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力: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播音员的理性选择

2021-01-27王震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播音主持

摘要:站在人的立场看待技术,是新闻播音员面临AI主播涌现,走出行业困境的关键一步。播音员自身所具备的人格通过外化产生的系统象征对参与精神产品创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闻传播;播音主持;AI主播;人格力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42-03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了绝佳的机遇,同时也给人类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考验。AI主播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新闻播音员也出现了自己会被AI主播取代的紧张情绪。

站在人的立场看待技术,是新闻播音员面临AI主播涌现,走出行业困境的关键一步。新闻播音员如果能营造出更加贴合人性的氛围,通过自身的人格推动相应的人格力量产生,将会成为新闻播音员身处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理性选择。

二、人工智能与新闻播音

所谓人工智能环境,是指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拥有大量可计算数据的领域里推动社会各个方面拓展人类能力的整体背景[1]。人工智能与数字信息技术的推进,改变了新闻媒体的传播格局。AI主播依托人工智能,不仅具有与真人相似的播报能力、不受限制的工作时长,还具有高出人类本身的模仿及学习能力。AI主播近年已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应用到新闻播音工作中。

(一)新闻播音主持重要发展阶段

我国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于1932年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的《文明利器》中提出:“广播应被正确利用,以发展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影响。”这是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群众对于集广泛、多样、迅速于一体的新型大众传播媒介在发挥社会作用时首要的期望。

1949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延安新华广播迁入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较早地制定了新闻播音员在播音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播音规则——《北平新华广播播音训练方法》。广播播音在1949年这一重要年头有了正式的创作依据和标准。同时还明确了广播电视事业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事业,这一政治基础决定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传播性质与服务宗旨。

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中文播音专业学生,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播音学理论格局的基本建立,还意味着从事口语传播研究的播音学科逐步体系化。从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截至2021年3月,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至少8所大学开设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被纳入我国“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人工智能在新闻播音的应用

2018年11月,新华社首位以新闻主播邱浩为原型的AI主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次年3月,新华社AI女主播也加入主播行列。据新华社的信息,每一位AI合成主播基本可以实现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参与新闻播报工作,减少了大量新闻生产成本,同时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推出的AI主播完成了多项跨场景的沉浸式报道,AI主播通过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实现自由“穿越”,实现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错。AI主播“走出”演播室,“一步跨进”采访场景,运用5G传输、AI驱动,与多地嘉賓同时连线,实时互动。

不可否认的是,AI主播的出现确实为新闻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AI语音合成大大缩减了人工播报的时间成本,又有高水平的语音识别作为技术保障,在文字信息完全无误的情况下更是避免了文本播报错误。

(三)站在“人”的立场看待技术

新闻播音一般指由专业的媒介组织利用声音、视像或结合其他信息元素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到达目标受众群体的一项主持活动。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高低语境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处于高语境[2],在表达中更倾向于含蓄,涉及文化传播等内容的表达时往往会有言外之意,这是东方文化的特殊性。

尽管AI主播的画面形象与真人新闻主播形象几乎无异,文字信息也能够被语音识别准确输出,但合成语音与人工播报相比显得格外生硬和冰冷,大大减少了语言的生动和魅力。因此,AI合成语音技术虽然能迅速完成从文字识别到合成语音的过程,但受众很难从AI主播那里获得除文字符号以外的其他信息。

著名传播学学者施拉姆曾将受众与新闻环境的关系比作人来到自助餐厅。因此,如果在新闻播音中把信息传播与受众的关系形容为“用户享用食物”,那么AI合成语音就是一道由大量调味剂制作出的快餐食品——能够快速生产,解决饥饱问题。但受众如果想要享受真材实料的美食则需要专业厨师用心烹饪——味觉层次多样,且营养丰富。新闻播音工作者正如这些专业厨师,他们应站在人的立场看待技术,“用心烹饪”,承担好引领价值走向和时代精神的历史使命。当下,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闻播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给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新闻播音员要充分利用播音创作理论知识推动新闻播音的实践发展,在参与新闻播音活动时要着重考虑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三、“人格化”的口语表达:由“听见”至“听到”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和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介作为同时参与新闻传播的大众传播媒介,两者以社会大众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具有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特征,在群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新闻传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在较封闭的场域内经由媒介组织制作并传递给受众,这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存在传受双方在信息感知和心理的不对等性。

