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庄子》神话与《山海经》中木意象及其构建思维之关系

2021-01-28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福建厦门361101

名作欣赏 2020年35期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1]

一、引言

自从王国维开以神话角度研究 《庄子》 之滥觞,鲁迅等众多学者开始注意《庄子》与神话的联系。21 世纪以来,《庄子》神话进入更深入的研究阶段,目前学者对于其中神话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鲲鹏、大木、混沌、神人等具体意象。《庄子》神话与《山海经》的等同研究十分必要,然而除袁珂、林振湘在该方面做了较详细研究外,其他学者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神话中的特殊意义通过意象传递,神话思维沿着意象的走向展开,因此意象及其构建思维是研究神话背后意蕴的基石。本文试以木意象为切入点,比较《庄子》神话与《山海经》中木意象及其构建方式的异同,探讨二者木意象的联系及其意义,借由《庄子》之神话管窥庄子之思想。

二、《庄子》神话中的木意象

(一)木之形貌

通过对比,《庄子》与《山海经》中的木意象在形貌方面有着较大的相似性。首先,二者皆描绘了奇大的树木,《庄子》中栎社树“其高临山十仞”,而《山海经》中三桑“其高百仞”、建木“百仞无枝”。《山海经》中对于神木除描述木之高大外仅描述叶之硕大,而庄子则增加描绘了树木的遮蔽性强,如商丘之木大到可以遮住“结驷千乘”、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还描绘了树干之粗和树枝之大,如栎社树“絜之百围”并且其枝“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其次,二者的根、枝、干等树木延伸部分都是扭曲变形的。《山海经》中的建木“有九欘,下有九枸”,“若缨、黄蛇”即枝、根曲折交错,如同缨带和黄蛇。《庄子》描述的树木同样弯曲缠绕,如樗“其小枝卷曲”以及栎社树细枝“拳曲”。此外,《山海经》中的建木还“其状如牛”,《庄子》中的樗“其大本臃肿”也是对其肥肿的树木形象的完美继承。

(二)木之性质

进一步对比,发现《庄子》与《山海经》中的木意象在性质方面也有着相似性。《逍遥游》庄惠之辩中,惠子认为大木虽大但“匠石不顾”,没有一点用处,庄子却举嫠牛不能捕鼠而免于罗网之祸喻大木因无所用而“不夭于斤斧”,点明“不死”是大木的最大用处。而这一特性同样出现在《山海经》中,比如《海内西经》中昆仑山上的“不死树”、《大荒南经》中不死国之民所食的“甘木”和拥有不死之药效的“栾木”等。不同的是,《山海经》中的不死之木通常表现为食用、药用等有用之价值,然而《庄子》中的不死之木却无用甚至有害,譬如商丘之木“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伤害接触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三)木之用途

再深入对比,可以发现《庄子》与《山海经》中的木意象在用途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此果不材之木也……神人以此不材”,庄子在此将大木与神人并提,其目的就在于暗示大木的境界就是神人的境界,即得道的境界。大木即大道,因此《庄子》中出现大量的“大木”意象也就不足为奇,庄子正是利用重复出现的大木宣扬大道。无独有偶,《山海经》中的建木亦是作为上达神界的媒介。《海内经》中建木生长之处的“神民之丘”,郭璞注“言上有神人”,而《淮南子·坠形训》中说“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也可佐证建木是神人沟通上下的工具。

以上可知,《庄子》神话中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木意象形貌、性质和用途上的塑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庄子》神话中木意象的构建思维

(一)横向构建:文木与散木

《山海经》中的木意象大致为神木一类,如建木、若木、扶木等。但纵观《山海经》中的神木,体型奇大的神木出现 8 例之多,而长相丑异的神木则仅有 2 例,且无论外形如何,其都是充满神性,没有褒贬之说。但《庄子》神话中的木意象却根据其功用有无分为“文木”即有用之木和“散木”即无用之木两类。并且,散木用例明显多于文木,庄子本人也是对散木更加青睐,这是庄子在宣扬自己的思想观念时对《山海经》中木意象的创新和丰富。

“散木”意象首见于《逍遥游》庄惠之辩的“瓠”,二人围绕其是否有用进行辩论。惠子从实用的角度,觉得大瓠既不能装水也不能做舀瓢,因而判定其没有用处。庄子则认为大瓠可以在江湖之中浮游,看似无用实则大用。这里,庄子已经开始借由木意象来思考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联系了,成为“无用之大用”思想的萌芽。二人在第一回合皆不能互相说服对方,接着以“樗”展开论辩。惠子认为大樗因树根臃肿、树枝卷曲没有用处,沦落到木匠不顾的下场;庄子却说正因没有用处才免遭砍伐之灾,庄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存活乃大用”的观点。

