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五部曲”

2021-01-22汪亚玲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五部曲科学课程科学素养

汪亚玲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和素养,将科学素养的提升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并围绕科学素养的培养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和策略。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进行探析,旨在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科学课程 科学素养 教学策略

小学科學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将以往的讲解性教学转化为引导性教学,关注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深入思考和探究科学课的相关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求

(一)提升科学教学质量

以往很长一段时间教师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和科学实验直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并没有经历对科学知识的猜想、探究、体验和实践等,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记忆的知识也很容易遗忘,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激活,以致严重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而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教师就需要全面改变教学理念和策略,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给予学生观察、体验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知识,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牢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核心素养的提升,都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提升,而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导向。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升当成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素养是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提出代表着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来设计教学方案,创设科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连串的科学活动中发展科学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科学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五部曲”

(一)趣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课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所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对科学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来探索和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就要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而趣味导入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情感基调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导入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堂教学内容,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导入,采用图片、视频的方式来导入新的知识,刺激学生的感官,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来演示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也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些奇妙的科学现象,通过趣味导入来唤醒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激情,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实践奠定基础。

如在《地球的运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一段地球自转以及地球和其他行星运动的相关视频,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真实情境,引导细致观察

科学探究往往要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和实践等过程,其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科学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来引出相关的科学知识,所以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以情境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创设真实的情境能够在科学课和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消除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场景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究。

如在《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可以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植物来进行探究,如常见的花生等,带领学生一起来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真切地观察,在深入把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观察能力则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基础。

(三)强化感知体验,引导热爱科学

科学素养除了体现在能力、素质方面之外,还体现在情感上,也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和热爱之情。在科学课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深入去体验、感知,调动学生的手、脑、眼,以此来丰富学生对科学事实的体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意识。教师要围绕学生的体验和感知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多体验、感知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对科学事实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生对科学保持新奇和热爱的状态。

如在《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并体验和感受这些材料的硬度、吸水性等。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将我们周围比较常见的塑料、玻璃、纸、木头、纤维等应用到教学中,带领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材料,观察这些材料的形状、结构以及组成,通过触摸的方式来感知这些材料的硬度、韧性等,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为了体现出科学探究的趣味性,在学生感知和体验这些材料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将这些材料依次放在不透明的箱子里,然后让其他的同学来触摸,通过触摸来猜一猜箱子里放的是哪种材料,同学们轮流进行,完成游戏之后再一起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猜测出来的,对不同材料的结构、形状等特点进行总结。

(四)巧妙设置疑问,激活科学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科学课上教师要巧妙设置疑问来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问题来让思维有明确的方向,从而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置合理的问题,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给学生的思维提供推力。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灵活、开放,具有导向性,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奠定基础。

如在《溶解》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对于“溶解的快与慢”这一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来设置疑问:(1)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接触到哪些可以溶解的东西?(2)当你想要这样东西溶解得更快时,你选择了哪些办法呢?以这些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提供导向。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可以溶解的物质,如盐、白砂糖、冰糖等;第二个问题则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让物质溶解加快的方法,如生活中经常会使用热水来溶解,在溶解时常常会边搅拌等。

(五)引入生活活动,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课上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小学科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要立足现实生活来引入生活化的活动,以切合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观察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打造高效、科学的教学课堂,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以趣味导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给予学生更多感知体验的机会,巧妙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并引入生活化活动,打造高效的科学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倩.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国际教育论坛,2020(6).

[2]刁霞.构建高效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2020(3).

[3]马燕.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0(3).

猜你喜欢

五部曲科学课程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对《科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五部曲
小学英语微课设计五部曲
中职学前教育开设科学课程的必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