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尤西比乌斯《君士坦丁传》中君士坦丁的形象

2021-01-28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116033

名作欣赏 2020年35期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3]

一直以来人们对《君士坦丁传》这部作品褒贬不一,不少学者认为这部作品着重于歌颂君士坦丁其人而没有准确的记录史实,并不能作为史料来运用。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尤西比乌斯没有在传记中刻意歪曲史实。因此,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君士坦丁形象的分析来窥探尤西比乌斯写作的目的。

一、虔诚的信仰者

尤西比乌斯笔下的君士坦丁无疑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多次将君士坦丁与先知摩西做对比,认为君士坦丁与摩西有相似的经历和同样的虔诚。他认为君士坦丁能够如此虔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其父君士坦提乌斯的影响。当戴克里先、马克西米安、伽略里乌斯、君士坦提乌斯四人共同执掌罗马权力时,君士坦提乌斯是他们之中唯一一位对上帝充满友善并且制定一种独立政策的人。与当时候极力迫害基督教徒的戴克里先不同,君士坦提乌斯对基督教采取的是一种宽容的政策。事实上,君士坦丁少年时期大多数时间是被养在戴克里先的宫殿中,直到君士坦提乌斯过世前不久才回到父亲身边。这样说来君士坦提乌斯理应对君士坦丁没有如此深厚的影响,但尤西比乌斯作为基督教的虔诚信徒,以他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君士坦提乌斯的友善,上帝赐福与他,从而使他拥有了如此伟大且虔诚的儿子。

君士坦丁的虔诚还体现在作战时十分信任上帝,在梦中上帝让他在战争中使用十字架形状的军旗。他起床之后马上命人制作了这种军旗,并且每每用于阵前,从而使战争获得胜利。此后君士坦丁开始钻研圣经,任命基督教教士作为他的顾问。君士坦丁在生活中也遵守着基督教的准则。在与李锡尼乌斯的战争中,他在军营外搭建起了十字架形状的帐篷,在之中向上帝做祷告,同时恪守着纯洁的生活原则。

君士坦丁很热衷于向民众宣传基督教,他曾真诚地对东部地区人们进行规劝,他将战争得以胜利的功劳归功于上帝,让人们去信仰上帝。此外,他还将十字架的雕像放置在都城的中间,来作为对外作战胜利的标志,用石碑记录下上帝的符号以作为罗马官方的救世标志以及帝国的防护。君士坦丁本人对上帝的信仰达到如此程度,自然也能够感染民众去信仰基督教。尤西比乌斯正是想要通过这样的形象来教化人们信仰基督教。

二、教会的扶持者

君士坦丁一直不惜余力地扶持教会,他对教会的支持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尤西比乌斯的记述中尽管教士们衣着朴素,其貌不扬,君士坦丁依旧尊重他们,与他们共同就餐并且将他们一直带在身边。这不仅使君主对基督教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教士们的地位。为了支持教会,君士坦丁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教徒的法令。首先,召回拒接向罗马多神教献祭而被行省总督流放和驱逐的人。其次,将那些以同样理由被判劳役的人释放出来,同时归还他们的财产。再次,在军队里以同样理由被剥夺职务的人将予以恢复其名誉。这些人可以选择继续在军队中官复原职或者作为平民获得永久免除公共义务的待遇。

君士坦丁在基督教财产继承方面也做了规定。他规定基督教徒的财产是属于他们最近的亲人。因此来确定他们的遗产归属问题就容易了许多。如果死者是正常自然死亡,继承权将属于他们最近的亲人。如果上述的这种合法继承人不存在,那么每一个特定的地方教会就会被吩咐去接收这些财产。同时君士坦丁还认为殉道者的坟墓和目的应当交予教会。君士坦丁以法律的形式洗刷了基督教徒的罪名,实际上是告诉民众,基督教徒是受到迫害的人,为基督教徒赢得了同情。规定基督教徒的财产可以归于教会,他们的墓地也属于教会,这就大大加强了基督教会在民众之间的影响力。

君士坦丁对于教会的财产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首先他规定,国库必须把土地、花园和房产归还予教会。购买过属于教会财产的人或者作为礼物接受过此类财产的人,都应当归还这些财产。无论是国库还是个人,只要是侵占了教会财产,君士坦丁都要求他们归还。从而使得教会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让人们相信了基督教是同样受到国家保护的教会,维护了教会的声誉。

