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乡社会记忆的再生产与传播探究

2021-01-27马林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播

摘要:作为极富民族特征和区域属性的绘画形式和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靖西农民画在经历了从无至有、从小到大的历程后,逐渐跻身艺术殿堂,日益受到关注与青睐。农民画是每个身处不同地域的壮乡人可以随时随地检索、提取和呈现的“在场”记忆。不仅是对壮乡民俗与文化的浓缩和再现,也成就了壮乡一种极其复杂的作为深度关怀的伦理性社会记忆。靖西农民画所蕴含的民俗属性和内在性质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本文对其所承载的社会记忆展开探究,旨在窥探壮乡社会记忆的再生产与传播路径。

关键词:靖西农民画;社会记忆;再生产;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71-02

靖西农民画根植于壮乡农村的土壤,以自然淳朴的农村生活场景为题材和视角。其不仅可以激发文化共鸣,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壮乡民众对祖先精神的认同以及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思考,以鲜明有力的记忆承载方式,作用于欣赏着的内心[1]。面对新媒体飞速发展的现实,实现对靖西农民画的保护、抢救、利用、传承,即在新环境下对其所承载的社会记忆的再生产与传播路径进行探索。

一、社会记忆的再生产与传播概述

将社会记忆的概念作为研究视角并不是社会学首创,真正将其引入的是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自他开创了“集体记忆”研究以来,学者们多以建构性的研究思路入手,对记忆的研究从个体视角逐渐转为集体视角,认为记忆是站在现在的角度而面向过去的一种重新建构的過程,并且强调“历史是由社会机制存储和阐释的”。当前,国内学术界主要把社会记忆应用于群体认同范畴。所谓社会记忆再生产是指在传媒力量的加持下,对原有社会记忆的形式和外表予以改变,进而实现对社会记忆深加工和广传承的行为。在社会记忆再生产的过程中,发挥催化剂作用的传媒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转变,媒体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变化。科技的进步除了促进社会的飞速发展外,也催生了各类媒体技术,记忆的传统魅力逐渐被削减,社会民众与过往之间的联系可结合自然记忆逐渐实现,同时社会精英群体可运用语言文字、纪念物件等方式打造与记忆相关的专属场所空间,这些记忆场所都有一个共同的参照:民族与国家。媒介文化得到充分普及,为过往认同理念的推广带来积极影响,可以拓宽社会记忆传播途径。网络媒体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并在现代传媒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自身优势,对社会记忆再制造、再表现和传播带来巨大影响[2]。各项现代传媒活动能够更为明确地梳理出记忆和现实之间的关联,并对记忆形成、再生产、传递作出解析。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传媒时代,靖西农民画因其受益。借助各类新媒体,靖西农民画日益传播开来,被更多受众知晓和认可。

二、靖西农民画的壮乡记忆“在场”

(一)农民画家的个体记忆到社会记忆

学者哈布瓦赫经过长期研究,指出个体记忆需由社会决定,即在社会环境中的民众才可以获知自身记忆,并对过往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且在回忆中寻获自身定位[3]。在社会记忆的生产中,个人记忆内容通过“在场”的方式加工与再生,以“记述”为关键词进行表达。这是因为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乡村与农民的时间经验是整合的,其中农村的时间尺度被记录,以仪式和习俗活动为核心的小农生活内容被承载[4],所以这个记忆传播过程就体现为从自我范畴到社会范畴的意义传播。

人们在乡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并受其影响。法国作家梭罗重新发现了我们在城市现代文明中过于注重物质资源时所失去的东西,从而启发我们去思考“乡村文化作为精神资源”对人类的意义。例如,民间文化伴随着鲁迅的童年记忆,在他的记忆中构成了一种非常温柔的人生体验,这种记忆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无不是从孩时个人的乡土记忆延伸到一定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记忆。画者所记录的展览在旧州古镇的民族博物馆里的《丰收》《奶奶山歌队》《战友情》《开拓者》《山泉奏响复兴梦》《脱贫公路》等,都对靖西壮乡人民的日常劳作、人际情感回忆及乡村风貌有细致的描绘,并且紧贴时代,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乡村秀美山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壮乡记忆符号。从个人层面上说,这属于画家在日常乡村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本源记忆,具有自然特性,这些散落的记忆微光聚集成火,照亮了记忆共同体。

(二)画作的记忆在场与呈现

人们倾向于将记忆定位在群体提供的心理空间中,这种空间总是“由那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占据的物理空间所支撑”。农民画为人们提供了心理空间的记忆符号,设定并持续更新着人们群体记忆的框架[5]。

