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南瑶族地区因地制宜的经济开发

2021-01-27胡美玲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瑶民连州

胡美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广东广州510630)

瑶族大多分布在南方偏远的山地丛林之中,根据各自服装、头饰、生活方式、语言等差异作为支系区分。瑶族按照语言不同可分为讲瑶语的“盘瑶”、讲苗语的“布努瑶”、属于侗水语支的“茶山瑶”、讲汉语方言的“平地瑶”[1]。笔者所调查的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民大部分属于盘瑶支系中的“排瑶”;他们不但祭祀盘王、以瑶语交流,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当地客家文化的影响,有异于其他瑶族支系。本文主要依据历史文献,厘清历史上连南瑶族在迁徙中从“蛮夷”变成“瑶”的过程,阐述瑶民在生活环境、生活资料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获得生存发展。

1 连南瑶族历史渊源

瑶人信奉槃瓠,有关槃瓠的记载最早出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书中载槃瓠取犬戎吴将军头颅,娶帝高辛氏女,生六男六女,是长沙武陵蛮之先祖[2]。而《隋书·地理志》也载长沙郡有夷蜓,并言“莫徭”遍布荆地中南部[3]。此长沙武陵蛮与今天的“苗”“瑶”“畲”都有莫大的族源关系,只是在迁徙和族类认同中出现了分化。明代黄佐亦认为瑶人是蛮的一种,南方的蛮、越是两种不同的族类,瑶是荆蛮,越人演变为“僮”,“僮”即壮族旧称[4]。明清湖南两广岭海间分布着瑶、壮、俍等,野蛮彪悍、四出劫掠如壮民;瑶民比壮民驯服,比瑶稍微驯服的则是俍人,故官府多征调俍人作为俍兵对付羁傲的瑶壮之民。可以说,瑶、壮两者俱是南方古代民族的后代,只是族类所属不同。其虽同是居住在“溪峒”之间,但风俗信仰的不同,足以区分瑶与壮。

又按照斯大林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文化”五要素区分不同民族的标准,瑶人所推崇的《过山榜》文书则是他们心理与文化这两方面的族类认同的体现。《过山榜》有《评王券牒》《平王券牒》《过山图》《过山牒》等不同名字,多留存于湖南江永、江华、蓝山,广西荔浦、恭城等地,甚至越南、泰国也有发现。此类《过山榜》文书,有些以“上古混沌不堪,盘古开天辟地”为天地之始,有些却以“洪水”为开端,跟汉族百姓所接触的神话传说颇为相像。榜文提及到“十二猺人”,分属十二姓,虽不能考证是否真实;却能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的槃瓠和公主“生六男六女”之事相印证,且榜文提到的盘、房、沈、唐、邓姓,在券牒存在地不一致的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南岗、内田、大掌排村等亦有分布,南岗瑶人甚至流传着上古“洪水泛滥”的故事。生活地域不一致,却有着共同的族类认同、文化、心理素质,《过山榜》就是最好的证据。瑶人凭此文书“入山居住,刀耕火种,山田坑处管业,蠲免国税伕役”[5]。瑶人轻徭薄赋,甚至免除徭役;汉民逃避赋税,混迹瑶区,变为瑶人也未为不可能。又因为瑶人生活在贫瘠的“溪峒”间,故要四处迁徙易居,持《过山榜》方能“出世子孙代代乞恩放行”[5]。

图1 连阳八排猺山地图

长沙武陵蛮繁衍日多,流播于粤,汉民谓之“瑶”。瑶民男女服饰斑斓,习惯把长发绾于脑后,跣足行走,“击长鼓为乐”[4]。清人屈大均认为瑶人信奉盘古、盘瓠,故盘姓为多;非盘姓的瑶人本为汉人,因躲避赋役,迁徙到瑶人居住的地方,渐渐生活方式仿同瑶人,“遂为真瑶”[4]。“真瑶”驯服,有些史书又称之为“熟瑶”“良瑶”,与之相对的是“生瑶”“山瑶”。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载宋徽宗崇宁以来,优抚归顺瑶人,对“熟蕃”“山瑶峒丁”减少苛捐杂税,于是汉人大户为逃避赋税,多将田产寄在瑶人名下[6]。这种少量捐纳课税的瑶人即“熟瑶”或“良瑶”。清代诸匡鼎在两广地区见到的瑶人可分为四种:生瑶、熟瑶、白瑶、黑瑶[4]。同时代的范端昂在《粤中见闻》载,分布在英德、乳源的民瑶,有瑶官统率的,也称为熟瑶[7]。既然能成为民,那么就一定程度上已被朝廷编户入籍,“虽有瑶官统率,然衣冠文物竟与士庶同矣[7]”;只不过统治者还是在族类上作不同的区分,认为瑶人还未得到完全的华夏正统教化。“熟瑶”“良瑶”不被称之为“良民”、或依据地域称呼为“湘人”“粤人”,是统治阶级划分“华”与“夷”正统的表现。

