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立志诗”中的心学思想发微

2021-01-28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20年35期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王阳明的诗歌不但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更记录了其人生历程与思想上的重大变迁。尤其在心学体系真正建立后,其诗歌更是成为心学义理得以情感化表达的重要载体。而“立志”作为阳明心学的重要命题,在阳明诗歌中既表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也表现出对精神人格超越之境的追求。

一、王阳明诗歌的“立志”主题

王阳明一生都非常重视立志问题,他在十余岁时便立志做圣贤,并将其视为人生头等大事。“求圣人之学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欤!”可见他以立志作为圣人之途的开端,而后来悟得心学,讲学授徒,自始至终他都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如《教条示龙场诸生》第一条便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不仅是为学成圣的第一要义,更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关键。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立志”这一主题几乎贯穿始终。就诗歌创作而言,“立志诗”在其各个阶段的诗歌中都有所反映。不过,自青年至晚年,王阳明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对于“立志”的阐释自然不可一概而论,而他的“立志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早期所作以抒豪情壮志;二是狱中所作以表气节志向;三是于忧思中自勉;四是鼓励亲友、门生立志;五是追慕圣贤,走向超越。

王阳明年轻时“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他虽少年时便立下了圣人之志,但在早年生活中却更接近于英雄之志,这在他早期豪迈不羁的诗歌风格中多有体现。无论是他游历居庸关等边塞,还是初入仕途,意气风发时所写下的诗歌,谈及志向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英雄气概。如《梦谒马伏波庙题辞题诗》《雨霁游龙山次五松韵》等诗气势恢宏,激情澎湃。遗憾的是,王阳明在这一阶段所做诗歌留存下来较少。不过,这一时期的经历对王阳明后来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同样体现在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中。在思想逐渐成熟后,他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凛然的气概、热烈的追求和昂扬的生命力。如《白野公像赞公讳哀》中“有凤凰翔乎千仞之志,具鹍鹏摇乎九万之翼”之类的诗句,意象宏大,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足以见其圣人之志的博大气象。正如钱穆所说:“阳明是一个多方面有趣味的人,在他内心,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的追求,一直毫不放松地往前赶着。”

对青年王阳明而言,游侠骑射,建功立业,都是现实生活里他鲜活的、热切的生命渴望。然而,在经历了触怒刘瑾,含冤入狱,贬谪龙场等一系列重大的变故之后,王阳明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龙场悟道标志着阳明心学的建立,而圣人之道不出良知二字,此后王阳明言及立志,大都是在良知学说的基础上展开,视角也更多地从“外王”转向侧重于了“内圣”,即在道德形而上学的视域下阐释人主体性的建立。

二、王阳明“立志诗”的实践性品格

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因上疏直言触怒了刘瑾集团,被打入大狱。在狱中,王阳明旧疾复发,满身伤病,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发愤创作了多首狱中诗。如仿古所制的《有室七章》,就体现出了其“立志诗”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当时政治腐败,朝堂黑暗,奸佞弄权,王阳明蒙受不白之冤,诗中“倏晦倏明”“倏雨倏雪”并非实景,而是写他的人生遭遇。世道使得是非黑白颠倒,但王阳明不改其本心良知,价值判断的标准始终不为外界所移。身陷囹圄,境遇困顿,王阳明更以“日月”指代公道,“天光”指代人心之光,表明其不改其志的气节,反而更坚定其学先贤正人心之志,俨然已有了对良知的体悟,只是当时不曾道出。

