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感劳动”到“消费过度”

2021-01-27李孟珂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粉丝经济

摘要:随着技术赋权与话语权下放,作为偶像崇拜者和追随者的粉丝,从传统意义上被动接受文化产品和理念价值的输出转变为主动参与偶像的构建和运作过程,粉丝与偶像的关系逐步重构。粉丝经济的盛行,使粉丝精神层面的情感输出衍生出消费商品的经济意义,偶像价值选择与粉丝权力边界的不明确使两者的关系开始异化,并直接影响整个粉丝文化和娱乐环境的生态与秩序。本文分析粉丝与偶像的消费关系和权力地位,并思考相应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粉丝经济;关系重构;权力异化;商品消费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33-03

随着媒介和技术的革新,生活、学习及娱乐方式也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背景进行调整,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主流文化以外的亚文化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当下流行的粉丝文化。粉丝群体已成为网络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主体,从初代的“四大天王”“小虎队”到流行歌曲盛行时期的周杰伦、林俊杰,再到Z世代人群追捧的TFBOYS及各类选秀,粉丝的角色及其与偶像的关系演变成为粉丝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其对分析青年一代的认知心理、情感动机和行为驱动有一定的价值。

根据流行文化中粉丝群体的发展研究,可大致将粉丝分为古典时代粉丝、经典时代粉丝和新媒体时代粉丝[1]。每个阶段的粉丝受不同媒介和技术的影响,其心理、参与方式、角色定位都有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介环境特征。

一、崇拜与陪伴:粉丝角色的转变

(一)傳统意义上的崇拜者

在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偶像与粉丝是线性单向的对立角色。偶像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为粉丝创造文化产品,更像是一个有着完美包装的虚拟符号形象,承载着粉丝的幻想,他们不轻易摘下外壳,有戈夫曼拟剧理论中塑造的台前幕后两个世界。偶像与粉丝只存在单纯的欣赏和崇拜,粉丝只加入偶像的前台表演,而不参与后台的真实个人世界。

(二)新语境下的参与生产者

在新媒体盛行的媒介环境下,粉丝作为偶像价值的衡量标准之一,开始参与偶像的生产、运营,逐渐从一个被动单向的信息接收者转向为双向交流的内容创作者。詹金斯针对20世纪粉丝的内容互动和消费行为提出“参与式文化”,媒介变革和技术更新得粉丝能够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偶像的形象构建、职业发展和价值投放产生作用。他认为粉丝是所有媒介技术最早的使用者和推广者,越来越多的粉丝能够与偶像产生情感互动和交流,并对偶像本身和文化产品进行再阐释。新的媒介技术为粉丝提供了便利,缩短了其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为两者的虚拟关系增添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二、义务到商品:偶像与粉丝关系的重构

(一)义务情感劳动,获取精神愉悦

一直以来,有关偶像与粉丝关系的讨论都将偶像定位为粉丝心中美好形象的构建和化身,粉丝将个人情感和幻想投射在所热爱的偶像身上,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偶像的行为中,并由此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建立一段强情感联系的社会关系。志趣相投的粉丝会克服时空的局限和权力的差异,组合成去中心化的网络社群,并在此进行关于偶像的交流、互动和社交行为,从而实现自我定位和认同,形成团结一致的归属感。

粉丝在社群内分享有关偶像的信息,具有一定文化资本的粉丝发挥个人才能,对偶像的物料或作品进行二次阐释和再创作,定义偶像的行为意义,以丰满自身对偶像的期待和幻想,获取个人的情感满足和精神愉悦。詹金斯将这些对文本进行再生产的粉丝定义成通俗文化的盗猎者,但他认为这并不是贬低和误读,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挪用。他强调了其中意义制造的过程,粉丝是消费者,也是非常活跃和善于表现的亚文化群体。粉丝所创新积累的文化资本是当下的一笔内容财富,他们从事一种义务的情感劳动,以创作文本换取个人的精神富足,并通过这些再生产文本与社群内的同伴无偿分享,获得他人的鼓励和赞赏,完成自我的实现和成长。

(二)偶像商品化,赋予消费意义

粉丝被称为“过度消费者”,电视剧、体育球队和影视明星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只是商品化的娱乐消费形式,对粉丝来说,却是塑造自我、建构社群的“涡流”[2]。他们将个人情感投射在偶像身上,用他们完美的形象反映自身对美好的认同和向往,粉丝投入精神和情感消费,偶像以创作或表演符合粉丝预期的文化产品加以回馈。随着粉丝群体的壮大、技术革新和权力的下放,粉丝被网络世界赋权,拥有自主创作、生产和释义的机会,他们从原来被动接受偶像符号输出的受众,变为如今伴随并影响偶像生产和发展的主力军。

偶像也开始主动分享幕后的经过包装的所谓私生活,拉近与粉丝的距离,形成一种虚拟的社交关系;粉丝利用这些看似真实的信息来塑造更加全面的偶像形象,满足内心对美好事物深度挖掘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偶像生产的文化产品原本依赖创作市场、专业生产者及组织,现在相关公司转而将粉丝融入创作,不断参考粉丝的喜好和期待,甚至能够根据粉丝的建议修正作品的表达。