(一)封闭空间的独白

马克思曾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存在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报刊将会完全萎靡不振。”在大众传播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看法同样适用于除报刊外的其他媒介。受众是新闻信息的目的地,他们既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关注受众心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尤为重要。在新闻播报活动中,以新闻播音员为代表的媒介终端以中心宣告式的方式向受众传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加强了传播媒介自我主体的判断和意志,同时弱化了受众的主体地位。从传播模式来看,这是以一种相对不平等的主体地位来面向受众,从而形成一种近乎独白的方式进行信息推送。处于独白式交流中的受众,会对这种媒介组织、传播形式保留一定程度的信任。

近年一些调查报告显示,由于虚假信息泛滥,公众对一些专业媒体组织的信任度出现了下降[3],这极大地影响了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因此,关注受众心理,完善信任建设是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前提。

(二)平等桥梁的对话

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语言要达到其意义,必须放置于活生生的话语中,构建传受之间的对话关系。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的瞬间并不是信息传播的终点。“听见”只是第一步,新闻传播的意义在于“听到”。新闻信息应到达受众心理,刺激受众行为。因此,在新闻传播的活动当中,新闻播音员就可以起到桥梁与缓释的作用,有效建立媒介组织与受众之间的对话,以便帮助受众在口语表达中理解重点信息,并通过语言的感召力催生行动效应,与受众保持有温度的交流关系。借助传播媒介搭建对话平台,强化受众对播音员常态化的信任,使受众对新闻信息更易接受,实现话语信任,从而实现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进一步强化。新闻传播媒介自身的可信度提高,意味着所传播的内容和意见倾向将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共鸣,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心灵场域的互动

新闻播音员是利用语言将新闻传播给大众的职业。从专业定义来看,新闻播音离不开利用物质媒介的口语传播,而口語传播最核心的命题还是播音员如何发挥能动特征,透过言语与受众互动。新闻播音员作为舆论航船瞭望者的一员,要让自身的人格修养化为一种力量,结合表达内容带领受众一起感知和体会,承担好传播时代价值和精神符号的使命。一系列的人格推动,显然是以算法为核心的AI主播无法模仿和感知的。正如新华社首位AI合成主播的原型邱浩所说,最令邱浩自信不会被AI超越的,是他的“灵魂”。科学的技术与人类的精神不可当作一类对比[4],“人格”是当今AI技术所没有的,而“新闻播音员的人格力”也就成了AI语音合成背景下播音员赋予符号信息“生命力与活力”的重要因素。

四、新闻播音员“人格力”的建构路径

人格一词有多种含义,人的性情、气质、意志和道德品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总和发展和成就了人格。一个人自身所具备的人格通过外化后产生的系统象征就会转化为相应的人格力量,这种力量的前提就是拥有与之对应的人格,这种力量就是人格的力量,即人格力。

美国著名商界领袖狄克·狄维士在他的著作《人格力》中把诚实、谦逊、服务、可靠、教育等组成人格力的关键要素。人格力量与人格修养是相互支撑和促进的关系:人格修养支撑着人格力量,而人格力量又在不断推动人格修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

(一)在政治导向中融入人格力

新闻播音人格力的建构来源于提升政治素养。新闻播音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政治素养是一切创作的基础,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又处于首位。在新闻播音中,特别是在播报时政新闻时,能够准确抓住事件的特点,揭示事件的本质,有赖于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度的新闻敏感性。

以备稿为例,在播音创作活动中,新闻稿件格式编排严谨固定,但新闻播报方式不能形成固定套路。例如遇到时政新闻不做过多思考,一律采用宣读式或播报式。宣读式和播报式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庄重感、严肃感,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套公式。严肃、慎重绝不是板起面孔,要有结合实际的思想准备,先理解传播目的再进行表达。如果不了解相关背景,就无法发挥体现新闻立场、表达主播态度、促进受众理解的作用。加深对具体方针政策的理解,才能加强新闻宣传纪律的自发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播音员要以专业的政治素养赋予文字生命力,通过灵活配合语言技巧和人格力量表达出稿件文字的言外之意,赋予文字新生的活力。

