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协同发展研究

2021-01-28张守哲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摘要:本文从交通、经济、旅游、政策等方面,对南京、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协同发展科技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加强双圈旅游合作性,打造当地特色景区;促进都市圈内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健全协作组织架构。

关键词: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

一、引言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在长江经济战略中都有重要的地位,提升两者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协同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两者在行政区域划分的政策差异化、旅游同质化、基础设施薄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江苏省、安徽省在经济、交通等多方面的产业发展,能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两大都市圈的行政区划演进

合肥都市圈是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区域,由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淮南、六安、桐城和蚌埠八个城市组成。2006年,安徽省提出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2007年初,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和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被明确提出,并在2009年的《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里正式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同时将桐城市和淮南市纳入其范畴。2011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域调整的批复》,合肥经济区包含合肥市、六安市、淮南市和定远县,在2013年底,再次加入滁州市。2016年,合肥经济圈升级为合肥都市圈,并加入芜湖市、马鞍山市。2019年,蚌埠市加入合肥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是以江苏省省会南京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地处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的核心地区,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地理位置特殊,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城市类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和宣城八市。

(二)两大都市圈的经济协同发展现状

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大于合肥的经济发展水平,南京市也是南京都市圈中整体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其它城市相比较南京市整体发展都稍逊一筹。南京排名在第六,合肥排到了15名,且两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南京市经济市场活跃,有把经济资源向外辐射的能力和需求,有比较完善的经济服务体系。合肥都市圈整体经济发展不足、发展水平较低、总体经济量较小,且内部发展极不平衡。

(三)两大都市圈的交通协同发展现状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水、陆、空交通便利,合宁高速公路、合武高速铁路把合肥、南京串连起来。全国最长河流——长江把两大圈层紧密相连,并直达海洋。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新国际机场是二大圈层的重要空港;区域内各城市之间也有众多的便捷交通方式相连。南京铁路枢纽将形成“两环、四跨、十五线、五个重要客站、四个物流节点、一主一辅编组站”的环形放射状格局,构建直连全国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络,形成与省内设区市1.5小时高铁交通圈,南京的铁路枢纽辐射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合肥铁路枢纽属于全国铁路枢纽的第三层次,即合肥属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合肥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显示,作为全国19个重要的综合铁路枢纽之一,“十三五”以来,合肥“时钟型”高铁枢纽进一步完善,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71公里。

(四)两大都市圈的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现状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靠淮临(跨)江,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多平原、丘陵,发展农业重要条件优越。其西部地区山地面积广,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淮南市的能源十分丰富;人力资源丰富,是两大圈层的另外重要优势条件。南京都市圈基础产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科教和文化中心,历史上这里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南北文化的交融区域,同时也是近代文明兴起之地,集历史、近代、现代特色文化于一身,融吴楚文脉、南北文化、中西文明于一体,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征。

三、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一)两个都市圈行政区划存在重合

南京与合肥300公里辐射圈层重叠范围内主要包括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蚌埠市和淮南市。2019年8月13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专题研究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南京日报》在相关报道中,援引了南京市发改委一张有关“南京都市圈所辖城市”的示意图。

(二)两大都市圈存在产业同质化

宁合双圈跨2省、12市,行政区划差异大,加上旅游发展长期以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使得宁合双圈虽然具备优良的资源组合条件,但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分头管理的现象,造成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旅游资源。宁合双圈各市均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单个旅游景点的竞争力不强,产品特色不鲜明,不能有效的吸引游客。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上也取决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双圈旅游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还非常低,这是阻碍双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导致各地方政府形成资源保护屏障,旅游产业要素仅仅只在本行政区域流动,难以与其他区域形成一个整体的旅游市场。宁合双圈旅游目标市场有相似性、趋同性,主要的国内客源市场分布相似性高,因此双圈必然会对客源市场进行争夺。

(三)两大都市圈的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当前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内部城市交通都较为成熟,但很多交通运输方式更多考虑点到点、区域和区域之间的连接,而城市群形成更多是依托區域间的交通运输方式适应城市群交通需求的需要。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交通网络尚不完善。近些年来交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关注城市群不够。此外运输服务水平偏低。适合于长途长距离运输的运输服务和组织方式对中短途的不一定适宜,专门服务于城市群之间的交通服务水平显得比较低。