随着粉丝力量的逐渐扩大,粉丝经济也应运而生。粉丝开始投入个人的时间、金钱等物质资本,为偶像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应援、购买代言、投票等成了每个粉丝群体必不可少的行为,粉丝的购买力也成为行业衡量一名偶像的依据。只有粉丝有购买力的偶像才值得营销,而偶像只有有了投资和流量才能得到市场和关注,因此粉丝和偶像的关系开始逐步演变成消费者和商品的二元经济关系,这在《创造营》《青春有你》等选秀节目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类节目以素人追梦变成明星为吸引点,粉丝作为制作人,通过投票评选出多人组成的出道组合进入娱乐圈。在为爱付出资本的同时,粉丝和偶像之间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购买和被购买的关系,偶像的成名和走红并不一定需要作品加持,只要有数量足够的粉丝、可观的资本变现能力即可。偶像变成一种商品,进一步增强了粉丝支配的权力,偶像对粉丝而言,不再只是承载着美好幻想的精神符号,而是一种能够凭借个人意志购买到的、符合自身意愿的商品,可以带来满足感。

三、消费过度:权力的异化与畸形

(一)个人价值与意义缺失

在媒介形式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粉丝行为不再是简单的追星和对偶像的膜拜、对偶像相关物品的追捧,他们逐渐参与偶像的制造和包装,渗入偶像成长之路的方方面面[3]。偶像被商品化,第一层便是包装形象上的商品化,偶像商品类似于流水线上的产品,具有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特征。经纪和传媒公司调研市场上更容易吸引粉丝目光的形象特点,打造商品的“外包装”,精致的服化道、偏瘦但精干的身材、标准的营业式笑容都是偶像默认的“出场方式”,这是呈现给大众的外貌表现。第二层则是偶像发挥其价值的商业方式,同一种商品或许外包装各有特色,但其内在功能大同小异,偶像与粉丝的交流通常被为“营业”,他们会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图文、视频或直播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生活,给予粉丝更丰富的个人信息体验,拉近与他们的关系,而偶像营业的频率和质量也成为粉丝之间炫耀的资本。第三层是商品的附加价值,同样被粉丝享用。偶像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其所有在公共领域的行为和表达都被消费、被评价、被定义,自我行为受到操控和约束,一句发言、一张照片都有可能损害他们在粉丝心中的形象和预期,影响他们作为商品的用户评价,改变市场对他们商业价值的评判。在粉丝看来,偶像作为粉丝投入生产出的商品,本应被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运作不能偏离粉丝的航道,需要按照粉丝的意志运行作为偶像这一身份的程序,因此偶像必须作为一个以粉丝画像诞生的、为粉丝服务的商品。

粉丝将自己心中的完美特质寄托于偶像身上,因此他们的言论、行为、外貌等都需要在粉丝接受并期待的范围内,否则会产生矛盾,进而出现脱粉等现象。偶像若展现与粉丝预期形象相反的样貌便会引起争议,即使他们的话语和表现并不违背道德原理或法律法规。由于丧失了表达自我的权力,偶像人设逐渐同质化,呈现给大众的是千篇一律的阳光、温柔、懂礼貌的形象,也会常常发生所谓的人设崩塌事件。不一样的人格被迫同一,导致个人意义缺失,同时使隐藏的个人特质和价值被磨灭和压制。

(二)权力的异化与滥用

所有权力的使用和被使用都建立在一段关系之上,若权力相互制衡那么内在关系就能正向发展,但关系一旦不平等,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权力与地位的差异,最终形成落差。前期的偶像与粉丝呈现出健康双向的情感关联,偶像的完美特质让粉丝产生崇拜的情感,而偶像通过作品这一客观标准继续维持自身与粉丝的联系;而现在,偶像被当作商品推上舞台,处于被消费、被决定的位置,粉丝的喜好是衡量偶像的唯一标准,粉丝处在消费者即控制者的位置,可以决定偶像成功与否,也能通过意见表达和反馈影响偶像后续的发展,资本市场同样会根据粉丝的购买力和活跃度判定一名偶像的商业价值和流量。

作为娱乐文化受众的粉丝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非是一件坏事,群体通过个人经验的累积能够为偶像提供更多有益的意见,并实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和激励机制,偶像的产品受到粉丝的检阅,粉丝作出的选择和批判性行为能够更好地让偶像全面发展。但作为不能展现个人意志的偶像,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必须满足粉丝的需求,而单方面掌控的权力无人约束就容易异化和变质。从最初粉丝指正偶像应该拍什么样的戏剧,镜头面前不应该做什么样的行为,到穿什么样的衣服搭什么样的配饰,甚至上升至极度窥私偶像影响其正常生活,部分不理智的权力异化已经渗透偶像幕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这一群体在卸下伪装回归幕后生活时,依然受到被支配的困扰,异权的不平等和渗透使这样的关系逐渐变得易碎。

