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构建

2021-01-31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立德协同育人

苗 苗

(徐州工程学院 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8)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所在,其成效可以检验高校的工作情况。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改革的产物,也是高校课程教学在新时代发展下的要求,更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各课程之间协同效应的形成,须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协同创新、载体丰富、重点突出的“课程思政”建设,共同开展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课程思政”就是高校在进行各科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之中,课程思政建设也不例外。因此,探究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是非常重要的。

一、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不断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格局,它不仅有助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还有利于学校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目的的实现。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各门课程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全面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

课程思政就是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各类形式的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两者同向同行,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协同效应,共同推进育人目标的达成。从宏观层面来看,课程思政是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缓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实践之间存在的“两张皮”难题,它的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强烈响应,且运行效果显著。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应然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指向不同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们又彼此联系,前者是对后者的丰富与拓展,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两者在横向上有效融合、纵向上无缝衔接,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2]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国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我国高校课程思政是在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深入认识其工作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高度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融合,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达成协同育人目的。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德”为思想根基,推崇人的品德,在人才培养中非常注重人的德性。在现代意义上,立德树人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思想品德及行言举止等多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满足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信息辨别能力、是非判断能力还不足,其意识形态在成长过程中易受外界复杂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产生理想信念模糊、精神懈怠、意志力不强等问题。基于此,为顺利开展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协同育人目的,高校须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道德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的理念,在强调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的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

(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全面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如“互联网+课程思政”,它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团学组织、学工队伍、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以及其他各学科教师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主体,当这些教育主体集思广益、融合协同、共同努力,并通过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共同形成思政教育育人共同体时,才能使依托隐性校园文化活动和显性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有效落实,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但在传统教育中,因协调机制、监管制度等的缺失,这些教育主体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不能形成育人合力,各育人主体间存在严重的“孤岛”现象。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技术特有的互联互通特征,有助于破解传统思政教育主体间交流沟通不畅、交往互动不足、育人合力不够等问题,创建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实现各教育主体间的优势互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在线教师团队、远程教学资源等构建成的课程思政共同体,为不同育人主体分享教学经验、进行集体备课、开展协同教研、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提供技术支持,确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效落实。[4]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存在的困境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改进的产物,还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极其有必要的。但从现实来看,我国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许多困境,即相关主体认识不到位,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有待改进,师资队伍不足,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较低,网络信息平台不完善,资源共享难以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一)相关主体认识不到位,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有待改进

作为引导大学生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养成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关乎国家的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社会思潮聚集化、舆情汇聚网络化、价值追求多元化、思想意识多样化、西方理论植入化等复杂情况,有待进一步改进。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高校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类课程进行有效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组成,且每门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5]但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相关主体,如思政课教师、教育管理者、专业课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到位,没能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未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这些相关主体简单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改进,只需要思政课教师负责就可以,不需要其他教师的参与。但事实上,虽然专业课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承载着育人的重要功能,与思政课共同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师资队伍不足,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较低

拥有一支育人意识强、专业能力硬、思想政治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然而,在现实实践中,因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数量较少,师资队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师的需求,专业课教师也缺乏相关理念,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认识不到位,其课程思政能力较低。从立德树人理念来看,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存在育人意识不强、课程能力不足、思想政治水平不高的情况。具体来看,在传统教育思想理念的影响下,部分专业课教师固守陈旧的思想意识,认为自身的职责是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自己只需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不需要参与思政教育工作,而思政教育应由专门的思政教师来负责,因为那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与自身没有关系。他们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关注人文思政和德育素养的提升。[6]就思政教育教师来说,较国家对课程思政教师提出的要求相比,他们在思想觉悟、教育理念、自身素质等多方面还不能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在进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身的理解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没能从根本上理解课程思政。