在《人间世》中散木意象持续充盈,意义不断递进。匠人对巨大的栎社树视而不见,弟子求解,匠人才道明缘由:之前其他匠人肯定也知道这棵栎社树不能做舟船、棺材、器具、门户、梁柱,“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如果说大樗因为树根和树枝的扭曲变形才安全生长,庄子在这里具体细说栎社树的无用,再进一步提出“长寿乃大用”的观点。之后出现的商丘之木,对比之前出现的越来越无用的瓠、樗、栎社树,是庄子对于散木意象的再一次升华。商丘之木的树叶和气味皆有毒,因此众人更会远离此树,更能确保其生命无虞。从无用到有害,这是庄子对散木深一度的塑造和思考。《山木》中伐木者不取的大木令庄子最后发出了“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的感慨,以不材之木的结局固定了庄子“无用之用”的生命哲学。

《庄子》中的“文木”实际上也是为衬托“散木”意象及其内涵所营造的意象。楸、柏、桑因生长至“拱把以上”“三围四围”“七围八围”而埋下被伐的隐患。柤、梨、橘、柚、果、蓏等水果因果实成熟被人采摘,树枝被折,生存艰难,过早死去。可见,以上的文木皆是因为有所用而遭难,散木因为无所用而延寿,在丰富木意象的同时更强化庄子对“无用之用”的宣扬。

(二)纵向构建:散木、畸人与其他残缺意象

另外,《庄子》还以“无用”这一共通点,由散木纵向构建畸人与其他残缺意象来进一步宣传“道”。

庄子将散木与畸人纵向联系在一起。畸人意象首见于《人间世》中的“痔病之人”,由此庄子开始大量扩展畸人意象,并使其具体化、深刻化,因而成为《庄子》中出现次数最多、内涵最为丰富的意象类型,共塑造右师、支离疏、王骀等共计11 位,按残疾类型又可分为“兀者”和“恶者”即单足之人和貌丑之人。残疾人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尤其在乱世更应该是难以存活的,但庄子笔下的畸人反而生活滋润:支离疏被免除兵役还得到救助,替人缝衣、占卜可以养活十个人,右师当官,王骀门徒与孔子相比肩……此外,“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正因身体残疾为世俗所弃,才使得他们更能觉悟得道。痀偻丈人只专注于粘蝉的翅膀而不顾天地万物,高度的精神集中使得其捕蝉技巧令人叹服,叔山无趾以大道之境界否定人生所有束缚羁绊……他们都从自身和世俗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更美好的人生和更超脱的精神境界。

这些畸人意象在《山海经》中同样可见一斑。从形象上,闉跂支离无脤的原型或是《海外北经》中的跂踵国在拘瘿东,其两足皆跂;瓮盎大瘿的原型或为《海外北经》中“一手把瘿”的拘瘿国人。从性质上,《海外西经》中的刑天虽被断头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挥舞武器抗争,《大荒西经》 中的吴回神人“奇左,是无右臂”等。神话中的意象往往破坏其对称性而彰显其神性,因此《山海经》中才会出现身体残缺却超越其局限,通向超脱境界的神人。这许是庄子继承这些畸人意象并加以发挥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庄子还通过散木与其他残缺意象纵向联系。在《人间世》中白颡之牛和亢鼻之豚因不洁不祥而免于河祭之劫。但在《山木》中的大木因不材而长寿,大雁却因不鸣而被烹,这引起庄子对“无用得以保身”的思想产生怀疑。最后,庄子得出结论: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拘束和劳累。

无论是将畸人意象从《山海经》中的神人降级至凡人,还是创新另类残缺意象,皆是指向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也是其在乱世中保全自身的无奈之举。

四、结语

神话中的意象向同类增殖和联系增殖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而意象丛,《庄子》神话中的木意象如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构建思维,在《山海经》的基础上继承和丰富该类意象及其内涵,成为其宣扬“无用之用”生命哲学的载体。“道”是庄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思想的最高境界。庄子将抽象的“道”化为具象的大木等万物,这一过程中,庄子对于“道”的思考也在不断完善,进而形成如今蔚为壮观的庄子哲学。

①唐弘树:《20世纪90年代以来〈庄子〉神话研究综述》,《贵州文史丛刊》2014年第1期,第59页。

②王钟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55页。

③④⑦⑧⑨〔战国〕庄周著,〔晋〕郭象注:《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第28页,第28页,第101页,第43页。

⑤⑩⑪〔晋〕郭璞注:《山海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8页,第87页,第130页。

⑥林振湘:《〈庄子〉神话意象研究——兼论〈庄子〉神话与〈山海经〉之关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论文,2003年》。

⑫王怀义:《论中国史前神话意象的构象方式》,《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第136页。

⑬王钟陵:《〈庄子〉中的大木形象与意象思维》,《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