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融合范式与转型路径

2021-01-27李昂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转型路径新媒体时代纪录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时代到来,这给纪录片的创作、传播等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同时涌现出的VR、5G等新媒体技术也正在改写纪录片的生态景观,逐渐步入立体式融合阶段。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生态的变迁进行探讨,分析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融合范式,重点探索纪录片的转型路径,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纪录片;融合范式;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177-03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使微纪录片、交互式纪录片以及VR纪录片兴起,由于其兼具个性化内容、互动性特点以及互联网式的传播,在智能技术的赋能下,纪录片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为推动纪录片的融合发展与转型,立足于新媒体时代探索纪录片的融合范式与转型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生态的变迁

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加现代化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普及应用,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连上新高。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并且,在短视频行业逐渐成熟的状况下,互联网企业转战短视频领域,内容生产的垂直度不断加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纪录片生态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丰富、纪录片类型与内容的拓展转变以及受众年轻化与营销模式的改变。

对于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的丰富,电视不再是纪录片播放的唯一渠道。目前,全平台播放已成为节目播出的主要形式,且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线上观看还是线下追看;对于纪录片类型与内容的拓展转变,主要体现在央视、地方广播电视台以及线上媒体平台纪录片的制作与推出,如VR(虚拟现实)纪录片等;对于受众年轻化与营销模式的改变,这主要取决于各媒体平台用户的年齡水平,如腾讯、爱奇艺等[1]。

三、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融合范式

(一)依托于全媒体传播图景深化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2014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该指导意见的出台将媒体融合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此后,全国各地新闻单位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直至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只是,单凭媒体融合无法帮助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更好发展,为此,应从渠道、内容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在此形势下,要求国内专业纪录片传统媒体、新媒体网站、自媒体平台以及二次元小众社群等以专区合作、多屏互动的方式推进媒体融合。

例如,凤凰视频与江苏卫视推出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是我国首个使用全媒体投资运营的纪录片,不同于单一的传统媒体,该纪录片的收看可以通过官方电视台,还可以使用PC端、客户端等观看,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

除此之外,《风味人间》这部由腾讯视频出品的纪录片在播出后衍生了《风味原产地》《风味实验室》两档线上网络节目,将纪录片的品牌效应进行了有效深化,进一步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范围。

央视纪录频道也将节目时长进行了调整,在原本基础上增加了90分钟的纪录电影和5分钟的短视频,并实现了“三屏合一”的放送方式,即PC屏、大屏和APP屏。

2019年,我国互联网电视、央视网、中国广电IPTV和中国纪录片网一同推出了“秧纪录”智能大屏院线,并在线下定期开展放映活动,同期借助央视网开展宣传推广工作[2]。

此外,线上新媒体平台也一同发力。2019年优酷与Intel共同推出了《你好AI》纪录片,该纪录片是我国第一部8K变形宽银幕纪录片,再现了15个AI技术应用相关故事片段,如长城修复工程等,以超高清画质以及高科技CG制作手段向人们全方位地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具体变革。

(二)以微纪录片为基础,推动多元文化融合

在我国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上,相关人士提出,纪录片融合和发展应具有大体量、大投入、轻操作和接地气的特点。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和网络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接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并且,信息具有高话题性和互动性,相较于传统纪录片,主体明确、视角微观的纪录片更容易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这是因为此类纪录片能够满足其碎片化、非线性观看以及移动化的观看需求,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在纪录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大媒体平台也意识到受众观看需求的改变,并开展了微纪录片的布局,如央视平台推出的《故宫100》《人间有味》、人民日报推出的《我们都是追梦人》、腾讯视频推出的《早餐中国》、北京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梦365个故事》等。

同时,新媒体时代带来了多种信息化媒体技术,这对微纪录片内容制作和表达方式进行了优化与拓展,如引入平面信息采集技术、高清3D等技术的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最大化地将文物、国宝进行了颜色、外观等方面的还原,在该节目的第二季还制作了耳机定制版音频,以环绕立体音效带给人们身临其境般的观影体验。