(三)网络信息平台不完善,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在学校培养学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事实上,无论从已有文献资料还是现实实践来看,我国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缺乏协同育人信息平台的问题,使得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欠佳。首先,受到网络媒体、信息技术等的影响,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与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无论他们的日常交流、交往,还是进行讲课、学习、研究等,都更加依赖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因此,高校要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习惯,并以此为依据搭建满足高校师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协同育人网络平台。但当前我国有一大部分高校还没能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各部门以及各主体之间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得课程思政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信息平台的缺失,使得师生难以及时获取有效的大量信息资源,阻碍建设进程的推进,影响育人效果。另外,短时间内学生身上很难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准确把握该课程教学中隐性思政教育达到的成效,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难以实现。[7]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动态分析,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沟通来了解思政教育成效,这需要通过协同育人信息平台来完成。

(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制度保障缺乏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责任的落实,离不开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但从当前来看,我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处于“缺位”状态,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首先,高校还未能建立健全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教学体系。由于认识上存在局限,高校管理部门在拟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对理想信念、价值引领等思政教育,影响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效的发挥,使育人效果欠佳。其次,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类课程教师之间开展合作交流的机制缺失。虽然高校建立了相同专业或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如集体备课、开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等,但未能在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之间构建长效的教学合作交流机制,如相互间的听课、教学沙龙研讨会、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机制。这使得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类课程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协同难以进行,还不利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的落实。[8]再次,高校尚未建立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作为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职责的关键,教师对课程育人的认同状况影响着课程德育属性在课程教学中的体现。

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构建

经分析发现,虽然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我国高校在实施中仍然遭遇许多困境,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需要加强相关主体的认识,创建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创建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

(一)加强相关主体的认识,正确把握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教育管理者、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等相关主体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对高校“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正确认识。首先,创新高校管理者教育理念,提升责任意识,加强管理者主体的认识,正确认识和理解高校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管理者主体,把握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方向,担负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通过整合各学科资源,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9]。换句话说,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管理者要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有效整合各项教育资源,全面学习有关课程思政的内容,正确理解其内涵,全面担负领导组织责任,正确认识各科教师的育人职责和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努力构建三全育人的课程体系,确保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其次,正确把握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加强各专业课教师的认识和理解。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主体包括高校管理者和各学科专业教师,专业课教师是通过专业课教学来实施课程思政的,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这就需要高校采取多元举措,加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推行原因、建设举措等进行全面了解,让其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二)创建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高校实现“四个服务”的重大使命之一,便是“教师队伍与思政教育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师是高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为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达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实落实,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10]首先,加强师德培养,提高教师师德师风。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为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确保“以德树人”德育方针的有效落实,达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的,须加强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师德培养,改变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形成“协同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培训。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如进行针对性培训、集体培训、个别培训、网络培训等,具体可以通过线下名师讲坛、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等活动,线上线下教师交流平台等,通过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理论知识。

(三)创建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深度整合各方思政育人资源,打造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首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根据高校师生学习、生活习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完善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在该网络信息平台上,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各专业课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等对大量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处理,详细掌握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及时掌握学生在本课程中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各专业课教师,他们在教学中以教授专业知识技能为主,而完成德育任务的主要形式是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以各专业课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及时检测思政教育效果,而网络信息平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便利。其次,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减少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必要的资源消耗,降低人工成本。网络信息平台中可收入时政、科研、教育、思政教育相关图书、社会热点以及学生学习等信息,形成资源共享。高校课程思政相关主体可以通过该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和把握本校课程思政育人现状,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思政工作,提高育人成效。

(四)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完善制度保障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首先,建立切实可行的领导管理机制,让领导者从顶层设计层面做好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工作。课程思政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长期性育人工程,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久性、持续性不断完成的过程,为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管理者要从战略高度做好课程思政统筹规划工作,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管理机制。[11]其次,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管理部门在拟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各类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时,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要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通过挖掘各类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实现协同育人效果。再次,构建完善的教学合作交流机制,如集体备课、听课、开展研讨会等。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类课程教师间基于协同育人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过程监控、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互动,通过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了解学生的专业实际,还有助于专业课教师借助思政课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能力。

猜你喜欢

立德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