在心学中,良知是立志的前提与基础,而立志则是致良知的开始,也是圣人之路的开始。王阳明将“一念发动”视作为行,而立志正是心念之动,“意识或思想是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行为过程的一部分”,因而立志是实践的。同时,立志必须出于自身良知的自觉,符合道德法则的内在必然性,换句话说,立志立的是道德之志,圣人之志,良知之志,而非功利之志。而所谓良知,首先作为道德本体,是人类普遍共有的先验的道德观念,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施行道德判断、价值判断的提供标准与根据。相比那些奸佞小人,立的无非是功利之志,即是私欲,那是自我设限的,是出于外界干扰的。而王阳明认为“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要求去个人私欲,去心中蒙尘,去自我设限,最终确立的就是良知之志。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是在困顿非常之时,王阳明在诗中便越是反复提到立志,且他的志向越发地清晰坚定,无非赤诚之心而已。良知如此,行动也必须如此,良知之志指导他在人生逆旅中效仿前哲,披荆斩棘,奋发前进。这种有为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极其难能可贵,而这种坚守志向,不改本心,正是良知之志的体现。

写于平定江西叛乱之后的《杨邃庵待隐园次韵其二》一诗在表露志向的同时,更蕴含着王阳明的人生智慧,因而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良知之志对于现实的卓越指导意义。“大隐真廛市,名园陋给孤。留侯先谢病,范老竟归湖。种竹非医俗,移山不是愚。对时存燮理,经济自成谟”。燮理,即协和治理;经济,指治理国家。王阳明在诗中既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治理朝政的志向,同时也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鉴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王阳明选择了与留侯张良和范仲淹一样的归隐来逃避纷繁的政治斗争,用一种急流勇退的智慧来保全自己。当然,王阳明的归隐并非对国家不理不顾,而是对江山社稷依旧保持高度的关注。

除却言说自身志向,王阳明更以“立志诗”来勉励同辈,劝诫后生,告诉他们立志须真切笃实,在志存高远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不断实践,以实现自身的志向。赶赴龙场前,王阳明赠友人《忆别》一诗,道“贤圣可期先立志,尘凡未脱谩言心”,言古代圣贤立志,自身会以此为目标,于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勉励好友共同努力。而谪居龙场时所作的《赠陈宗鲁》中“子才良可进,望汝师圣贤”,则表达了对学生后辈的期许与希冀,鼓励门人也在立志成圣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在现实中奋发有为。王阳明将“成圣”“致良知”之志向以及这种志向的自知,与实现志向的“行”结合起来,这正是他“知行合一”重要思想的外化,其实质是精神超越与道德践履的交融。再如在后来回乡讲学时,王阳明诫子诗《书扇示正宪》也谈及立志:“汝自冬春来,颇解学文义。吾心岂不喜,顾此枝叶事。如树不植根,暂荣终必瘁。植根可如何,愿汝且立志。”诗中将立志比作种树植根,而学文义不过只是枝叶之事,种树须先植根,为学须先立志,不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更提出了立志必须脚踏实地,在专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王阳明热衷于立志如种树植根这个比喻,《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 其二》中“浚流须有源,植木须有根。根源未浚植,枝派宁先蕃?”两句诗说的也是一个道理,培根之法在于立志,须先有根固,才有枝繁叶茂。王阳明十分热衷于运用这一比喻,在《寄张世文信》 《示弟立志说》等文章中也曾提到过这种说法,以勉励他人立志。

三、王阳明“立志诗”的超越之境

良知作为心之本体,虽然排除了私欲,却不排除个人主观性的体验,而是融合了情意、理智等方面内容,情感顺物理自然流行,(“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喜怒忧惧不外于良知,却又为其所统摄。因此,立良知之志,与道德、情感、理性皆是密切相关的,必须从多个维度对之进行观照审查,在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中,这表现为知情意行的浑然,立志与复杂心理活动的结合。

在阳明的“立志诗”中,也有如《七盘》“投簪实有居夷志,垂白难承菽水欢”这样的诗句,述说他自己淡淡的忧思与无奈,毕竟为国尽忠的志向和为母尽孝的意愿,自古难以两全。这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诗歌对于人存在性的真实刻画,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了一幅画卷,为我们描绘了真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王阳明的鲜活形象。然而王阳明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哀愁怅惘中,而是于忧思中表露出自觉走向超越之境的追求。比如写于被贬龙场途中《溪水》一诗,阳明感慨自己年华已逝,但内心仍有着追寻圣贤之道的执着志向。“溪石何落落,溪水何泠泠。坐石弄溪水,欣然濯我缨。溪水清见底,照我白发生。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王阳明在诗中自喻为“溪石”,以“落落”一词写自己的孤独,又以“泠泠”一词与之呼应。“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一句,更是他由衷地感叹时不我待,年华老去而不知何时能成就自己的志向。但与此同时,这种情感却不全然是深沉哀恸的悲情,而是有向上的,积极的,甚至是欣然的一面,糅合了叹息与坚定,又隐含着奋进的复杂情感。在这里,立良知之志,除了先前所述的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更显示了超越之境。