除此之外,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制作,具有成本低、个性化十足等特点。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纪实类短视频已成为网络社交的形式之一,实现了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互动反馈。因此,纪录片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的作用,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逐步形成纪录片全民共创态势[3]。

(三)以科技赋能落实新型创作范式

在当前智能互联网时代,人们是纪录片受众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传播者,甚至是创作者,可以说,纪录片实践已成为一场行动主义的社会活动,而且还结合了新传媒科技,增强了纪录片的沉浸感和想象性。其中,发展速度较快的是VR纪录片,通过VR技术赋能纪录片,能够将其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立体空间转变,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某些叙事断点消除,同时,全景视野的使用以及蒙太奇技巧的运用让受众能够切实参与到纪录片中,提供给受众良好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例如,财新传媒推出的《山村里的幼儿园》纪录片,作为我国首部VR纪录片,向受众真实还原了湖南、贵州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游牧民族》的上映,以数字虚拟技术构建了游牧民族原始、淳朴的生活场景,让受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除此之外,《制胜!中国海军陆战队》《最美中国》等VR纪录片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纪录片的整体样貌,推动纪录片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发展。

除单纯的VR纪录片外,通过使用特制眼镜、文本超链接、AR(增强现实)等高科技手段形成的交互式纪录片,给予受众进入影片界面的机会,进一步打破了单线传播模式。此类纪录片的代表作有《浮生一日》《在埃及的18天》《窗外》等,纪录片由创作者主观操纵逐步转变为开放性互动式传受关系。

四、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路径

(一)创新纪录片叙事方式,增强吸引力

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的影像风格,而这也正是其竞争力所在。以往人们收看纪录片,电视是主要播放渠道,观看类型单一,具有较强的宣传教育性质,往往具有较为严肃和生硬的风格,虽然受众能够保持一定的观看热情,但积极性和兴趣不是很高,进而在传播方面略显不足。但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越发成熟,以往传统的纪录片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观看需求,甚至无法得到受众的注意,为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纪录片应增强内容吸引力,积极改变叙事方式,增强感染力,进而扩大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

以纪录片《人世间2》为例,随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影片展示了国人面对疾病时的态度,展示了医生在面临重重困难时内心作出的选择。《人世间2》首先在选题上结合了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受众观看该题材纪录片的积极性,在选题上具有吸引力。在内容塑造上,《人世间2》另辟蹊径,以心理问题疾病以及患者为主要内容,比如在《笼中鸟》这期中,拍摄场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关注的主要群体是精神病人,普通公众往往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此类病人,对此类病人存在偏见。在这集纪录片中,虽然节目组为保护病人隐私作了一些特殊处理,但对于受众而言,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笼中鸟》这期中,导演组试图打破公众对精神病患的看法,将安静、活泼的精神病人呈现给受众,打破长期以来影视作品塑造的精神病患形象。虽然在这期纪录片中没有规划主线故事,叙事手法也使用的是散文式,但通过“笼中鸟”“到此一游”“只有好人才懂我的暗号”等小标题点明主旨,让受众看到自身认知之外的、真实的精神病患。该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受众的广泛热议,提高了社会对精神病人的认可,将社会与“牢笼”作对比,最后,病人在晚会上齐声歌唱,镜头逐一掠过病人微笑的脸庞,极大地感染了受众,实现了情感的有效传递[4]。

