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动因、障碍与模式

2021-01-28李吉曼李岩李洁

锦绣·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

李吉曼 李岩 李洁

摘要:积极发展家、校以及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既符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也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方位深入健康发展,可以帮助实现时时有教育,事事有教育的局面。本文首先从多方面分析了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动机,接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际教育过程总结了当前阶段三者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分析家、校以及社会合作的现实需求,并且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家、校以及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为相关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希望能对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起到部分参考作用。

关键词:家;校;社会;协同育人

前言:

大德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应该局限在学校这个固定的场所内,更应该积极整合各方面可供应用的资源,将这些资源统筹发展,切实为青少年的长久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与环境。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将眼光局限在学生的目前发展以及当下成绩上,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的长久需求上。家、校、社会三者协同育人无疑可以为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推动学生的多方面素质的成长作出重大贡献,进而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技能卓越、勇于担当的优秀人才。

一、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动因

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过程,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年龄层次、认知水平以及区域特色、家庭环境等各多个方面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全员合力统筹,积极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知识技能提升,也有利于家长知识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成长,因此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推动学校教育、家庭理念提升、社会学习氛围的良性健康发展。在另一层面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积极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校园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特色,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促进每个场所都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

二、家、校、社會协同育人的现存障碍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增强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但在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相关层面上,仍然存在部分问题。

首先是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方向把控上。在这一层面上,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观念和办学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在多部门的联动工作方面。我们应该协同切实解决多年来“管得太多”“缺乏动力”“保障不够”“管理不善”等制约学校办学活力的突出问题。三是在不同环节的衔接上。课程、教学、考试、评价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家风素养方面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积极的环境是社会应该提供的良好氛围,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改革衔接性,保证学生在任何一个场所所得到的成就都能得到协同发展。四是在各方面力量的统筹上,目前,家校合作尽管已经有了初步成效,但家校合作的方式较少,深度不够,众多交流仍显示流于表面,未能真正做到贴心交流[2]。

三、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模式应用

本文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校学生常见的问题,针对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模式展开探讨。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较差,不听从教师的教育是中职学生出现较多且影响较大的问题之一。本文筛选若干名在学习生活中不听从教师教育的学生为观察对象,探讨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模式。

针对以上现象,本文首先在理论层面上,梳理了目前关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相关特点,尽力补充相关领域较为缺乏实例验证的空白,力争实现推动“家-校-社”协同联动的目标。

在实践层面,结合各班级筛选出的典型案例学生进行实际研究,设定多种育人模式进行实验,旨在建立包括课程体系、实施方式和评价机制在内的“家-校-社”协同联动的青少年教育发展模式。模式设定的依据是,依托区域特色和功能,制定适合一个或多个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具有文化性、趣味性、群众性的教育模式。在进行实验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分析实验过程中的优势以及不足,进而达到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的目的。此外,还要结合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将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进行推广,制定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计划,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动青少年教育教学活动进社区,建立常态化的学生成长协同监测制度和公告制度,培育和发展教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开展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项目,承担社会责任,以此形成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促进的新局面[3]。

具体模式如下:整体建立包括课程体系、实施方式和评价机制在内的“家-校-社”协同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在家庭方面,设置适合全家参与的亲子活动,活动要具有参与性以及教育意义,并及时将活动反映的问题以及取得成果与学校进行沟通;在学校层面,教育教学活动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考虑文化教育相关目的,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到方方面面。在社区层面,可设置有特色的比赛活动,依托区域特色,发展一批适合学生参与的具有文化性、趣味性的项目。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级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方式,定期开展关爱青少年成长的对话活动,给校园心理健康工作增添力量。

四、结语

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协同育人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迫切需要。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培育阳光心态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应该积极通过家校协作平台,探寻可借鉴的合作模式,多方面联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重涵,张俊.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国际比较:政策、学校行动与研究支撑[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31-38.

[2]万华.落实与创新:广州家庭教育行政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教育导刊,2018(04):24-29.

[3]王涛,丁薇,张少龙.创建家校合作新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促进成长型家长(家庭)形成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7(01):55-59.

(石家庄城市建设学校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