《登云峰二三子咏歌以从欣然成谣(其一)》一诗更是这种超越性的典型。王阳明的诗歌,从渊源上看,可视为对宋代以来理学诗的继承;从风格上看,则融合了儒、道、佛三家色彩,富有理趣,飘逸洒脱,而这首“立志诗”正是富有其特点的代表作。“淳气日凋薄,邹鲁亡真承。世儒倡臆说,愚瞽相因仍。晚途益沦溺,手援吾不能。弃之入烟霞,高历云峰层。开茅傍虎穴,结屋依岩僧。岂曰事高尚?庶免无予憎。好鸟求其侣,嘤嘤林间鸣;而我在空谷,焉得无良朋?飘飘二三子,春服来从行;咏歌见真性,逍遥无俗情。各勉希圣志,毋为尘所萦!”王阳明确立了良知作为存在本体,即人的生存本质,与天道自然本质同一,而他的诗歌,更是体现了中国哲学经典命题,即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因而王阳明讲立志,不仅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更将立志提高到了道德本体的高度,追求精神人格的超越。他曾将“立志”视为儒家的“美大圣神”,道家的“结圣胎”,而这首诗不但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体现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更彰显了佛家的身心圆融,道家的真性自在,逍遥脱俗的境界。诗歌最后“各勉希圣志,毋为尘所萦”一句,典故出自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与孔子谈论志向一事,结合“飘飘二三子,春服来从行”,我们可以解读出,这是王阳明对“曾点气象”的一种追求,表达了他希望坚守内在良知之志,抛却外界尘世之扰的意愿,扬弃外在之物、外驰之心,体悟自身,最终达到的是主观的世界与客观的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所谓的志存高远,本质上是在追求中华传统中的理想人格,以实现境界的超越为己任。

事实上,早在长沙时所作的《长沙答周生》一诗中,王阳明就曾从立志谈起,直至上升到对圣贤人格与超越境界的追求。“愿子且求志,蕴蓄事涵泳。孔圣固惶惶,与点乐归咏。回也王佐才,闭户避邻哄。”这几句诗自觉地将儒家传统中“孔颜乐处”“曾点气象”的境界熔铸于其中。而立志,“即要求对自我存在的本原性同一于‘理’(天理)这一‘先验事实’予以内在的自觉认同”,从这一角度来讲,立志即实现主体性的自我建立。王阳明诗中谈立志,旨在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以追求无限的境界。

四、结语

王阳明在身处逆境、物资匮乏时,亦不易其成圣之志,外在的忧患与内心的坚守形成鲜明对比,更彰显其志之难能可贵。如王阳明所言,立志是“一念存养扩充”,即精神的存养扩张,道德主体性的外在展开。王阳明以立志为起点,将志与行结合,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始终追求所立之志,坚守所立之志,在不断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中追求内心的纯粹,境界的超越,最终达到的是个体人格的真善,知情意行的浑然,精神境界的超然。

①②③④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⑳ 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第253 页,第1073 页,第1538 页,第1339 页,第3 页,第835 页,第757 页,第1182 页,第872 页,第808 页,第126 页,第768 页,第771 页,第854 页,第13 页,第761 页,第13 页。

⑤钱穆:《阳明学述要》,九州出版社2010 年版,第40 页。

⑥陈来:《有无之境 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91 页。

⑲ 董平:《论良知“八德”》,《社会科学辑刊》2019 年第2期,第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