正如《金史·本纪第一·世纪》介绍金人族源的时候,记载金人是古代勿吉、肃慎、靺鞨的后代,唐朝时靺鞨分出黑水靺鞨一支,之后契丹强盛,黑水靺鞨依附之。靠近契丹并入籍的为“熟女真”,在契丹北边且不依附的是“生女真”[8]。可知,是否入籍本朝是区分少数民族“生”与“熟”的标准。但即使被定义为“熟”,仍不可与普通编户齐民等量齐观,起码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就采用“绥靖”“羁縻”之手段。

2 环境与灾害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云:“蛮猺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猺人”[9],瑶人遍居五岭,而且连州很早就有瑶人居住。但是,清康熙年间,连阳地区仅设有连州、连山、阳山三县,直到民国三十五年,才置“连南县”,连南是排瑶分布最多的地方之一[10](图1 示)。

图1 表明了连州县、连山县、阳山县的排瑶分布情况,整个连阳地区的中部、西面以及西南面山地延绵,山高谷深,各条山间河流汇入湟川。该地区的瑶人依山而居,设排设冲。在笔者所调查的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八排瑶”的聚居地,同治年间的《连州志》记载:“在连者为八排瑶峒,崇山峻岭,错处其间”[11]。依据地形地势的相互联系度,八排又区分为“五排”与“三排”。五排属于连山县,分别是:大掌岭排、里八峒排、火烧排、马箭排、军寮排。其余三排属连州县,为油岭排、南江排(行祥排)、横坑排。瑶人的一个排几乎占领一列山脉,而在两山之间的平地设“冲”,“冲”是比“排”小的村落单位,“冲”多如棋布,故连南瑶族村落又有“八排二十四冲”之名。

连南八排瑶所处之地高山众多,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周边丘陵、平原的大陆性山地气候。大气候仍与粤省一致,但也有明显的小气候差异,如随着山地高度增加,太阳的辐射量越大,水蒸气蒸发得越快,于是生活在八排瑶的百姓容易受到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且排瑶之地遍布石灰岩,雨水易渗透,不易储存,水资源短缺;四周多是肥力并不十分高的黄壤,有机质少,以致田地贫瘠。重要的是,湟川虽发源于四周山地,但瑶民居住的山区恰好偏离了径流量大的河流,只有水量不大的溪流。尽管如此,自然灾害非常严重,据康熙年间《连州志》载,从唐显庆四年到顺治十年,连州多次“发大水”,淹没城楼、民房、渡桥、农田[12]。“大水”退去后,随之出现新一轮的灾害,首先是农田颗粒无收,百姓饥荒,营养下降,抵抗力变差,很容易出现疫病。尤其是生活在贫瘠山区中的瑶民,粮食本来就不足,遇上天灾就更显艰难。

岭南气候炎热、地势卑湿,山峦叠嶂,空气不畅,自古以来就是瘴气遍布之地,再者由瘴气可引发各种疾病,称为“瘴病”。连南排瑶地区恰恰位于岭南北部山区,林木众多,雾多风少,易出现瘴气并流行“瘴病”,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时,就曾作诗云:“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13]可见“瘴”确实存在于连州。瑶民生活的地方除了“瘴病”,还有常见的瘟疫、鼠疫、疟疾、天花等等。瑶民患上这些传染病很可能是由于饥荒过后身体状况变差,还有与周边汉人群体交往,触及到外来感染源。瑶民处理疾病多忌医,只请道士开具符水或祷告。不过瑶人对待患“痘”疫的同胞则选择隔离,病殁的更是焚烧其居所才可,这在今天看来是有一定的卫生知识道理的。

平原地区的普通百姓在面对天灾已是不易,何况是生活资料不丰、生活艰辛的瑶民。“晴即热,雨即寒”[14]“邑多瘴气”[14],夏季暴雨引发洪水,秋季瘴气弥漫,于是不止瑶民、其他走投无路的山民亦会劫掠为盗。但四出作乱只会让朝廷不断派兵剿灭,实在难以攻灭镇压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羁縻”。在这样困苦的岁月里,有赖于旱地作物的引进,使得灾疫过后,即使排瑶人口数量递减,仍能够继续繁衍生息。

3 因地制宜的经济开发

随着瘴气的逐渐南移,连南八排瑶民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不过,由于瘴疬减少,汉民流窜到瑶地的情况增多,令此处产生了尖锐的人地矛盾。再者,连南自然条件一般,土地以石灰岩为主,不易固定水份和肥力,纵使种植水稻,产量也不高,这就造成了该区域比较适合发展旱地农业。连南的旱地农作物代表为“番薯”“玉米”“花生”,它们的种植是因地制宜,应时而作的体现。

