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的提升策略

2021-01-21童澄宇

体育时空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提升策略青少年

童澄宇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2-114-03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体育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走访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从四个方面阐释了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迷失的原因。为提升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建议可采取的策略为: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构建青少年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优化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降低教学难度,让青少年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组织青少年参加体育赛事,历练心理品质。期望本文能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一点实践参考。

关键词  体育心理健康  提升策略  全面发展  青少年

教学实践中发现,青少年在参与某种体育运动之前、之中以及之后,都会流露出相对应的心理表征。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体育心理不仅会影响着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情感,还会影响到他们参与的体育行为。青少年是肩负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新人,只有他们身体与心理同步健康成长,未来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国梦之重任。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有格言云“体育是最好的教育,体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体育心理健康是新课程标准的题中之义,是体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青少年意志与品格的重要途径,更是青少年未来适应社会的重要基石。如果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层面缺少教育,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才,也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如果体育教育教学中不注重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工作,体育学科就成了单纯的身体运动,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用就无法体现。为此,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策略方面的研究就凸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发现与矫正青少年的负面心理

体育心理是心理在体育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发现,青少年出生于家长过度呵护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由监护人解决,无生活忧虑、也无挫折考验。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大部分青少年自我历练的次数与程度有限,社会阅历积累不足,当他们离开父母等监护人之后,当生活中再次出现困难与挫折之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此外,调查还发现,在家庭环境中部分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高,一方面是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内隐形,不爆发就不外显,不易发觉。另一方面是家长多忙于自己的工作,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切实关注不够。个别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不良的心理问题牵绊其成长。如果未能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其心理问题可能逐渐恶化,就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体育活动则可以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如怕吃苦、嫉妒别人、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等,然后因势利导,坚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矫正心理方面的问题,降低青少年的心理焦虑,促进他们身心同步健康成长。

(二)提高青少年的体育道德品质

智力与品德的培养是体育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不同的运动项目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育道德品质。例如,在小组篮球比赛中,要求青少年必须全力以赴、奋力拼搏,为集体荣誉而战。首先要尊重裁判与对手,比赛结果无论输赢要端正心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当失败之后,要正确归因,引导青少年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要将所有责任都推卸给队友,更不要指责队友,要相互鼓励;当对方球员不小心滑倒时,要通过友好地顺便伸手拉一把等行为,体现出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瞬间的暖心之举,不需要精心去准备,也不需要刻意去强求。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一旦形成,就会成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就会成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之时就会体现出关爱他人、勇担责任的可贵品质。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对青少年的要求不同,对青少年体育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各有侧重点。例如,短跑可以锻炼青少年奋力拼搏的心理品质;中长跑可以磨炼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小群体球类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

(三)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是个五彩纷呈的世界,各行各业千差万别,保持理性和平的心态是适应社会的前提条件。青少年刚从家庭与校园中起步慢慢走向社会,他们社会阅历浅、看问题没有深度,在个人表现方面的合作意识不强,人际交往能力也亟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认知。众所周知,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认识一切、接受现实,然后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才能主动融入身边的现实社会,未来才能更好地适应身边快速发展的生活环境。相比较于其他学科,体育学科强调身体运动也注重育人过程,更加注重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培养,通过体育活動中来锻炼青少年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青少年在后续的人生发展历程中,懂得了保持一个健康、阳光心态的重要性,就会从容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艰困,勇敢面对、迎难而上,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身边的社会。

二、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的迷失原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不重视

走访调查发现,部分青少年在优渥的条件下、在亲人的溺爱环境中长大,体现出了依赖性强、自我意识明显、心理调控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此外,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部分青少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与挫折全交给家长解决,缺少个人实践经验的积累,导致了个人社会阅历的浅薄。当挫折与困难突然降临之时,部分青少年心理惊慌,往往会不知所措,匆忙之中的非理性决定,甚至会违纪、违法。为此,体育学科不仅要肩负青少年身体健康,还要帮助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碍,助力青少年走出心理误区,健康成长、健全发展。

(二)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访谈后得知,大部分青少年家长忙于自己的日常工作,只注重对孩子衣食住行的改善,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方面多聚焦在智育领域,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考个理想的大学,然后再找个体面点的工作。多视体育运动为智育的有益调解与文化课学习之余放松时间的延伸。大部分青少年的父母不仅不重视体育运动,而且还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误认为没违纪与违法,孩子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当然,当青少年的父母发现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出了显性的问题之后也会积极采取家庭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或疏导,但在发生前最多是浅尝辄止。此外,家长在与青少年一起进行体育运动时也没能发挥出积极的表率作用,没能为青少年树立一面“正能量满满”的旗帜,更没能潜移默化地引领青少年心理认知以正向发展。

(三)校方心理专技人才的匮乏

新课改实施以来,心理健康工作在大部分学校得到了重视,大部分学校也按上级的要求成立了心理健康工作室。但青少年心理咨询与疏导工作多是由课任教师兼任,心理学专业师资缺位。调查发现,兼职教师因日常工作的繁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实现常态化开展。此外,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内隐形,心理学领域专业性强,对青少年的体育心理进行疏导和矫正工作需要具有体育专业心理知识的人才方能胜任。走访调查还发现,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普遍匮乏,远不能满足普通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需求,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提升。

