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乐桑于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实践探索研究

2021-01-17林许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美德道德教育

林许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州 510420)

白乐桑(1950-),法国著名汉学家,于2003年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并由法国教育部部长授予骑士勋章等荣誉。他先后主编《汉字的表意王国》、《说字解词》、《滚雪球学汉语》等专著十余部,其中《汉语语言文字启蒙》成为海外颇受欢迎的汉语教材,为中国语言文化在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在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语言的同时,更擅长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提升外国学习者对多元文化的接收和吸纳能力,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品质凭借中国成语、哲学故事、中国诗文等多样化载体形式共同塑造着西方学生的道德观念,在其编写的汉语教材中成功地进行了中国道德教育心理学的实践。目前国内尚未发现有学者就白乐桑的道德教育心理学领域展开探析,因此本研究是具有一定创新意味的尝试与探索,为中国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注入新的内涵和元素。

一、 全球化时代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心理学发展

结合当下全球化时代的宏观大背景,“道德”这一概念呈现出历史沿革性、时代发展性与中西融合创新性等特征。“道德”一词,以传统东方视角来释义,本质即为“遵从天命之本性”;而随着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其赋有新内涵:其一可指称个体道德修养和基本的人格品质;其二也应涵括正确应对和调适人与他者、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总和。再以西方文化场域来解读,其本意为遵守法律或社会习惯和风尚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进逐步演绎为:对品质、本性、规则、规范和是非善恶的评价等。

当下全球化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心理学,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帷幕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在这一宏观背景的作用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展现出这“三多”的思想文化及道德特性,而其中以中西文化为道德方阵的冲突日益明显。然而,全球化恰如一把双刃剑,在激化矛盾差异的同时,也从本质上推动和促进了世界各国实现全方位的沟通与交流。在这股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希望寻求新的发展契机,这必须有赖于相互依存、彼此合作、优势互补,方可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由此,全球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心理学发展产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新挑战:首先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价值主题日趋多样化,这易使道德教育失去价值皈依点。其次为日新月异的国际时局,提高了价值剧烈对抗的发生概率,这使道德教育会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最后是道德观念在内涵与外延等方面容易形成多样化色彩,这将加剧道德教育在进行教育形态选择时的矛盾。

百年前的近代中国,道德心理学思想发展的状态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来自西方道德思想的改造,新文化运动又对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总体表现为东西方道德心理学的冲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受西方的道德思想影响极大。反观当前的国际格局,中国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崛起让世界惊叹,同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等软实力也渐渐为西方社会所重点关注。当下西方社会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热度在持续升温,西方的道德思想文化也在慢慢浸润着中国道德思想文化的种子,将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文化作为其西方文化的丰富与檃栝,从而可引领西方道德文化在当下全球化时代开启创新发展。而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正是当中的践行者,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以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潜移默化地培育外国学生的中国传统美德,让其成为优秀的跨文化人才。

二、白乐桑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中西道德教育互补

白乐桑早年留学中国两年,回国之后专心以中国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作为贯穿终生的事业。其汉语教学特点为注重中国文化因素教学,特别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他进而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一个展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平台,以此触动外国人关于中国美德文化的心弦。白乐桑对此做出了宏观的顶层设计。初始阶段,他认为汉字具有开发性功能,他尝试以汉字作为开发法国低龄段儿童智力的方法,并以此来培养法国儿童对多元文化的适应感与融入感。中期阶段,他曾经在一所幼儿园和小学以讲中国文化故事的形式教法国儿童学汉字。这些文化故事蕴含中国成语、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等华夏文明内容。后期阶段,他传授完的中国文化故事需要孩子去消化吸收,要求能复述和会使用,这可视作内化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过程。从实质上而言,就是将中国传统的优秀道德以汉语以及汉文化的教育传播途径浸润到了孩子们原本的法国及西方道德体系之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中法或者说是中西道德教育互补的动态系统。

