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肝肝硬化并发甲型流感及肺曲霉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2021-01-29成金英刘贤贤丁国锋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34期
关键词:伏立康曲霉菌乙肝

李 帆 成金英 刘贤贤 丁国锋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山东滨州 256600

乙肝肝硬化属于终末期肝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未采取及时抗病毒治疗,会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组织纤维化而发展为肝硬化。目前我国约有28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每年有0.4%~14.2%患者进展至肝硬化。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患者常因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多器宫功能慢性衰竭而死亡。肺曲霉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病死率高,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可达70%[2-3]。肝硬化患者容易感染肺曲霉菌,且感染后病死率是普通人的20倍[4]。近期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1例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甲型流感后继发肺部细菌和曲霉菌感染,积极综合治疗后痊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7岁,个体经营者,因“发现乙肝肝硬化2月余,腹胀、发热10 d”于2019年1月31日第1次入住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患者入院前2个月查体发现乙肝肝硬化,无明显不适,未治疗。10 d 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8℃,伴咳嗽、咳痰、胸闷,伴恶心、呕吐,伴有腹胀,有双下肢水肿,大便无异常,当地医院检查提示:血常规——白细胞10.55×109/L,红细胞2.45×1012/L,血小板123.4×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0.17,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80,红细胞沉降率66 mm/h,血红蛋白63.2 g/L;肝功——天冬氨酸转氨酶23 U/L,丙氨酸转氨酶28 U/L,总蛋白52.2 g/L,清蛋白21.3 g/L,直接胆红素8.2 μmol/L,间接胆红素6.6 μmol/L;生化——葡萄糖31.9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0%,空腹胰岛素10.03 μIU/mL,尿葡萄糖+++;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余项为阴性。给予静脉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欠佳。入院查体:精神差,贫血貌,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腹部膨隆,腹水征(+),肝区叩痛,肠鸣音活跃,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入院后血生化检查显示:钠125.70 mmol/L,钾3.97 mmol/L,氯96.10 mmol/L,钙1.80 mmol/L,镁0.74 mmol/L;C反应蛋白37.5 mg/L,降钙素原0.93 ng/mL;大便隐血试验(+);乙肝五项(定量):乙肝表面抗原343.08 IU/mL,乙肝e 抗原2.2 CI,乙肝e 抗体1.3 S/CO,乙肝核心抗体2.0 S/CO。2019年2月3日胸部CT:考虑双肺感染性病变,机化性肺炎待排;双侧胸腔积液(图1)。初步诊断:①乙肝肝硬化,腹腔积液;②消化道出血;③肺部感染;④糖尿病;⑤电解质紊乱。患者入院后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在37.8~38.9℃,行血培养、痰培养及常规检查后,入院第2 天将抗生素升级为美罗培南1 g q8 h 入液静滴,同时给予降血糖、抑制胃酸、利尿止血、抗乙肝病毒、输注浓红纠正贫血、输注血浆改善凝血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腹腔穿刺积液检查提示为漏出液,病理未查见恶性瘤细胞。上腹部MR 平扫+强化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大;食管静脉曲张、侧枝循环形成;大量腹水;肝左外叶异常强化灶,考虑血管瘤;肝右叶异常信号,考虑小囊肿;胆囊炎性改变;胃体部大弯侧远端胃壁较厚;腹背部皮下渗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复查血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均较前下降,血红蛋白未再下降,考虑消化道出血已控制。但患者仍有发热、腹胀,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2019年2月10日复查胸部CT:双肺上叶感染性病变较前减轻;双肺下叶病变较前进展;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图2)。2019年2月11日咽拭子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血1,3-β-D 葡聚糖检测(G 试验)阳性,给予口服奥司他韦抗病毒及静脉应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感染治疗,患者体温高峰较前下降,咳嗽、咳痰症状较前改善,复查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较前升高。2019年2月18日复查胸部CT 示与8 d 前CT 对比:双肺内实变区范围减小,空洞变化不显著;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减少(图3)。同时痰(合格痰)培养查见液化沙雷氏菌,对喹诺酮类敏感,即加用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患者应用伏立康唑8 d后,体温高峰明显下降并逐渐正常,改为口服伏立康唑,同时复查血小板72×109/L,血红蛋白73 g/L,凝血酶原活动度59%,复查大便潜血呈阴性。为进一步明确肺部病变,2019年2月26日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左侧主支气管远端、左肺下叶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明显,下叶内基底段可见黄白色坏死物近乎完全堵塞管腔,刷检送细菌学并活检送病理。纤支镜刷检物可见分枝分隔菌丝;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及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GM 试验)均阴性。病理示:真菌病,倾向毛霉菌、曲菌混合性感染。患者共应用美罗培南12 d、伏立康唑16 d、莫西沙星9 d,共住院27 d。出院诊断:①肺曲霉菌病,肺部细菌感染;②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腔积液;③消化道出血,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④甲型流行性感冒;⑤糖尿病;⑥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氯血症;⑦低蛋白血症。