(四)体育教师的忽略

在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多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青少年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对体育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习,教学工作稳步前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访谈得知,大部分体育教师已经注意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比赛、课外活动中针对发现的问题,也时常进行了相应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改善。访谈发现,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下。一是体育教师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随机性,基本上都是围绕体育技能学习顺势利导、捎带几句话匆匆而过。二是不具有针对性,没能帮助青少年剖析原因,也没能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三是没做到常态化开展,一旦教学任务忙起来,体育老师只能选择主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偶尔提及或者在忙碌之中被忽略。

三、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

在日常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对体育基本知识与基本运动技能的传习,同时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青少年在体育参与过程中会体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体育教师除了要仔细观察青少年的学练情况之外,还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一方面调整教学进度、难易度等,另一方面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适。例如,对自信心不足的青少年要鼓励其学习我国运动健儿弘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对心理紧张的青少年则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自我暗示、放松、端正心态等心理调节方法。总之,体育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日常体育教学或训练中,不仅要传授一定的教学内容,让青少年体质得到锻炼,还要在教学进程中关注青少年的体育心理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即采取举措,进行正向引导或采取矫正措施,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保持一个平和稳定、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然后成功迁移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二)构建青少年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目前,青少年的社会阅历不足,但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为使他们未来能更好适应社会,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众所周知,良好心理素质的具备非一日之功,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为此,构建青少年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一是建立体育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对每个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掌握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状况与个性心理特征,然后逐个建立体育心理档案,并在后期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二是经常开展体育心理咨询活动,如座谈、微信交流、APP平台互动交流等。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耳闻目睹过很多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心理上有困惑、也有压力。在开展体育心理咨询的之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帮助青少年解决体育心理问题。三是可成立心理协作小组,青少年可自由结合,成立若干个心理协作小组,然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自己或本组成员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和疏导。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汇报给体育老师,然后通过心理健康热线、心理专技工作人员疏导等方式,将这些问题予以解决,以避免日积月累之后的爆发,甚至酿成不和谐的校园事件。

(三)优化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要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适当增加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应从理论层面帮助青少年知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促进作用。第一,青少年在知晓体育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不断调节心理,使自己每天都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待日常的学习与生活。第二,青少年充分认识自己,对照自己的心理弱项,选择体育运动方式,制定运动处方,专门历练自己的心理品質,使未来的自己更具有竞争力。第三,关注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推动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以此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第四,优化教学方法,如可针对教学内容多设计衔接性强的体育游戏,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青少年在体育游戏中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还能通过与教师和其他青少年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加强彼此间情感的交流,如此课堂也变得更加活跃了。

(四)降低教学难度,让青少年体验成功

著名教育学家阿道尔夫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并不完全是教授技能,而更应当是鼓励、唤醒学生的内心。”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的成功能带来发自心底的快乐。为让青少年对成功充满期待,体育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是要考虑学情,使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能接近青少年的最近发展区,青少年稍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并彰显在脸上、沉淀在心底;二是要考虑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他们感兴趣的。此外,为实现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目的,可采用降低教学难度,或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区别对待。此举不仅兼顾了青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同时也帮助了运动基础处于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凭借自身的努力都能完成老师下达的教学任务,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品尝到喜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同一教学班的学生按身高分为高个组、中个组与小个组三个组,然后调整跳高架,设置出三个不同的高度,如此不仅练习的难度降低了,而且考核也分层施考,使得不同层组的青少年在练习与考核过程中都找到了源动力,使他们既体验到了成功,也增强了自信心。

(五)组织青少年参加体育赛事,历练心理品质

青少年群体主要集中在学校。为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渗透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功能,組织与引导青少年多参与适合他们的各种体育赛事,历练与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众所周知,各种体育比赛首先是要求学生遵守比赛规则,裁判的赛场执法也公平公正,比赛的过程就是青少年奋力拼搏、与对手激烈的竞争过程,也是运用心智功能展示技战术水平的过程。期间,也可以通过竞赛活动来历练心理品质,此举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的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公平竞争的心理,同时还能通过赛事的获胜或失利帮助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或对失败的归因进行理性分析,不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此外,比赛的结果让青少年接受一个事实、认识一个真理,那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进而使青少年端正心态,平时努力训练,用个人的辛勤汗水的积累换来“技高一筹”,去争取下一次的胜利,用汗水去赢得对手的尊重、赢得观众的鲜花与掌声。此外,很多体育赛事多是小群体比赛,在体育赛事的组织下,青少年能够通过小群体比赛活动提高团结协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

四、结语

健康的心理决定健康的人生。体育学科不仅强调青少年身体健康,更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有利于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此,体育教师要努力尽自己的责任,采取以上简易、可操作性强的五个有效策略,不断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心理健康,然后引导青少年成功迁移,帮助青少年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石玉.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23-24.

[2]姬凯,马树伟.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分析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07):205-206.

[3]吴海,丁一杰.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4):42-43.

[4]刘冬冰等.探讨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模式与构建问题[J].当代体育科技,2016(06):129+131.

[5]姬芳芳,丁爽爽.中学生体育心理现状及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03):90-91.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提升策略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