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回应对父母与婴幼儿形成良好依恋关系的影响

2021-01-18吴英

幸福家庭 2021年16期
关键词:陪伴婴儿情感

吴英

Edward Tronick教授及其研究小组成员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Still Face Experiment)。

在这个实验中,妈妈先跟1岁左右的孩子进行亲密互动。妈妈柔声呼唤孩子,态度温和,孩子手脚舞动着,脸上带着笑容。之后,妈妈不给孩子任何反馈。孩子继续跟妈妈互动,但发现妈妈一直面无表情之后,孩子开始扭动、向四处张望、表情惶然、声音变大,试图引起妈妈注意。在孩子仍旧得不到妈妈的回应后,他开始挺直身子向外挣扎、尖叫大哭。最后,妈妈换成温柔亲切的表情,孩子才一点一点平静下来。

在实验中,妈妈对孩子的回应分为两种。一是积极回应,包括轻柔的肢体动作、温和的声音、丰富的表情、柔和的目光等。在妈妈的积极回应下,孩子的回应也是积极的,孩子会觉得他是被接纳的、安全的、有人理睬的,母子间的联系也紧密起来。二是无回应,即“静止脸”。对于一个一切都依赖于照顾者才能生存下去的婴儿来说,没有回应就等同于切断了婴儿和这个世界的情感联系,这会让他感到不安,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实验结果表明,情感回应模式影响着父母与孩子间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曾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与孩子间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均离不开成人的积极回应。

依恋是指幼儿对他的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亲)产生的一种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幼儿的依恋行为表现为幼儿特别粘依恋对象,要求抱,要跟依恋对象一直待在一起,在离开依恋对象后他们会不安,甚至哭闹。

依恋可以使幼儿获得情感慰藉和安全感。如果依恋关系遭到破坏,幼儿则会出现分离焦虑,感到痛苦。分离焦虑通常发生在幼儿出生6个月以后,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或是离开照看者时,不同的幼儿分离焦虑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等人通过观察幼儿在陌生情境下的分离焦虑表现,将依恋类型分为回避型依恋、对抗型依恋、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在妈妈离开时没有紧张或焦虑,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在意,有时会短暂接近一下然后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幼儿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回避型依恋的幼儿的冷漠与无视源于成人长期的忽视与冷漠,如果幼儿长期面对“静止脸”,就会形成这种依恋。

对抗型依恋的幼儿在妈妈离开时会情绪激烈,哭闹反抗;当妈妈回来后,他会找妈妈,但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对抗型依恋的幼儿对妈妈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想亲近,又心怀不满,也不信任家长。这种矛盾来源于家长的喜怒无常,对幼儿的态度不稳定。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跟妈妈在一起时能高兴地独自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妈妈不在身边时,会明显地表现出不安;当妈妈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之后能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玩具。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在妈妈离开时出现的不安与焦虑是正常的,他信任妈妈,能意识到她的离开不是永久的,在妈妈回来后能很快与其建立亲密联系。

在这三种依恋关系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的、积极的依恋关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为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在母性敏感期给婴儿回应

在婴儿刚出生的第一个小时内,母亲处于母性敏感期。这个时期是母婴情感连接最敏感的时期,是亲子之间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第一步。婴儿的哭声、表情、动作都能唤起妈妈的母爱。妈妈及时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作出回应,能帮助婴儿尽快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依赖与信任。有些新手妈妈因为身体或是情绪原因把孩子委托给他人,这是不利于婴儿成长的,也不利于母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二)及时回应孩子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的话题一直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如果孩子一哭就抱会惯坏了孩子。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周岁以内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及时回应。周岁以内的孩子用哭表达吃喝拉撒睡的基本生存需要,通过外界给的回应与外界对话,在这种互动中慢慢成长。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回应,他与外界的联系中断了,那么孩子会把他的需求慢慢转向内部世界,关闭与外界的联系,出现自闭、失语等现象。因此,家长要及时回应孩子,解决孩子真正的需求,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更健全的人。

(三)用多种形式回应孩子

回应是对婴儿发出信号的“应答”。婴儿虽然只会用哭来发出信号,但是这一信号表达了他的多种需求,如饿了、尿湿了、困了、无聊了、不舒服了等。不同情况下的孩子的哭声、动作是不一样的,家长要用多種形式的应答回应孩子。比如动作上的应答,如抚摸、搂抱、晃动、举起等;语言上的应答,如欢快的语调、轻柔的声音、带有慰藉作用的哼唱等;表情上的应答,如灵动的眉眼、微笑的面容、一张一合的嘴巴等。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积极的回应,是给孩子的最直接的爱。

(四)及时处理分离焦虑

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照顾者,这有利于孩子与大人形成情感联系。但是在现实因素的制约下,家长并不能一直陪伴孩子。

平安人寿联合南方周末、零点有数、微博母婴等机构共同发布了《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报告显示,58.5%的家庭每天留出固定时间主动陪孩子。家长在工作日平均陪伴孩子3.7小时,周末平均陪伴9.3小时。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应当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与孩子互动,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读绘本、看花鸟等。父母不能全程照料孩子时,为避免孩子缺乏安全感,也可以请祖父母、外祖父母陪伴孩子。

如果因分离时间过长导致亲密关系出现了“裂痕”,家长要及时修复。比如,在分离时,家长要和孩子保持线上联系;在回家前,家长要为孩子准备小礼物;见到孩子时,家长要接纳并安抚孩子的情绪。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幼儿与成人的依恋关系。家庭氛围融洽,亲人之间互相关爱、平等尊重、沟通良好、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一致,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更有安全感,更容易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也更有勇气和自信去建立新的情感关系。如果家庭氛围紧张,亲人经常互相争吵或是发生暴力冲突,甚至用孩子撒气,孩子就会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对家长或讨好、或躲避、或惶惶不安。家庭氛围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人情绪的变化,因此,家长要积极回应孩子,与孩子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在爱与快乐中成长。

(作者单位: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陪伴婴儿情感
婴儿为何睡得多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陪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婴儿房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