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桑蚕良种繁育现状与展望

2021-01-21余文中杨胜特吴康云罗朝斌胡仕叶

农技服务 2020年12期
关键词:蚕种桑蚕蚕桑

余文中, 杨胜特, 何 静, 吴康云, 罗朝斌, 胡仕叶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蚕业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桑蚕良种繁育持续健康发展,育成桑树新品种5个、桑蚕新品种13个,获发明专利6件、实用型专利3件与省级、厅级奖或荣誉证书40余项。目前,贵州建立了完整的桑树扩繁体系和桑蚕3级繁育4级制种体系,但除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成果转化部分试验蚕种外,没有较为规范的蚕种生产供应商。贵州蚕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桑园面积不断扩增,需要提供大量优质的桑蚕种满足贵州蚕桑产业需求市场,才能将在同一区域内供应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生产出优质蚕茧,缫出5-6A高等级生丝,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但由于贵州蚕桑良种繁育尚无规范化、标准化的基地,不能满足蚕农的供种需求,一些商贩从外地调入蚕种,导致蚕种质量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品种不适宜在贵州饲养,导致蚕种、蚕药市场混乱,蚕茧的质量和茧丝绸的品质也难以得到提升,影响了蚕农的利益和种桑养蚕农民的积极性,制约了贵州蚕桑产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贵州蚕桑良种繁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推进贵州蚕桑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贵州蚕桑发展优势

1.1 蚕桑产业是贵州脱贫攻坚产业之一

贵州被誉为国家“东桑西移”后期工程的最佳承接地,蚕桑产业是最适合贵州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结合的高效生态绿色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等优点,是贵州重要的经济作物产业之一,也是贵州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1]。蚕桑产业已成为黔南州荔波县“一县一业”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是黔南州独山、罗甸,遵义市凤冈、汇川,毕节市七星关区、纳雍、威宁、赫章等县市区的特色产业之一。贵州一方面气候适宜种桑养蚕,蚕茧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深受市场欢迎;另一方面,我国蚕茧市场远未饱和,丝绸、蚕丝被、蚕桑食品等轻工产品需求量正在上涨。蚕桑产业具有不受区域限制和不受土地条件限制的特点,既能充分发挥贵州山地农业优势,又能充分利用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劳动力。蚕桑产业在贵州发展潜力较大[2]。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沙坝村(贫困村)从2014年开始种植桑树面积26.67 hm2,到2019年12月种植面积233余hm2,70%的土地种植桑树,养蚕户从几户到2020年超过200户;张蚕种收入从1 000元提高至1 600元,有的达到2 300元;桑园收入从1 000元/667m2提高至3 000元/667m2,也有超过5 000元/667m2,带动20余户贫困户精准脱贫致富,助推“一村一品”蚕桑产业发展,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贵州规划建设完成2万hm2桑蚕基地,项目完成投产后将年用蚕种量达50万张以上,产鲜蚕茧2万t以上,蚕农仅售蚕茧收入达8亿元以上,将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带动贵州脱贫致富。

1.2 茧丝绸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柔最细的天然纤维,其中桑蚕丝主要由动物蛋白组成,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能促进皮肤细胞活力,被誉为纤维皇后。尤其是蚕桑首次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一号文件为蚕桑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一带一路”倡导下,各国经贸联系更加密切,未来国内外丝绸贸易增长的潜力巨大,也将为国内丝绸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多新的商机。同时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含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更高质量的需求,未来在茧丝绸原料生产、丝绸装备研发制造、丝绸产品创意设计等方面,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同时种桑可以养地、养人、养畜禽、养文化等多业发展,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增加趋势,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进蚕桑产业性革命和加速技术创新及应用,探索贵州山区蚕桑产业创新应用的新模式,延长了蚕桑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 贵州桑蚕良种繁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贵州桑蚕良种繁育生产能力低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先后建立了安顺市蚕种场、遵义市农干校蚕种场、布政蚕种场、务川县黄都蚕种场、铜仁石阡蚕种场、安顺平坝蚕种场及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等桑蚕种生产单位,年生产一代杂交种不到7万张(图1)。据1999—2018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广东省206批次合格,1批次带毒不合格;广西354批次合格,其中1批次为实用孵化率不合格,9批次为病卵率项目不合格[3]。目前,随着贵州桑树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增,蚕农对蚕种的需求量逐年递增,贵州规范的蚕种场较少,仅靠外来蚕种远远不能满足当地蚕农的需求,加之蚕种来源混乱,蚕种质量不能保证,影响蚕桑产业发展[1]。自“东桑西移”项目在贵州实施以来,2006年生产蚕种31 709张,是贵州历年生产蚕种最高年份1993年生产量66 451张的47.72%,之后贵州省内蚕种生产能力大大减弱、数量也随之减少,不能满足贵州蚕种供应市场,降低了贵州蚕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阻碍了贵州蚕桑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2.2 贵州良种繁育基地供应能力严重不足