(三)过度与畸形的消费

为了保证偶像这一商品在市场上长期保持超越他人的竞争力,粉丝不得不与资本抗衡,最初,他们以集资、打榜、控评等方式展现偶像粉丝群体的强大,而后,资本开始融入这些行为中,让这些行为不只以人力为支持,金钱的投入越来越多。粉丝极强的消费力和购买力让资本市场看到了商机和前景,他们利用绝大部分粉丝心甘情愿付出金钱支持偶像的特点,击中粉丝的消费痛点,以商品绑定商品的策略,贩卖偶像人气和形象,售卖偶像吸引力的附加值,集聚粉丝使其持续为以偶像为附加值的商品一掷千金,就这样,资本不费吹灰之力,达到了自身的盈利目的。

起初,这样的消费只是一种互利双方的营销手段,明星流量的加持为商品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和推广的可能性,粉丝也可以通过明星的引入,找到合适且好用的物品。但随着流量的过多引入和资本永无止境的欲望,粉丝成为被剥削的钱袋子,偶像作为无权力拒绝资本的工具被随意挪用,一系列明晃晃过度销售的方案砸在粉丝身上,“买多少件产品送签名照”“不同偶像代言同一产品销售额排名”,直击粉丝作为偶像领导者和影响者的自尊心和比较心理。粉丝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让偶像能够得到更多资本的认可,也是在维护自己内心那个任何时候都比别人更好的偶像形象,外界的竞争和内心的胜负欲最终形成其畸形又疯狂的消费观。

(四)破坏秩序与生态

任何产品都是为了给予用户更好的体验并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出现的,因此粉丝利用本身积累的文化经验和想法为市场提供更加真实和准确的反馈,有利于创作出更符合用户调性的产品。但当权力逐渐异化,话语权不再为了优化而服务,而是体现出更多的私心时,这样的反馈很难为行业带来帮助。粉丝群体凭借消费投入参与市场运作,对影视、音乐等产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行业的生产和创作。

粉丝通过投票、打榜、刷分等方式,影响整个行业生态的秩序,作品的评分高低不再以作品的质量好坏为标准,而变成了粉丝狂歡的产物,他们通过大量级的人数基础,为偶像的音乐榜单刷名次,为偶像的影视作品打高分,这样带有极强主观意志的操纵行业的行为会产生一系列恶果。由于粉丝的个人情感倾注于明星本身,带有一定流量的偶像明星即使参演一部制作水平并不高、内容也不精良的电影作品,仍然会出现高分评价的现象和高票房的盛况。因此,资本以明星流量为票房保障,创作出一系列看似叫座但不叫好的劣质作品投放到行业中,不仅影响了普通群众对作品的预判和评价,而且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创作质量和水平,音乐等其他创作行业亦是如此。

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同样使偶像的形象大打折扣,“流量明星”“小鲜肉”等标签逐渐有了讽刺和挖苦的意味。偶像这一职业也滋生出偏见的种子,只能依赖粉丝的支持,粉丝也心甘情愿动用已有的资源、资本为偶像铺路。而行业水平得不到提升,偶像难以打造优质作品为自身加持,但又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表现机会,最终形成好演员没有好剧本,好剧本没有好演员的尴尬局面。

四、引导与完善策略

粉丝与偶像从最初传统的单向仰慕情感变为如今双向互动的虚拟社交关系,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同样受到市场的保护和推崇。这样的“饭圈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宣传接纳和挪用,是亚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重要体现,但看似被接纳的状态只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单向选择行为,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以及这段关系所反映出的行业问题亟待解决和改善。

对待粉丝与偶像关系的异化现象,既需要内在的意识纠偏,也需要外在的规则约束,探讨并挖掘不合理行为的出现背景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主流文化及生产主体不仅要做到接纳亚文化,也需要利用其代表性和权威性对亚文化中深藏的负面要素进行纠正,帮助年轻群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塑造真诚且健康的粉丝文化;社会监管主体也应承担起市场和资本运作的领导作用,不应放任违背行业规则、有损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继续存在,引导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且有效的营销和推广是其职责所在;文化集团和管理者同样需要注意行业秩序的维护,制定一个客观的质量评判标准,这不仅是对行业内部创作者的尊重和保护,也是推动行业百花齐放的重要动力和保障。

五、结语

从当下的网络生态可以看出,粉丝群体甚至网络民众逐步低龄化,许多尚未确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消费观,且缺乏信息判断能力的青少年被网络世界吸引,接收到大量正负面的言论,这对其个人思想的建构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网络世界的管控、对粉丝群体行为和观念的正向纠偏非常重要。各主体需要共同努力,为互联网用户创造一个成熟的、稳定的且受保护的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

[1] 石磊,薛蕾.数字时代的媒介仪式与粉丝文化——以周杰伦粉丝超话事件为例[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02):351-359.

[2] 张彦婷.论粉丝“消费者”与“生产者”身份的双重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82-85.

[3] 顧彬.互联网造星模式下粉丝角色的变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6(14):355.

作者简介:李孟珂(1997—),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粉丝经济
基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从网络直播看电视台如何利用粉丝经济扩大影响力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关于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营销的思考
电子竞技行业中的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
“粉丝经济”,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