农民画以农村劳作者为主体,是生活艺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文化层面的分支。在靖西农民画中,作者大多从主观直觉出发,创作出了诸多具有浓重生活气息的原创作品。在靖西农民画中,专业性的透视法则被忽略,黄金分割与布局构造被剔除,取而代之以整体性的全视角观察方法[6]。既没有传统国画的含蓄隽美,也无人文画引人遐想和思索的留白,以直击受众的饱满展现出壮乡淳朴的劳动生活场景。这种淳朴的社会记忆无论是复现或是再生产、传播,都需延续壮乡传统脉络,避免内在的生活气息和乡土人情在快速传播中被剥落。它贴近壮乡生活又可以展现出壮乡生活,能够充分表达壮乡文化形态。人类记忆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可在选定对象之后作出改造,因此能够实现艺术创作的目的[7],这也是农民画的特点。推而广之,靖西农民画中蕴含的朴实自然的乡土民俗,价值远不止艺术与审美那么简单,其日益渗透壮乡民众的生活,蕴含了壮乡群体的记忆、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并持续为当下壮乡民众的生活与生产实践提供滋养,其所承载的社会记忆是贯通壮乡历史与未来的重要绳索,无论是再生产还是传播,都不能背离宗义。

三、靖西农民画社会记忆的传播策略

(一)开展文化记忆工程

靖西农民画不仅是壮乡民俗生活的再现,也是对光明的点燃,对希望的传递,以及对明天的期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靖西农民画更是起到了促进经济、美化生活、提升审美等重要功效。进入新时期,壮乡也将构建农民画品牌形象视为凸显地域形象的变形之文化符号之一,并致力于通过多重传播手段的综合利用,助推靖西农民画有序传播,促使其从宣传片日臻向文化创意消费品转型[8]。

(二)动态传播,活态传承

新媒体不能实现受众的实时反馈是现代背景下影响靖西农民画所承载的社会记忆再生产与传播的一大弊端,但是新媒体也有自身的反馈机制和优势。靖西农民画社会记忆再生产与传播的目的就是让公众更为深刻地了解、认知并评价靖西农民画,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而新媒体的一大优点就是可以扩大受众面,并通过评论、留言的形式完成互动交流。靖西农民画社会记忆的内容从绘画者、欣赏者的交流互动开始,真正走向、融入大众。

(三)发挥现代传媒对社会记忆再生產与传播的推动作用

靖西农民画在坚守内涵的同时,应走出原本的发展桎梏,借助新媒体实现传播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使自身传播到更远的领域,向大众传递壮乡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新媒体所具有的转述作用能够极大地增强个体话语权,帮助个人和社会建构起对靖西农民画的正确评价与认知。靖西农民画所承载的社会记忆是支撑壮乡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和精神动力。民族符号和绘画实践是靖西农民画再生产和传播的两种重要形式。因而,靖西农民画社会记忆的再生产与传播要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促使受众正确认知和评价壮乡文化,在充分体现社会意识要求的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建构起特有的壮乡社会记忆。

四、结语

我们的根脉在乡土,社会记忆具有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能力,而在其生成和传递的过程中,乡村始终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农民画又在这一生命体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个逐渐被城市化有意或无意模糊记忆的时代,重温乡土文化与价值观念,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除了可以凝聚社会共同情感、唤醒记忆、增强国家民族认同和维护社会秩序外,还能增强社会再生产的力量,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更好地建设美丽壮乡。随着现代媒介的迅猛发展,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传播的力度得以加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烙上了看图时代或观影时代的特征。应正确看待新媒介的存在与作用,合理妥帖地运用新媒介,让壮乡社会记忆实现真正的科学再生产,并有效地传播下去。

参考文献:

[1] 朱艺艺.从“墙”上到“网”上:社会主义视觉符号的解构与再生产[D].浙江:浙江大学,2016:36-41.

[2] 骆正林.作用、任务、原则:大数据时代媒介传播对社会记忆的建构[J].阅江学刊,2019,11(6):5-14.

[3]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2:45-48.

[4] 孙庆忠.社会记忆与村落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32-35.

[5]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7.

[6] 文超武.农民画 画农民——广西靖西农民画艺术特征浅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2):54-56.

[7] 李明洁.非遗保护的伦理性记忆价值——以作为城镇化记忆样本的上海西郊农民画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7(6):93-98.

[8] 蔡剑锋.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思考——以厦门市翔安农民画为例[J].档案管理,2013(2):29-30.

作者简介:马林(1995—),男,河北沧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告与媒介。

猜你喜欢

传播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