“东桑西移”项目在贵州实施以来,在黔南州荔波县、黔西南州安龙县、贵阳市息烽县、遵义市播州区建立桑蚕良种繁育生产基地,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原蚕基地的基础建设及配套设备设施滞后,不能满足蚕种生产所需条件。一方面桑园种植散而零星,出现重种植轻管理、重养蚕轻管桑树的现象;另一方面无专用蚕室,养蚕户分散,存在人与蚕、畜共室的现象,同时配套技术服务不到位。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户对桑园和蚕房投入不足,导致桑树长势差,叶质较低,蚕房建设不标准、不规范、保温效果差,卫生条件差难以做到彻底消毒,大大削弱了蚕健康度,增加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率,桑蚕制种生产率低。

由图2可知,贵州桑蚕蚕种生产量与用种量[4-12]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桑树种植面积的增加和桑树管理措施的改进,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桑叶产质量,蚕种供应量将越来越大。由于贵州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桑蚕良种繁育基地,2017年,为满足贵州桑蚕产业生产供应蚕种的需求,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在遵义市凤冈县蜂岩镇桃坪村建立原蚕基地,现有桑园建设20 hm2,共育室200 m2,大蚕室3 000 m2,具有了一定基础设施设备条件,有生产50 000张蚕种的能力,为贵州桑蚕生产供应蚕种奠定了基础。但作为桑蚕良种繁育生产的基地应具备的条件及配套设备设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投入不足,也尚未形成桑蚕良种繁育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成熟基地。为此,在一定时期内仍然要靠省外蚕种来满足蚕农的市场需求,蚕种质量、安全问题等一定会影响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和蚕桑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2.3 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推广不到位

贵州省蚕桑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蚕学系和贵州省遵义农业学校蚕桑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的蚕桑专业人才从事该专业的有10余名人员,并且基本就职于省直单位、专业研究所(或院校)。毕业于遵义农校蚕桑专业的近1 000人,但现在还从事该专业的低于5%,其他均已改行[13]。贵州省现从事桑蚕专业人员60余人,而今贵州建设完成2万hm2桑蚕基地,按坝区3.33 hm2设立1名专业人员计,至少需要专业技术人员600人,存在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蚕桑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桑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科技服务的技术力量绝大多数集中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各蚕区现阶段的养蚕户技术上主要由老蚕农指导,未受系统、专业的技术培训,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不到位,消毒防病意识差。因此,由于人才缺乏,做到优质服务较难,制约了贵州蚕桑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2.4 桑蚕良种繁育项目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蚕种场生产设施陈旧,基础条件落后;生产经营规模小,产能严重不足;人员负担沉重,科技力量薄弱;蚕种生产经营脱节,由于桑蚕种子贮藏保质期的特殊性,市场风险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多元化拓展的技术支撑等问题,导致我国蚕种场整体劳动生产率和资产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除广西、广东和云南外,其他省份的蚕种场基本处于亏损状态[14]。据不完全统计(表1),全国2011—2017年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累计5 737.97万张,销售蚕种5 701.35万张,固定资产投入51 321.91万元,销售蚕种总产值244 365.61万元,生产成本244 732.89万元,亏损2 862.89万元[15]。蚕种生产中固定资产及原蚕基地的基础建设和配套设备设施投资较大,效益低。为此,需要加大桑蚕良种繁育项目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贵州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进度相对滞后、育繁推一体化生产优质蚕种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桑蚕良种繁育方面的关键技术集成难以得到提升、技术推广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桑蚕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可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与推广脱节、应用性研究创新、成果转化推广等问题,助力蚕桑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表1 全国2011—2017年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经营情况

3 贵州桑蚕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为推动贵州桑蚕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等特色产业,贵州迎来了发展机遇,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找差距,强弱项补短板,积极探索提升桑蚕良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水平,提供优质蚕种供应能力、提升种桑养蚕存在问题的关键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为贵州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因此,现就提升贵州桑蚕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的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提出以下建议,筑牢做大做强做实贵州山区桑蚕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3.1 做好原蚕基地规划并加大建设