此外,君士坦丁还写信给尤西比乌斯和其他主教,表示要修复旧的教堂,再建造一些更大规模的新教堂,并要求行省总督提供帮助。他下令在耶路撒冷的圣墓附近建造一座豪华的教堂,这座教堂极尽奢华。教堂的内部是由大理石片拼接而成,每一块大理石都被磨得光滑发亮。房顶由一层铅包裹,为的是防止下雨漏水。房顶的内部以雕刻的方格制件作为装饰。教堂的门内廊柱用华丽的石墩作为支撑。门的对面是一个被十二个圆柱环绕的半球体,象征着十二门徒。圆柱的顶部饰以银子做的巨大碗状物,据说这是君主特地献给上帝的。教堂是教徒们平时集会的场所,在日常宗教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华丽的教堂同时也彰显了教会的尊严。

君士坦丁对于教会内部的矛盾也十分关注,为了调节阿里乌斯派的争端,他曾派遣一名主教去往亚历山大里亚作为调解人,并亲自写信给阿里乌斯派的领袖阿里乌斯,希望可以调停这场争端。然而结果不尽如人意,教会内部的争端还在继续,于是他决定召开会议来解决这件事情,这就是基督教历史上著名的尼西亚会议。参与会议的教士众多,有来自于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等地的教士,可以说与会人员极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在会议中,君士坦丁认真地听取了各位主教的观点的陈述,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会议最终以书面的形式做了总结,认为阿里乌斯派为异端。尽管尼西亚会议没有彻底解决了教会的争端,但以君士坦丁个人的威望和力量依旧能够促成教会短暂的和谐。在尼西亚会议前后,君士坦丁的态度一直都是温和且有礼。他极力去敦促教会内部的思想统一,君士坦丁虽然还没有接受洗礼,但他对教会的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在基督教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君士坦丁的扶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教会的扶持从法律方面,教堂的建设方面到解决争端方面、君士坦丁对教会的构想不是仅仅浮于表面的,而是有更加深远的期待。

三、罗马多神教的反对者

尽管君士坦丁没有强迫所有人都必须信仰基督教,但是在尤西比乌斯的笔下他是一个坚决反对罗马多神教的人。古罗马人以奉行实用主义著称,这种实用主义也体现在他们的宗教信仰方面。信仰基督,抛弃多神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支持基督教的君士坦丁战胜了那些信仰传统宗教的君主们。这样的胜利,在奉行实用主义的罗马人眼里就是唯有上帝是真神的最有力的证明。多神教是古罗马的传统宗教,每当罗马军队征服一个地区,就会把当地信奉的神供奉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多神”的局面。而上帝与以往罗马帝国的任何的一个神都不同,如果说多神教对众神是包容态度,那么基督教则是对众神持排斥态度。因此,如若要扶持基督教,那么反对罗马传统宗教是势在必行的,基督教与罗马多神教终究是无法共存。

君士坦丁下令摧毁阿弗洛狄特的神庙,废除神庙内的祭拜活动。这就使得传统宗教的日常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于罗马传统宗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罗马帝国自奥古斯都起就有君主崇拜的传统,这也是多神教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君主通常会将自己的雕像放入神庙中以供人们进行供奉。君士坦丁禁止将他的塑像放入神庙中,符合了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这样的举措不单是支持了基督教,同样也表明此时的多神教已经失去了君主的支持。

在尤西比乌斯笔下,君士坦丁自然是一名无可挑剔的基督教徒。我们无法去探究君士坦丁个人的宗教信仰如何,他对基督教的宽容政策到底是处于政治目的还是自己的信仰。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一系列扶持在客观上确实极大地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尤西比乌斯在《君士坦丁传》中对君士坦丁的描述正是代表着基督教世界中君士坦丁的形象。在《君士坦丁传》中,对君士坦丁的一言一行描述十分细致,说明此时的基督教已然发展壮大,并且能够对统治者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可以利用统治者来为其教会做宣传。而尤西比乌斯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塑造君士坦丁完美的形象来了规劝人们信仰上帝。

①②③④⑤〔古罗马〕尤西比乌斯:《君士坦丁传》,林中泽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73页,第189页,第230页,第234页,第2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