图1 2019年2月3日患者胸部CT图

图2 2019年2月10日患者胸部CT图

图3 2019年2月18日患者胸部CT图

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体温正常,出院第4 天出现呕吐2次,为黑色血样物,量约400 mL,伴黑便2次,约100 mL,伴头晕、全身乏力,伴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再次入院治疗。胸部CT 提示:左肺上叶空洞较前略减小,血压90/59 mmHg,立即给予止血及输血补液降糖等对症支持治疗。禁饮食期间停止口服伏立康唑,患者出现发热,考虑存在真菌感染,给予静脉应用伏立康唑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待体温正常,一般情况改善后转肝胆外科,于2019年3月21日行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肝部分切除术。出院随访患者精神及食欲可,无明显不适感,大小便正常,口服利尿剂、抗乙肝病毒及抗真菌药物,后复查肺部炎症明显吸收好转(图4)。

图4 2019年8月9日患者胸部CT图

2 讨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常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有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等,该患者既往未定期体检,首次就诊时患有乙肝肝硬化的多种合并症或继发疾病,主要有:①上消化道出血。乙肝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和消化性溃疡出血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占50%~80%[5],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预后差,若以呕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说明出血量大且快速,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肝性脑病等,首次出血1 周内死亡率高达25%~50%,而且复发率高[6]。该患者无呕血,入院时血红蛋白低,大便有潜血,考虑有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未确定,胃底静脉出血可能性大,最后采取外科断流手术治疗,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荐[7]。②合并糖尿病。该患者入院时血糖高达23.55 mmol/L,反复多次查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明显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因患者既往未查体,根据病史无法明确是否为肝源性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肝细胞破坏导致肝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活性减低、胰岛素拮抗物质增多、肝酶活性降低等有关[8]。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时一般在治疗肝硬化、改善肝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因为肝硬化与糖尿病之间可相互影响[9],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大多数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经过控制饮食及改善肝功能,其血糖和尿糖的变化会随着肝功能的好转而恢复正常[10-11]。③电解质紊乱。长期钠摄入不足及利尿、大量放腹水、腹泻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均是导致电解质紊乱的常见原因。电解质紊乱症状隐匿,如果得不到良好的纠正,可能诱发肝性脑病、肾功能障碍甚至威胁生命。电解质紊乱的程度也严重影响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其中以低钠、低钾血症对患者影响较大,如不及时纠正,可形成恶性循环,如严重的低钠血症易导致脑细胞水肿倾向,甚至发展为严重的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还会降低肾小管渗透压梯度,使肾功能受到损害,诱发或加重肝肾综合征;患者尿量进一步减少,水潴留加重,腹水形成风险增加。故密切观察电解质水平对肝病情况的评估、治疗方法的确定、疗效的观察、预后的判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均有着重要意义。④并发感染。慢性肝病患者若肝功能处于Child-Pugh C级感染率为67%[12],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反复受损迁延不愈、免疫功能低下,易导致感染的发生,概率为普通人群的4~5倍,一旦合并感染,肝损伤呈进行性加重,易诱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明显增高[13]。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减低、门静脉高压及低蛋白血症等可致肺循环结构和功能异常,肝硬化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居肝硬化并发感染的第二位,为15%~20%[14],以细菌性肺炎最为常见,其次为肺真菌病。对于曲霉菌感染,伊沙夫康唑和伏立康唑为一线方案,与氟康唑、两性霉素B 等药物相比,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减少不良反应[15],但有文献报道,伏立康唑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发生[16],这使得临床医生在选择抗真菌药物时极其慎重,目前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尚未达成共识[17-18]。该患者发现肝硬化2个月,因无明显自觉症状,入院前未治疗。入院时已合并多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导致病情恶化、肝功能受损进行性加重,是感染甲型H1N1 病毒的高危人群,且H1N1 病毒感染可致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易导致细胞免疫力损害[19],而真菌为条件致病菌,该患者甲型流感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与病毒侵犯肺组织及免疫力差有关,导致患者住院和院外的治疗费用大大提高。

乙肝肝硬化的诊断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是临床医生特别是社区医生必须重视的慢性疾病。肝脏是一个耐受性极强的器官,乙肝肝硬化患者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不能及时就诊,一旦明确诊断患者常拒绝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本例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考虑乙肝肝硬化,但未尽早干预。发热时仅在社区输液或口服药物治疗,未能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在肝硬化的基础上感染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肝脏损伤又容易继发各种感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内科保守治疗后行手术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在2019年修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对实施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进行指导,既提高了治疗效果,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更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此,临床医师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及早明确诊断并加以系统规范的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只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1-23],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伏立康曲霉菌乙肝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伏立康唑致癫发作及精神障碍一例并文献分析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应用分析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基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伏立康唑的不良反应文献概述
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研究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角落生物”
——曲霉菌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