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实现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1-28丁波涛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重点上海人工智能

文|丁波涛

上海作为特大型中心城市,必须不断巩固和提升实体经济能级,保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过去三十多年中,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支撑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其增长空间已十分有限。面向即将到来的“十四五”,上海经济发展亟需寻找新动能。以新兴数字技术和大数据资源为源动力,全面赋能上海经济各领域,推动产业走向智能化、协同化、集群化、绿色化,是实现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一、上海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十三五”以来,上海聚焦5G、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兴数字技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支持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融合应用与产业化发展,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助推上海经济转型提质。数字技术自身可以形成规模庞大的新兴数字产业,同时通过产业数字化提升传统产业能级。据初步测算,2018年上海数字产业增加值约为3657 亿元,并直接赋能其它产业增加值约2128 亿元,合计5785 亿元,占当年上海GDP 的约17%。数字化已然成为除投资、消费、出口之外,拉动GDP 增长的“第四驾马车”。

同时,上海也面临着诸多短板和瓶颈,导致数字技术和大数据资源的赋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数字赋能主体实力不强。与北京、深圳以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缺乏数字领域头部企业,产业特色较为模糊,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北京高校院所众多、人才丰富、资金充沛、研发资源密集,由此形成研发驱动的发展模式;杭州和深圳拥有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全球领先企业,以“巨无霸”龙头企业为核心横向纵向拓展数字服务,形成龙头企业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而上海数字经济领域原生性企业中小型为主,产业大而全、企业多而平,难于形成强大的数字赋能推动力。

二是数字赋能客体动力不足。上海的各大企业普遍十分重视数字化转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总体水平一直保持国内领先。但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步进入深水区,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复杂,成本更大而风险更高,投资回报期更长,造成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数字赋能不仅是技术更新,而是企业经营理念、战略、组织、运营的全方位变革,然而部分企业数字转型思路不清、意识不坚定,没有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谋划,短期看不到数字赋能效益就左右摇摆、打退堂鼓。

三是数字赋能原创能力不高。上海高昂的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以及较为严格的人口红线,成为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障碍,造成上海“移植性”创新较强、“原生性”创新较弱。从数字技术创新成果来看,上海与北京、深圳有较大差距,如上海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全国第五,人均申请量排名全国第三,仅约为深圳和北京的三分之一;从创新主体来看,上海大量数字技术专利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专利申请量较低,如上海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人排名前十的机构中,仅有两家企业,其余均为大学。

四是数字赋能传导机制不畅。从企业层面来看,数字赋能需要更快的信息交互和数据流转,更广泛的数据共享与集成,但许多企业仍保留着传统的组织模式,多个异构软硬件平台和信息系统同时运行,人为割裂数据的生产、流通、加工,势必造成数据流通不畅;从产业层面来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仍面临着许多瓶颈,大量新型数字赋能技术和产品,如5G、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仍处于研发、测试或初级应用阶段,离大规模商用化和产业化仍有较大距离。

五是数字赋能渗透程度不深。其一、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待提升,特别是工业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研发和制造过程复杂、数据获取难度大、工艺经验等隐性知识占比高、原始数据质量低、异构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暴露风险大,导致数字技术尚未与此类产业深度融合;其二、在线新经济发展缺乏场景化综合解决方案。教育、医疗、商务、金融、交通等行业的数字化应用仍以单点突破为主,垂直领域综合解决方案还不成熟;其三、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不够全面。虽然截至2019年上海已有超过6 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但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企业仅完成基础资源数字化,并未对业务流程和技术架构进行深度数字化改造。

二、上海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区域

数字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赋能作用,上海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内外部环境,立足技术先进性、引领示范性、产业配套性、环境适应性和比较优势性等因素,从数字赋能产业的主要板块中,确定未来发展重点行业。一是数字基础技术板块,重点是芯片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二是智能制造板块,重点是工业互联网和智能装备;三是电子商务板块,重点是移动商务和数字金融;四是数字内容板块,重点是数字娱乐+工业设计;五是信息消费板块,重点是智能交通和智慧医疗。以上十大重点行业,每个行业都可望形成千亿增加值的产业规模,使得数字技术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赋能贡献超过万亿。

同时,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赋能可分为两类:新生型产业和融合型产业。新生型产业中,大数据产业可重点布局静安、杨浦等区域,5G 产业重点布局浦东金桥与张江、徐汇漕河泾、松江G60 科创走廊、青浦华为园区,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浦东张江、临港、徐汇滨江、闵行马桥,区块链产业重点着重布局虹口、杨浦,北斗产业重点布局闵行、西虹桥等区域。

融合型产业应分两类进行布局,一是以传统产业为导向的融合型产业布局,如以装备、汽车、钢铁、石化等产业集聚的临港、嘉定、宝山、金山等为重点,推动“大数据+”“AI+”“5G+”“北斗+”在这些区域各主导产业中的融合与创新应用,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二是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融合型产业布局,如以南京路等商业密集型区域为重点发展智慧商务,以上海自贸区及新片区为重点加快跨境电商的集聚与发展;以徐汇、浦东等电子政务水平高的区域为重点,发展智慧政务、智慧治理;以浦东、黄浦等金融业发达的区域为重点,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银行、证券、保险、支付、电子发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发展智慧金融。

三、上海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数字赋能产业集群的产业要素、形成条件和发展环境出发,上海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作用、拓展数字赋能领域、提升数字赋能效益。

一是突破核心技术、夯实赋能之源。加快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数字技术研发,及早规划布局6G、星联网、量子通信等技术的预研;完善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数字赋能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促进政产学研更紧密合作,鼓励企业与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提升上海数字化领域的创新策源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成果应用能力。

二是打造三大平台、筑牢赋能之基。深化公共数据开放、促进数据交易流通、建设国际数据特区,打造丰富优质的数据平台;建设高性能开放算力平台、创新算力平台建设模式、优化算力平台布局,打造开放高能的算力平台;加强基础算法研究、推动关键算法的自主化、建立开源算法平台,打造先进适用的算法平台。

三是加快企业转型、提升赋能之速。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和业务流程融合创新,实施工业大数据平台、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引导企业开展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支持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信息技术,发展在线实时监测、远程诊断与维护、全产业链追溯、客户满意度及产品改进方向大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推动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四是促进场景创新、拓宽赋能之道。深化应用场景开放,发展“全球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作用,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征集、开放与开发;促进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的对接,联合进行应用场景建设;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成长性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试点示范,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行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五是促进集群发展、延展赋能之域。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全市重点制造业园区、数字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基地等载体建设;建设数字供应链和产业链,开展产品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和物流等信息化协作,让更多上海企业深度融入并主导全球产业协作体系;以上海优势企业为核心,依托网络平台和技术在更大范围突破空间制约,及时、高效地实现跨环节、跨主体、跨区域、跨国界全方位链接,打造“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重点上海人工智能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重点推荐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下一幕,人工智能!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