(二)在价值认同中注入人格力

新闻播音人格力的建构来源于提升道德修养。新闻播音员既是新闻稿件的报道者还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当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在突出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同时还离不开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新闻播音员是音视频媒体播发前的最后一个把关人,有力量有态度有感召的表达能够起到鼓舞、激励、教育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利用语言的艺术魅力,实现受众由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获取。当语言有了足够的魅力,播音员的表达自然真挚,就能赋予文字感召力,而感召力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新闻舆论工作中需要的说服力和凝聚力。

2021年2月5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新制定的《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业内首次明确劣迹艺人惩戒和复出程序。而早在2014年以前,国家有关部门就已明确除了违法公众人物不得出现在公共媒体平台参与公开活动之外,道德败坏的劣迹艺人等也会受到一定程度惩罚。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道德规范方面更要严于律己。新闻播音员作为媒介传播中的一支重要队伍,工作形象更是具有较强公信力,因此他们在公共场所的言谈举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观众。

(三)在服务创作中发展人格力

新闻播音人格力的建构来源于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新闻播音员硬实力的体现,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同样缺一不可。新闻播音工作的目的不是做一个见字发声的播读机器,而是通过有声表达将文字内容最大限度地传递至受众,提高信息的“到达率”,使受众与新闻播音员能够在思维情感上产生共鸣。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动理论认为,人类在使用语言沟通时,并不只在定义或描述事物,而是在于目的的达成。新闻播音的根本目的在于新闻传播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思考并引起共鸣。在播音创作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三个部分,即“传播目的”“创作过程”“传播效果”。

使用技巧要有充分的依据和逻辑,播音基本功对于播音专业的学生或播音工作者至关重要,但如果我们把练好基本功理解为一味追求技巧,形成固定腔调和保险格式,见到字就套模板,那就与AI主播没有差别。解读霍尔提出的高语境下的弦外之音就需要新闻播音员在备稿时充分发挥深度解析和梳理解读的能力,以“传播目的”为起点让我们重拾“为什么而播音”的初心。把传播目的和导向引领放在第一位,把内容当作播报的驱动力,自然形成真实的生理反应和情绪表达,化技巧于无形。所以新闻播音员除了要掌握专业技巧,更要强调专业精神的重要性。

五、结语

新闻播音员如果能营造出更加贴近人性的传播氛围,以开放的姿态与受众交流,同时融入自身人格经系统象征外化产生的人格力量,这对精神产品的创作、人类社会的交流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在当下这个传媒行业风起云涌的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播音员,如白岩松、海霞、康辉、李梓萌、刚强等等,这些新闻播音员用自己的经历讲述这个时代的故事。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闻主播、记者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用接地气的方式与受众分享新闻信息。“央视Boys、girls”“小朱配琦”“温泉组合”“央视冰冰”等一众新闻主持人、记者成功出圈,他们不仅收获了一大批网友的喜爱,还能凭借自身的人格带动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使越来越多的群体听到主流媒体的声音。不仅是播音员,连同《新闻联播》衍生的新闻评论短视频节目“主播说联播”等一批优质的电视新闻栏目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生的人格力。

一代又一代新闻播音员在不断的实践中将自身的人格素养外化,创作出一部部有温度的作品。新闻播音员作为新闻媒介与受众最直接的沟通桥梁,通过专业的表达技巧及开放的姿态与受众隔空交流,大大提升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水平。在人工智能环境下,人格力的构建与应用不仅是新闻播音员面对AI主播的制胜策略,也是传承人类精神文明、完善自我人格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太隆.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生产流程重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2] 苏晓龙,韩海阔.东方公共情境下口语传播理论的本土化[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5):76-77.

[3] 谢耘耕,万旋傲,刘璐,等.中国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J].新媒体与社会,2017(01):7-21.

[4] 李思屈. AI时代的人类精神与价值传播[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25(2):18-25,147-148.

作者简介:王震(1997—),男,新疆巴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播音主持
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