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载深情,雁寄情思
——浅谈诗词中鱼雁传书的情感内涵

2021-01-28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名作欣赏 2020年35期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一、追根溯源——鱼雁传书现象概述

诗人们常在诗词中化用“鱼传尺素”和“鸿雁传书”的典故,“鱼雁”也逐渐化身为人们传书递简的信使。其产生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

(一)鱼传尺素

北宋词人秦观的《踏莎行》词中写道:“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词人在此借助鱼意象表示书信往来,为后人传颂。关于鱼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其起源可以参照 《诗经·桧凤·匪风》 中的描述:“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汉代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双鲤鱼”并不是通常意义上说的两条活鲤鱼,而是指代装有书信的木函套,因其被塑造成与鱼的外形类似的形象而得名。“烹鲤鱼”也就是拆开木函套,取出书信。再如李冶《结素鱼贻友人》云:“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均可印证古人们用鱼、鲤鱼或双鲤来象征书信。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尺牍,它是古代书信的代称,即将文字刻在两块木片上,考究一点的将木片制成鲤鱼形状,以便用来写信。当然还有把写信的白绢或其他材料编织成两条成双成对的鲤鱼形状,来代替信封。后世在此基础上虽有所变化,但意义上与此并无太大差异。除此之外,大雁同样被人们赋予了传书递简的含义。

(二)鸿雁传书

大雁具有传书递信的象征意义,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书·苏武传》,文章记载: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所谓的“鸿雁传书”或许是一个国家之间外交中的计策。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习惯用雁替代书信,大抵由于它拥有候鸟的身份,秋去春来,但却往复不误,返回有期。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赋予大雁以传书递信的“特异功能”,人们产生托雁给远方亲友捎信的联想。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这里的“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由此可见,书信又可以称为“飞鸿”或“鸿书”。人们往往还将“雁”与“雁足”作为传递书信的象征。人们常常将鱼雁作为寄托绵绵情意的载体,古诗文中对鱼雁的描写也多以抒情达意为目的。

二、感悟情意——鱼雁传书的诗情画意

鱼雁作为传递信息的意象,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寓意,通过追溯“鱼传尺素”和“鸿雁传书”的历史起源,更加体会到其产生之早、根基之深。诗文中对鱼雁的描写更表现出人们的拳拳情思。此情思蕴含着闺妇相思之意,戍卒思归之愿,游子离愁之苦。

(一)相思为意

唐朝时剑南西川节度使作为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更迭频繁,但官员们大多与薛涛这一“奇女子”有诗文往来,她虽身为乐伎,但她的才气和美貌仍得到了同时代人们的倾慕和追求。我们来看这位被昔日人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的薛涛创作的一首感人肺腑的诗作《江边》:

西风忽报雁双双,人世心形两自降。不为鱼肠有真诀,谁能夜夜立清江。

这是薛涛写给诗人元稹的相思之诗,借“鱼雁”描写出女子牵挂思念心上人的缱绻深情。冷风拂,雁南飞。大雁南飞,使诗人从对心上人的思念中意识到冬天的来临,可是她寄给情郎的情书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内心的复杂情感溢于字里行间。诗人营造出凄苦悲凉的意境,衬托自己的相思之情。浮生若思,真情如是,一代才女怎奈情路坎坷,心绪难平,令人唏嘘慨叹。

“鱼雁”作为诉说相思之苦的意象,常常被诗人们引用。唐代张泌《生查子·相见稀》有云:

鱼雁疏,芳信断,花落庭阴晚。可惜玉肌肤,消瘦成慵懒。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各派势力相互混战,此时描写女子相思之情的诗句逐渐被人们关注,女子们在守候与等待中慢慢失却情人的讯息,山水一程,徒留回忆,心中悲痛万分。春将归,年华逝,却再无重逢之日。

唐诗中以相思为主题的诗文不在少数,其中善于化用鱼雁意象来抒发感情的诗词尤为感人。我们再来看全唐诗所录无名氏《鱼游春水》云:

凤箫声断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这是一首闺中怨妇词,诗中描绘出少妇春日思念情郎的神态和愁思。词中的景象描写和人物塑造彼此映衬,形成一幅完美的相思意境。写女子与心上人别离后,他便杳无音讯,女子因此思念难耐的场景。“沉孤雁”“无双鲤”就是暗指心上人音信杳然。但即使心上人与我山高水长,难以复见,情人的心还是会越过沧海,度过重山,似与君相见。