考察旱地作物的引入可以间接了解瑶汉之间物种传播、经济文化交流等情况。排瑶、过山瑶与另一支系“平地瑶”不一样,平地瑶是与汉民杂居程度最深、习得汉民生活方式最多的一支。平地瑶能够在水土相对肥沃的地方种植农作物,还开采附近坑矿。而排瑶、过山瑶就难以拥有如此优势,由于水土资源不充足,一直处于粗放的刀耕火种的状态中。旱地作物在排瑶地区种植,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加大土地的承载能力,缓解紧张的粮食压力。学界大多认为番薯、玉米、花生等原产于美洲,在明万历年间传入粤、闽,再由移民、流民引入到内地乃至西南边疆地区。咸金山认为旱地作物先在山地、丘陵种植,后在平原种植[15]。按照此观点,旱地作物先在粤、闽的山区引种,而明清粤、闽山区又广泛分布着少数民族、客家民系,那么番薯、玉米、花生就有可能最先被这些群体种植。此后,除了水稻,番薯、玉米也成为瑶民的主要粮食,“阳邑山多田少,产谷有限,不足敷本地民食,食半赖包粟,以饱其口。今年以来,光谦教民广种包粟,满山遍野无处不植,地无遗利矣。”[16]作为土特产,它们又是瑶民赖以出卖的经济作物。林业方面,乾隆朝劝民种植槐、柳、榆等树,连阳地区土瘠地寒,惟桐、茶、松、杉可种,在排瑶一些服饰上绣有“松树”的花纹,表明他们确有种植,还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连南排瑶地区的矿产大抵为铁、钨、金、银,康熙朝《连州志》记载连州有石钟乳、翠珉、信石等坑冶,“外有银坑、锡坑、铁坑、铅坑、芦甘冶,俱系阳山。有金穴系连山,但土日耗”。[12]金银减产是因为上贡渐多,妇女虽戴银饰,但婚嫁多以铜铁为聘。男丁亦多用铁锻造刀具,用熊皮作甲胄,不似汉民用铁器等金属作甲胄材料。连南排瑶地区除金银有规模地开采外,其余锡、铅等矿业尚少开发,毕竟排瑶并不似平地瑶那般以开矿作为副业。

连阳排瑶片区盛产茶叶、油茶、黄精、生姜等,瑶民会依地为利,因地制宜,樵采山木、茶叶之类到圩市出售给汉民,“或制器以易盐米”[4],来换取自身所需,获得一定收入,“迩来山茶、姜、碳,岁出万金”[4]。《岭南杂记》亦载瑶人“以砂仁、豆、芋、楠、漆、皮、藤为利”[17]。瑶民的四时花果颇多,亦出产甘蔗,甘蔗所榨之糖是其贸易大宗;他们初用牛车作为动力榨糖,后改用水车,获利更加快捷。还有汉商多收购黄腊,瑶民妇女就是用这种黄蜡来固定头发的;瑶妇盘发的竹箭,也用于交易;可以说瑶民的大部分物产都能用于交换。但是瑶民不擅长营商,只专注于种田稼穑;往来交易无欺,仅仅用来交换盐米。故汉民常常用酒笼络瑶民,期望他们能多与之交易往来。根据连南县史志办前主任许文清的回忆,连南瑶民赶集可到之圩有:白芒圩、大坪圩、寨岗圩、太保圩、黄莲圩、板洞圩等①被访谈人:许文清,男,连南县史志办前主任;访谈时间:2019 年7 月9 日。对比图一,可知民国连阳地区的圩市有榕树圩、禾洞圩、永和圩、石角圩、太保圩、三江北、小三江、寨岗圩等。民国所设之圩仍部分存在,且多设在地势较低、靠近水源的地方,水陆便利。圩市是瑶汉民众交往的桥梁,对瑶民所在地有一定的经济辐射作用。

连南瑶民依山林而居,引进外来作物适应土地肥力,因地制宜采集汉民所需山货以作交换,开采山林矿业并不为谋取暴利,体现了一种“天、地、人”和谐发展观。

4 结束语

瑶人先祖从湖南来到两广,以其独特的风俗信仰,区别于杂处其间的壮、畲、俍等族类。连南瑶人入籍中央王朝后,成为“熟蕃”,其他“山瑶”则继续过着易地而居的生活。可是任凭“熟瑶”如何轻徭薄赋,其所在之地的自然条件不可能人为地改变;排瑶地区崇山绵延,万树缭绕,烟岚氤氲,田地瘦瘠,不利于南方百姓日常所需之稻谷的生长。在天灾与疾病的侵扰下,瑶民无奈选择铤而走险,寇而为盗。王朝官兵在久攻不下的时候,继续采取怀柔政策;加之明清美洲旱地作物的引种,这些都增加了瑶人的生存机会。连南排瑶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山林樵采都依据因地制宜的思想开展,生态并没有被严重破坏,培养出许多特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特点。

猜你喜欢

瑶民连州
歌声中的古城更加美丽——原创歌曲专辑《最美连州等你来》出版发行
寿乡连州菜心甜 消费扶贫生活美
瑶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瑶汉分治:清代粤北民族政策
刘禹锡与连州
瑶民为何迁而复返?
——太和新农村系列调研
小城里的中国记忆
老区深山飘茶香
连州,山区小城与光影的美丽邂逅
罗坑发展茶业助瑶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