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华古典诗词魅力绽放在历史解读之中

2021-01-19程广杰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郑成功古典诗词

程广杰

中华文明穿越五千年历史沧桑,一脉相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古典诗词更是历经千年馨香不衰,中学生人人耳熟能详,能否把原生态的资源利用起来,为我们历史教学服务,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运用古典诗词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戴维·乔纳森在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是有意图的,积极地、自觉地、构建的实践。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完成构建,使文本知识高效的映印于头脑之中,我认为利用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唤起对新知识的深一步或者高一个档次的了解,更容易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利用学生已有的古典诗词的储备,愉悦课堂,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動之中。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中《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学习中,学生对“西域”这个概念的认知,停留在“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区”地理范围,利用地图只是可以找到“阳关”和“玉门关”这两个地名,但是对于空间的概念不能达成认识,如果利用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肯定学习效果会更好,前者所蕴含的依依惜别和不舍之情能增进学生对于边关阳关之遥远的情感体验;后者提到连春风都不肯光顾,足见玉门关的偏远与荒凉。这两首诗学生们耳熟能详,情绪会积极投入于此,这当然唤起学生的兴趣,有意无意的都投入学习中,加固了对原有知识的进一步解读,轻松达成对新知识的掌握,事半功倍的效果理应产生。

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些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用诗词章句,有助于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可以变枯燥抽象的历史为形象的历史,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充满诗意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运用古典诗词激发学生情感,在情感的体验中与文本达成共鸣

如果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那教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地投入就成为培养学者型人才的沃土了。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先秦《诗经》以后诗作有多少,这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教师从学生时代到走上工作岗位能吟诵,会解读的可能不止几百篇而已,一首“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难道不令人胸中澎湃?“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难道不令人精神振奋,不为历史人物所折服?历史教学中,一卷卷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一个个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鲜活生命、一段段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等,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演绎,借助诗词媒介淋漓尽至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达到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激情是一种强烈激动的情感,是一种能激发人的潜能的热情,热情就是通向成功的催化剂。出色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出色的历史课堂更应为情感所折服。诗词语言精炼,字里行间往往包藏着深刻而广博的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巧用诗词会使历史课变活,打动学生,会使历史课更有生气,并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因此也被点燃起来。例如:在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中,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几欲亡族灭种,教师满怀激情的吟诵谭嗣同悲愤至极的诗句——“四万万人齐泪下,天涯何处是神州”,学生的悲恨、愤慨的爱国情绪就会调动的起来,再加上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签订完条约之后舞会上对联的唱和“上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教师无奈的演绎,无须过多的言辞,一个腐败无能,妥协退让的政府赫然彰显,近代史日本的骄横与中国耻辱的根源,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在情感的宣泄中文本的学习也不再限于知识的表象了。

三、运用古典诗词给学生启发,在文字的静慕中思维动起来

采用多种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氛围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创造氛围的关键,是把握“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的基本原则。古典诗词意境深远,历史课堂将精华诗词纳入学生融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文本的情景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的体验越深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维越活跃,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古典诗词为了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总是以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组织排列极简单、极鲜明的事实,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叩击学生的心扉,拓开学生的思维。例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八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引导学生评价郑成功宁死不降清,却得到清帝康熙的褒奖,封其为“忠臣”,借用郑成功的《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和张学良的《题郑成功祠》的七绝“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作为引导,前一首是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后写下的,高度概括了收复台湾的艰难历程,无限深情地抒发了面对荷虏的豪迈的民族英雄主义气节和拒不降清的心迹。后一首是张学良咏赞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英雄业绩,从最后一句不难看出我们歌颂的是郑成功为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作出的杰出贡献,这种精神为历朝历代乃至世界所尊重。两首诗词的运用创设出的历史情景,有助于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给学生一个空间,引导学生思考与进一步思考,能力提高的同时情感教育也得到升华。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言史,诗言志,古今多少事,尽在诗词中,正是历史原因,诗歌才得以流传而不衰,也真是这个原因它才可以作为解读历史问题不可置疑的有利材料, 让古典诗词魅力永久而弥新的绽放在历史解读之中。

猜你喜欢

郑成功古典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