这里的鱼雁作为人们诉说相思的对象,延展出一系列的相思诗词,所谓缱绻羡爱,鹣鲽情深,无非是当初的真诚相爱,悱恻缠绵化作而今无边的相思留恋。诗人们用向情人倾吐衷肠的语调来写,借之以鱼雁意象,心思细腻,使得鱼雁这两种意象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别有一番风味。闺中妇人思念远人,而身在异乡的人同样思乡盼归。

2.养猪扩群资金投入缺口大,贷款难,利息高。规模化畜牧业的发展依赖于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养殖户自有积累资金有限,需要向银行贷款。但是生猪养殖业贷款渠道较少,贷款实际操作困难大,门槛高,利率高,直接影响养猪扩大再生产。

(二)思归为愿

古往今来,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里包含了太多的故事,思乡盼归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与闺中怨妇思念情郎遥相对应的则是戍卒思归的复杂情感。适逢国家边患,战争不断,青壮年们奔赴前线;出走半生,归来已为老者。抑或是背井离乡的游子,疲于奔波,引发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哀伤之情,浓浓的乡土情结在诗词里有颇多体现。而鱼在水里游得快,雁在天上飞得急,恰恰有利于排遣异乡人的盼亲归乡情绪。

南宋诗人王僧儒《捣衣》诗云: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唐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云:

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这两首诗都描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由此发展而来的鱼肠雁足、鱼书雁帖、鱼笺雁书、鱼封雁帖等成语为人们熟知。诗人行走山川仍念故乡,泪水也为故乡而流。诗人们常借鱼雁意象表达出寄寓异乡的愁苦。卢纶《泊扬子江岸》有诗云“鱼惊出浦火,月照渡江人”,字字饱含情思,拳拳思乡意跃然纸上,款款盼归情溢于笔尖。鱼雁于此,写意思归。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皓月当空,大雁却传不来你的佳音;鱼跃江心,漾出满江的波纹。诗人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至性痴情,真实而深切,于平淡中见韵味,离别愁绪跃然纸上。如果说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是写乡愁浓重、游子堪怜,那么王实甫则是写女子对别离的不舍,《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短正好〕中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子系崔莺莺赴长亭为张生送行途中所唱的曲子,此时莺莺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之情。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作者选取了白云、黄花、南飞的大雁、枫叶这几个意象,它们在西风中融成一体,营造出萧瑟悲凉的意境。大雁意象在此处的化用,将离人的愁苦完美地展现出来。

三、敬古启今——鱼雁传书历史意义

鱼雁很早就开始向中华传统文明中渗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作为人们传书递信、盼望团聚的精神寄托,历经历史的淘洗,成为整合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量。诗人们通过诗歌再现其或喜或忧的心路历程,对我们今天研究古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抒发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古时候交通不便利,通信也并不发达。文人雅士讲究“和诗”,在酬和诗歌中表达相互理解、相互勉励的情怀。人们为了寄寓情思便创作了许多诗词聊表内心情思,鱼和雁作为特殊的情感载体,传递的不单单是个人之间的情愫,其中还深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无论是气盛之至的唐诗,还是说理之极的宋词,都透过鱼雁不同程度上丰富了诗歌表情达意的情感内容,动人以情,启人心智。由此可见,鱼雁传书蕴含的情感不仅使诗词创作中具有审美象征意味,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诉情言意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古谱发宏运,优秀的中华古诗词是我国浩浩荡荡千年历史文明的精髓凝聚所在。中华诗词虽历经千载仍熠熠生辉,其间传递的精神亦影响深远。鱼雁传书饱经历史洗涤,被刻印进历史的发展轨迹,但当读者再次沉浸在诗词的国度里,心中萦绕的是“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真挚思念,耳边回响的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天籁之声。余音绕梁,经久不绝。鱼雁传书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承载起诗人所抒之情、所言之志,使其精神有所寄托,心灵得处安顿,令千年之后的读者依旧能与古人产生共鸣。

①《诗经》,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82页。

②蒋星煜:《元朝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年版,第3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