(四)两大都市圈之间存在政策差异化现象

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每个行政主体都有其特定的行政职能空间和权力空间,因而对事务的管理具有局部性、封闭性。不同行政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往往使行政边界成为要素流动的门槛,会导致交通不通、市场不畅,即所谓“行政区经济”现象。例如南京市与合肥市的高等级公路始终不能完成对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南京没有将合肥作为目前主要的辐射方向,因此两者的辖区利益无法得到合理协调。此外还有一些城市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常常会对周边城市采取一些遏制手段,例如争夺产业和项目,或是行政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地方政府间产生利益矛盾等。

四、进一步促进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两大都市圈的联系和合作

不同地域背景下的都市圈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及演化路径。在都市圈演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发挥了政府部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政策积极完善市场机制,强化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功能,重视都市圈内其他成员单位的发展,为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的市场机制成为了都市圈成熟化的重要标志。

(二)发挥比较优势,形成都市圈优势产业错位发展

聚焦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优势产业。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玻璃设计院、丰原集团等领军型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围绕硅基、生物基材料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分类实施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协同合作。结合省“三重一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取得实质成效。谋划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积极引进长三角区域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来设立投资基金。

(三)进一步加强两大都市圈之间的交通联系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要素禀赋,加强合作,实现产业转移,则可以实现互利赢、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最终提高整体竞争力。公路方面,提升宁洛、京台高速通行和服务能力,加快沿淮高速建设,补齐东西向高速公路短板,蚌五高速尽快通车、蚌固高速抓紧推进,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现城市内外交通无缝对接。铁路方面,加快皖北城际铁路、沿淮快速铁路的规划建设,形成连通皖北、打通沿淮、贯通江淮的快速铁路网;谋划建设合蚌城际、亳蚌宁扬城际,实现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快速联通。

(四)进一步优化两大都市圈的文化旅游业合作

宁合双圈旅游的旅游资源都具有独特性,可以相互补充。在苏皖二省以省会为核心的都市圈内,是最具活力的区域,其中的徽州文化、红色文化、江淮文化、长江文化、明文化等旅游资源,共融共通,互为补充,为旅游合作提供了无以复加的资源条件;苏皖二省是近邻,有区域合作的天然优势。宁合双圈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有助于区域内形成客源共享、经济同升、资源互补、人才互通的良性发展,大大提高了宁合双圈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及扩大旅游市场空间,能增加苏皖二省的交流与合作,大幅提升双圈在全国的旅游竞争力。当前,宁合双圈的旅游一体化合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应全面考虑宁合双圈的旅游资源特点,促进双圈旅游业的发展,以实现全域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效统一。

五、结论

在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协同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建设,特别是政府的角色要转变,更多的由管理转向服务。加大对经济落后地方的扶持工作,建立有利于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和生产要素充分涌流的市场经济体系。作为大环境营造者的政府则要遵循市场机制,放手市场,协调好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化,配合市场、促使其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谋全局利益。

参考文献

[1]程恩富, 王新建. 京津冀协同发展: 演进、现状与对策[J]. 管理学刊, 2015(01):1-9.

[2]程善兰.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J]. 商业经济研究, 2019(12): 150-152.

[3]韩慧霞, 蔡杨. 宁合都市圈协同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初探[J]. 滁州学院学报, 2016 (05): 21-23.

[4]胡小武. 城市群的空间嵌套形态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上海城市管理, 2017(02): 18-23.

[5]孔令刚. 合肥都市圈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05): 12-16.

[6]宋家骅, 李娜, 周亚楠, 朱诚成, 陈志建. 一体化合肥都市圈综合交通协同发展思考[J]. 交通与运输, 2019(04): 61-64.

[7]孙艳芳, 唐芒果. 南京都市圈体育旅游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辽宁体育科技, 2016(04): 6-10.

[8]王丽艳, 段中倩, 宋顺锋. 区域城市视域下都市圈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以天津都市圈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07):106-112.

作者簡介:张守哲(1986年-)男,山东兖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群经济和区域金融.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安徽省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中心圈层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17D61).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河北省对接京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研究
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浅谈区域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智能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