做好原蚕基地规划先应建设桑园提高蚕种的基础。1)桑叶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当代蚕儿的健康发育及卵量,而且影响下一代蚕的体质。为此,种茧育用叶桑园要求严格,种茧育桑园应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光照充足、交通便利、集中成片,且远离烤烟田、果园等规划的园区,以避免农药等污染。桑树品种应选择农桑14、育71-1、强桑1、强桑2号、黔桑1、黔桑2、黔桑3号等品种,栽植密度800~1 000株/667m2,以宽窄行、东西走向为宜。宽行距1.8~2.4 m,窄行距0.6~0.8 m,株距0.5~0.6 m,沟深0.7 m,施足底肥。防旱防涝,必须做好园区排灌水沟渠。2)加强种茧育肥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种茧育是繁育优质蚕种,需要提供优质的桑叶,对桑叶含碳水化合物和多种营养元素的标准更高,以适应增强体质、充实卵粒、多产卵的需要。每年应经过剪伐和多次采叶养蚕,从土壤中摄取大量的营养物质。据资料统计:500 kg桑叶中含氮约6.5 kg,磷1.2 kg,钾0.65 kg;采伐越多,消耗越多,需肥也越多[16]。据生产实践证明:产量2 500 kg/667m2桑叶的桑园,全年应施纯氮34.6 kg/667m2,磷6.5 kg/667m2,钾18.65 kg/667m2[17]。建议每年施用腐熟有机肥2 000~3 000 kg/667m2,以冬施肥为主,配施速效肥,纯N肥25~30 kg/667m2,P肥8~12 kg/667m2,K肥15~20 kg/667m2。3)蚕室建设。蚕室选址应地势高,便于排水,通风良好。蚕房既能通风换气,又能保温保湿,房前屋后有遮阴物,且远离公路、农田和污染源。蚕室有专用蚕室、兼用蚕室、简易蚕室三类。6.67 hm2桑园配备蚕室约2 000 m2,发蛾制种室500 m2。标准(专用)蚕室:要求开间不少于4.5 m,净高不少于3.5 m,进深9 m,南北窗面积各有4 m2左右为宜,逐步完善原蚕基地建设,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桑蚕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提高贵州桑蚕良种繁育生产能力以满足蚕种供应市场,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3.2 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提升贵州桑蚕良种繁育的关键技术与推广示范服务

蚕桑产业是种植和养殖业结合的产业,发展投入大,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完善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及配套设备、提升良种繁育的关键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及推广示范,实现推广应用桑蚕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生产出优质无毒蚕种,为贵州蚕桑生产优质蚕茧和5A、6A级生丝提供科技支撑。加大桑蚕优良品种、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桑蚕育繁推一体化科技含量、改善生产条件,逐步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制种基地,推广良种良法,强化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让蚕农从桑园管理、消毒防病、饲养管理、种茧保护、制种过程管理等方面各技术环节更加深入学习了解,操作技能得到更大提高,特别是更加增强养蚕的消毒防病意识和消毒防病卫生制度的执行力度,是养蚕生产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之一和前提基础。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蚕农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助力贵州蚕桑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同时引进或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蚕桑产业生产、产品加工和经营活动。抢抓“东桑西移”“东丝西进”的机遇期,出台政策加大桑蚕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成果转化推广、产业链延伸的扶持力度,如桑枝也是符合贵州“十二大产业”食用菌培养基质原料,激励桑树枝条培养桑枝食用菌方面的研究,以及拓展桑果、桑叶茶、桑果酒、桑枝菌、桑枝板、桑叶饲料、桑药材、桑叶菜、桑叶面条、蚕沙枕、蚕沙叶绿素、蚕沙饲料、蛹虫草、蛹油、蛹蛋白、食用蚕蛹、食用蚕蛾、蚕茧、蚕具、蚕药、蚕丝、丝绸、丝绵被等研发,延伸全产业链发展。

3.3 加快蚕桑产业农技推广体系建立

蚕桑产业等短平快项目在贵州实施迎来了天时地利的发展机会。2020年,贵州桑树种植面积将达2万hm2,全部投产后,年产蚕茧2 000余t,蚕茧产值8亿元以上,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助推贵州蚕桑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蚕桑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与支撑,贫困山区能否依桑、蚕脱贫,关键点在于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普及科学种桑养蚕技术。为此,需要进一步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以解决蚕区发展资金不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问题,使蚕桑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贵州蚕桑产业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做大做强做实蚕桑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为此,亟待政府扶持,加大桑蚕良种育繁推关键技术的提升,加强坝区、蚕区蚕农的科技示范及培训,普及种桑养蚕知识,培训一批真正掌握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农技人员。原蚕建设20 hm2需配备2~3名,桑蚕茧生产33.3 hm2坝区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为贵州提供蚕桑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

3.4 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

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结合各坝区、蚕区小气候环境条件,进一步开展产学研联合研发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需加强桑蚕良种繁育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建议部署一批重大、重点或科技攻关等科技项目实施,实现桑蚕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辐射带动,壮大贵州桑蚕特色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进一步夯实种养殖业自主创新工程,也是实施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桑蚕良种繁育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研发或引进一批适应贵州山区种桑养蚕的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成果转化应用,将实现贵州山区蚕桑特色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探索桑树对生态条件的要求,结合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开展桑蚕种养殖新模式、新技术,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延长桑蚕产业链,增强桑蚕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贵州桑蚕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迈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蚕种桑蚕蚕桑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山西阳城县赛村 开发桑蚕新品 农桑迸发活力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