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九年级上册)

2021-01-28何炳来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莫泊桑于勒菲利普

何炳来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依据文本的内容,结合学情分析,将本课从说教材,说教学流程,说课后拓展这几方面去说课。

一、说教材

(一)文本的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了一个普通的主题。但主题思想深刻,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的设想

1.根据小说的情节结构,理清全文的线索。课文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的情节,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依据小说故事情节的向前推进,理清情节发展的主线: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先后变化来表现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2.引领学生深刻研读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有多种解读:最普遍的说法是“金钱之上的人际关系”说。认为小说是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从菲利普或于勒的角度进行解读的。从“我” 若瑟夫这一角度进行解读,认为“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是作者悲天悯人情怀的形象的化身。可是如果再仔细研究一下莫泊桑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研读一下课文中“我”的内心独白和言行举止,再结合被删去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就会发现若瑟夫身上更多地体现出的是赤子情怀在现实面前的沉沦和对渐行渐远逐渐世俗化的灵魂的救赎,作品更多的是体现作者悲观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情怀。作家莫泊桑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写当时法国中下层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种种遭遇之中,从他们的言谈行为,心理变化之中,自然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教学中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研究,要从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分析形象入手,赏析构思,体验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人文情怀。

3.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语言,体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遍的主题,可是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这正是莫泊桑小说的独到之处”。“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

文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

(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表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边时,“神色张惶”,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惶恐,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恐慌到了极点。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会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先后变化,体会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感受到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细腻。人物形象丰满,具有立体感。

(2)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①于勒在美洲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是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反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②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情合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体味到故事情节安排一波三折,复杂变化,引人入胜。

(3)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 若瑟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评说,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现出来的。小说中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到贫穷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妇避之唯恐不及,把于勒看成是“灾星”。“我”在办父母交代的事情时,看到了于勒叔叔的手,看到了于勒叔叔的脸,通过语言,表情,行为,集中表现了我对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父母冷酷无情的行为的不满。“我”对于勒叔叔的言行举止,将一个天真善良和有同情心,正义感的少年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以饱含幽默与讽刺的笔调,借菲利普夫妇的言行举止,讽刺和揭露了在资本主义思想腐蚀下人的精神的堕落。至于若瑟夫,在他身上,作者则寄寓了特定的感情和希望。《我的叔叔于勒》中各种人物的对比是多重的:有父子之间行为的对比;有父子之间性格的对比;有母子之间行为的对比;有母子之间性格的对比;有成人世界和少年善舉的对比......这些对比,让世俗的假丑恶和理想的真善美泾渭分明,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学生体会莫泊桑创作小说的独特表现手法,收获匪浅。

(三)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题思想。

2. 感悟人物性格,赏析艺术风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菲利普夫妇人物性格的分析。

1.教学难点

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的赏析。

二、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把握文本

1. 布置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课文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 学生速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内容:

(1)于勒是一个败家子,挥霍尽自己的财产,占用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遗产。

(2)菲利普打发于勒到美洲去淘金。

(3)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回家摆脱困境。

(4)菲利普一家乘船去哲尔赛岛旅行在船上巧遇于勒,希望破灭,躲避于勒。

(5)回途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于勒。

2. 布置学生诵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自主学习,感悟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二)提出学习问题,教师,学生共同对话。

1.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2.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针对以上几个学习问题,要结合有关语段进行分析,解答。

三、说课后拓展

(一)指导学生品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换一个角度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此题旨在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外阅读莫泊桑的其他小说,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对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进行点评。

此题旨在增加知识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猜你喜欢

莫泊桑于勒菲利普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