绝活。因为演木偶戏发不了财,工资从原来的每天十几块涨到现在的三千多,算起来,依然是打工人的工资。而要学提线木偶,则不像做泥水工那么简单。

“我打算演到65岁。” 梅明顺说。

猜你喜欢

提线木偶戏班子泰顺
茶韵
搭好台更要 配好“戏班子”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浅谈泰顺石雕艺术魅力与发展趋势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
一天早晨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中国农村戏班子正在消失
监狱里的戏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