(二)以“纪实+”为基础,实现纪录片领域拓展

在媒体早期发展过程中,收视率是衡量节目质量的唯一指标,但在新媒体时代,多个媒体并存,多平台或全平台的播放使节目收视率存在“分流”情況,纪录片不得不注重获取市场份额。在受到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冲击下,部分纪录片制作人提出要突破纪录片和专题片的界限等呼声,但在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庞杂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通过打破纪录片节目界限的方式对其进行拓展,难以支持纪录片这种类型节目长远发展。为此,在纪录片转型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智能科学技术的作用拓展传统纪录片类型边界,如CGI(公共网关接口)、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而满足受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和观看需求。在创作VR纪录片以及交互式纪录片时,相关工作人员应立足于受众对纪录片的关注点,即快节奏、多情节、矛盾冲突明显等,根据纪录片题材对其进行塑造与体现,进而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在突破纪录片边界、拓展其外延时,可以落实“纪实+”的模式,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格局,推动纪录片文化属性与经济领域、相关行业相结合,进而在科技赋能的同时,促进纪录片长远发展。例如,大型纪实类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纪实与电商相结合的《日食记》《舌尖上的中国》等,无论是在平台上还是在实时讨论上,都收获了极高话题度和经济收益。除此之外,《如果国宝会说话》也通过“纪实+”的形式同时实现了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具体体现在节目播出后发行了多种语言的同名图书,书中还增加了文物插图以及制作过程讲解,让国内外受众切实了解到相关知识,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除主流媒体外,腾讯视频也提出了“泛纪录片”的制作思路,并推出了一系列“纪实+”的节目,其中,《奇遇人生》获得第十九届中国视频榜——年度真人秀奖。该纪录片打破了人设、煽情等套路,借助真实的创作技巧和电影的视听语言将嘉宾的真性情凸显出来。除此之外,《风味人间》《客从何处来》等都尝试使用了“纪实+”的创作方式[5]。

新媒体时代,由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碰撞与融合,纪录片类型和界限越发模糊,但同时,纪录片的精细化程度日益提高,如《舌尖上的中国》《百心百匠》《我在故宫修文物》《手术两百年》《大数据时代》等各类型纪录片,均体现了各领域纪录片的定制化、类型化和精细化特点。由此可见,在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新媒体时代受众差异化、个性化的观看需求,相关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对用户画像进行描绘、对受众群体进行追踪,根据其具体偏好和行为数据深耕垂直内容领域,保证纪录片与用户的精准连接,进而提高纪录片热度和经济效益,推动纪录片转型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品牌ID,凸显社会担当

目前,微博、微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平台。相关财报显示,微博平台的月活跃用户超5亿,且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垂直领域数量持续扩大,月阅读量过百亿。并且,由于微博登录简单、使用基数大且信息丰富,一旦发生社会时事,人们除了观看主流媒体发布的相关信息外,更多的是登录微博进行话题搜索和讨论。因此,在纪录片转型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注重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品牌ID塑造和深化,如可以通过品牌拟人化的方式帮助品牌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获得良好效果。例如,《早餐中餐》这部纪录片在播放过程中于微博平台創建了许多话题词条,有“就问你看完饿不饿”“店老板的早餐生活哲学”等,而网友则亲切地将“早餐中国”的官博称为“餐餐”,创造较高热度,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优势,并让品牌官博像用户一样与受众互动,利用拟人化运营深化品牌ID。

除此之外,纪录片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还应紧贴时代脉搏,凸显自身的社会担当。例如《胶州湾纪事》,首次尝试海洋生态类青岛广播纪录片,通过传达人文情怀,带领受众一同探寻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道路。可以说,在当前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纪录片的制作不仅应结合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优势与机遇,更应脚踏实地地创作好作品、叙述好故事,充分认识到纪录片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正向作用,进而在当前信息爆炸的媒体时代下赢得人们的重视与认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相关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纪录片带来了挑战与发展机遇。在纪录片与新媒体相融合时,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科技赋能,同时打破传统纪录片的界限,多媒体、全平台放送,进而推动纪录片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闽姗.融合传播时代,纪录片如何借助新媒体手段深入人心——以纪录片《早餐中国》为例[J].东南传播,2019(4):14-15.

[2] 袁丹.新媒体时代广播纪录片如何突围——以广播纪录片《胶州湾纪事》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10):99-101.

[3] 陶茵虹.新媒体环境下导游类纪录片的艺术创作分析——以《运城吃点啥》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8.

[4] 傅卓.媒体融合生态下的主旋律纪录片创作及传播——以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6):126-127.

[5] 崔宁,张宗元.新媒体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生存发展问题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记者摇篮,2018(8):16-18.

作者简介:李昂(1982—),女,北京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转型路径新媒体时代纪录片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检验检测机构转型的研究分析
江苏建筑施工企业转型路径选择
“互联网+”时代外贸企业转型路径探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基于文化驱动特色引领的郑州师范学院转型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