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CT影像中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2021-01-18东港市中心医院辽宁丹东1183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24期
关键词:漩涡肠管肠系膜

东港市中心医院 (辽宁 丹东 118300)

内容提要:目的:就腹部CT影像中肠系膜内壁血管漩涡征对肠扭转诊断问题展开讨论。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实施全腹CT扫描检查及双期增强扫描病例图像的患者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漩涡征的形态及伴随临床征象进行评估,并比较肠扭转和非肠扭转患者各项特征存在的差异性。结果: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在肠扭转与非肠扭转患者中的CT检测中显示,患者漩涡征形态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肠系膜血管漩涡征的各种形式态特征以及为患者重建三维图像,有助于临床上鉴别肠扭转、伴有漩涡征的非肠扭转患者。

对于肠扭转患者的检查来说,漩涡征是一个特异性的CT征象,CT图像表现为多个条状阴影围绕一个中心结构呈漩涡状排列,进而会形成一个软组织团块[1]。由于该征像显示的是小肠扭转时环绕某一固定梗阻点展开,并造成肠系膜图像绕数据轴进行旋转。该特异征像包含两个方面即,肠管漩涡征和肠系膜内壁血管漩涡征。纪建松[2]等指出肠扭转时,CT图像只显示细膜血管的扭转图像,而没有肠管扭转的图像。也有研究认为,漩涡征还可出现肠扭转外的一些其他疾病中,这就对患者征象诊断的特异性提出了一些新的疑问[3]。本次研究通过对肠系膜血管漩涡征中的显示率及形态特征进行评估,从而明确该征象对诊断肠扭转特异性的诊断价值及可靠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本院实施全腹CT扫描检查的患者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20例。患者年龄最大的为80岁,最小的只有9岁。为48例患者实施三维架构重建。所有患者均采用平行扫描仪及双期检查。经CT检测肠扭转患者为18例,并经手术证实。非肠扭转患者282例,包括炎症患者50例、肿瘤患者5例,肠梗阻患者30例,泌尿系统患者25例、血管病变患者10例、外伤患者5例,其他疾病患者157例。

1.2 CT扫描及图像处理

采用美国进口的64层及16层螺旋CT扫描机器。图像层厚度设置为5mm,重建层厚度为0.625~1.25mm。在对患者实施扫描前,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分别给予口服250~1000mL的纯净水,禁水禁饮者除外。与此同时,经患者的轴中主静脉以3mL/s的速度注射大约90mL的造影剂。将薄层图像上传至只ADE4.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图像后处理内容包括:重建曲面、重建多平面、血管形态分析、密度最大投影以及患者血管狭窄分析。

由至少3名以上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共同对患者CT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加以分析,如出现诊断异议时,应共同协商,以免发生肠扭转疾病的误诊与漏诊现象。阅片判断标准以肠系膜血管伴或不伴肠管绕轴旋转角度大于90°为准。CT检查中主要分析内容有:患者是否存在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漩涡征的形态特点(旋转方向、位置、旋转段血管起止点间直线距离、旋转角度、旋转半径);患者是否伴有肠管漩涡征;是否存在肠壁增厚;是否存在肠梗阻、腹水、肠系膜模糊征。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ASS12.2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肠系膜漩涡征的形态特点及其他征象做量化分析。比较肠扭转组患者与非肠扭转组患者的漩涡征各项指标与特征釆用独立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其差异性。

2.结果

2.1 手术及影像学诊断结果

300例患者中经手术证实为直结肠肿瘤者 32例,10例手术证实为小肠扭转,其中有2例伴有中肠不良旋转情况,5例患者发生肠系膜小径动脉栓塞情况,其中有1例患者伴有主动脉夹层。11例患者发生肠系膜上静脉栓塞情况,经手术等方法证实共有29例患者出现小肠梗阻情况。300例患者中有35例发生肠系膜内壁血管漩涡征,12例肠扭转症状中有11例患者发生肠系膜内壁血管漩涡征。

2.2 漩涡征影像学特征分析

肠扭转组和非肠扭转组患者对比,旋转角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旋转段血管起止点间直线距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1)。提示肠扭转组患者的旋转角度及直线距离均明显大于非肠扭转组患者,而两组患者的旋转半径无统计学意义(P=0.502),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漩涡征影像学特征分析

3.讨论

首先,肠扭转与漩涡征的本质关系。从医学角度来讲,肠扭转实际上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肠梗阻类型。和普通肠梗阻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肠扭转经常会出现胀缺血现象。一般来说,临床上这种病例很少见,但一旦发现,将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一种危险性较高的外科急诊疾病[4]。鉴于此,对于肠梗阻患者必须进行早期的手术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免造成患者因长期供血不足导致肠坏死问题的发生。通常医院会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腹部病症做手术之前的影像检查。利用CT检查,诊断疑似肠缺血同时伴有小肠梗阻患者的诊断率为83%,特殊性的判断为92%,敏感度为90%,而漩涡征就是用CT扫描并判断肠扭转的主要特殊症状。当CT图像中出现有漩涡区域时,可诊断患者有肠扭转情况的产生。CT图像的这种特殊征象,通常被学者们一致认为,是因患者肠管突然发生扭转以及肠管内部流入肠液减少而造成的。

其次,形成漩涡征的主要病因。漩涡征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肠梗阻征象,被医学界广泛认可,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漩涡征就肯定是肠扭转中CT扫描的特征。因为漩涡征这种特殊征象还可以发生在其他疾病的检查中[5]。如肠黏连患者、肠道肿瘤患者等。所以说经CT扫描图像所显示的内容,其中有大部分漩涡征不能判定为小肠扭转情况。本次研究中,139例出现血管内壁漩涡征患者中,仅有12例属于肠扭转病例。最后,肠系膜内壁血管漩涡征形态学特征。本次研究中,绝大多数患者其漩涡征普遍表现为逆时针旋转模式。非肠扭转组患者只有3例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只有2例特殊肠扭转病例,同时伴有顺时针以及逆时针旋转模式。根据肠扭转组和非肠扭转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漩涡征表现出的旋转角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且肠扭转组旋转角度要大于非肠扭转组。旋转段的主要血管及开始和结束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肠扭转组和非肠扭转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6]。主要表现在非肠扭转组患者血管直径要小于肠扭转组患者。与此同时,对于70%的肠扭转组患者来说,临床表现出的漩涡征都可通过腹部CT检查,直接看到肠系膜上出现动脉狭窄情况,而对于非肠场扭转组的CT检查中却看不到任何动脉狭窄的问题。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肠扭转组与非肠扭转组相比,两组患者的漩涡征实际显示率完全不同,而且存在很大的差别。肠扭转患者的漩涡征实际显示率为85.9%。而非肠扭转组患者漩涡征显示率为10.1%。很显然,肠扭转组高于非肠扭转组。从漩涡征漩在患者部位的分布来看,对于肠扭转患者来说,其CT图像中的漩涡征,通常起始于肠系膜前端的上动脉就近段,或者中线偏右侧的腹部位置。对于非肠扭转患者来说,其漩涡征不但会出现中上腹,还有可能在下腹出现,中上腹部出现漩涡征一般与患者左上腹部的病变有关。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腹部实施CT扫描后得到的影像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判定患者是否发生肠扭转等疾病。CT图像肠系膜的血管漩涡征对肠扭转疾病的精准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医院确诊肠扭转疾病的主要手段。另外通过实践案例分析,CT扫描方式对于这种肠扭转病症的诊断,具有稳定的可靠性和灵敏度。未来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会为各种疑难杂症的症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漩涡肠管肠系膜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鱼群漩涡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海底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