中国传统道德的特征与内涵有别于西方道德。而中国的儒家道德更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极为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及代表者。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心理学思想有着丰富且磅礴的内容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瑰宝。因此我们以中国古代儒家道德观念来审视中国传统道德,它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宏观特点与内涵:一是修身为本;二是知行统一;最后是立足当前,胸怀鸿鹄之志。而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心理学方法亦有微观的归纳,具体而言有以下五种方法:一是“化育美德”,即配合适宜的时机、谦诚的态度、和顺的性情和循序渐进等因素来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二为“觉悟美德”,即道德教育应切实沁入人心,并激发人的资质禀赋,以求莅临“开悟”的道德境界,后通达高远的志向。同时结合修身明智等途径,提高个体的道德悟性。三为“情育美德”,中国道德传统素来重视情感教育,儒家奉“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从而使道德伦理的基本内容具象化。而在应用层面,可采用“顺导性情法”、“养气法”和“节情法”等具体方法催化情感在道德教育的推动作用,又可消解情欲的负面影响。四为“修心育德”,儒家学派认为透过心灵的道德修养可开启至善的道德本质,这是道德教育的最后旨归。具体而言,可以使用慎独法、寡欲法、返璞归真法和诚敬存心法等,以此使世人通过心灵道德修行达到明觉而又不蔽于物欲的清灵状态。五为“美德践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强调道德实践在道德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提倡在生活中仍需长期贯彻生活德育的思想,经历“行—知—意—行”的修为之路,方为上策[1]。由此,白乐桑在介绍中国文化故事时,侧重以上述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为内在核心理论机理,推演和精选出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向法国学生讲解,以此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植下优秀中国美德的种子。同时在其心目中原本的以法国道德为代表的西方道德种子也在心中滋长,中西优秀道德的小苗都得以滋养。

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画布,于其上勾勒出中国传统道德内化的形态,凸显出一个“化”字的精妙。“化”具体表现为一种“化育美德”,而白乐桑更是把握住了当中的深刻内涵,从以下四个方面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融入了在法国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学中,顺利营造出了中西道德教育互补的良好局面。首先是“化”的归宿为人心,若是人心得以真正转变,“化”便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反之则毫无收效。正如白乐桑所做之事,在法国孩子心目中播撒中国传统美德的种子,让中法道德的种子共同生长,以此来变更法国孩子心目中原本一元的西方道德体系,进而切实地改变这些法国孩子的内心。之后为“化”的结果,这不但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产生变化,还可以调整和修饰其行为方式和整体气质。白乐桑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故事形式,将中国传统美德补充进西方的道德体系中。这些具体的故事当中的中国美德与情操,将对这些法国孩子的道德心理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使其行为方式和整体气质散发出一种属于中国美德的幽兰之香。紧接着是“化”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效应,如同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白乐桑正是透过讲解一篇又一篇的中国文化故事,慢慢地给这些法国孩子心中浸润中国美德。最后“化”的功效不可争一时之长短,需要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白乐桑深谙其理,于幼儿阶段开始起步,播撒中国美德的种子,不断地浇灌助其一路成长。法国的汉语课程具有专业的连续性,从小到大的每个求学阶段都可以接触到学校开设的专门性汉语类课程。由此,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可伴随着其求学的整个历程,而产生的影响可跟随其漫长的一生。白乐桑对于法国儿童的中国传统美德塑造,成功地规避了中国文化视野下的内求、外铄和顺应自然这三种道德形成方式所导致的共性化缺憾,以变化发展的动态化视角审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把握儿童喜爱听故事的心理,把相对抽象、深刻且遥远的中国传统美德融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当中,深入浅出地让法国儿童在中国文化氛围中化育中国美德。

白乐桑客观冷静地评判中西道德教育中的利弊,发现中国道德教育更倾向服从;而西方更偏好自由。因此,在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上需要扬长避短,借鉴学习,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又结合目前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白乐桑正确分析了中西方社会面临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在吸收和借鉴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同时,建构了其中西方思想文化融合互补的道德文化教育体系,进行了适合法国乃至西方社会发展大趋势的道德教育心理学实践探索,这是白乐桑的神圣使命。

三、白乐桑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道德教育践履

正如前文所述,白乐桑在法国任教的一个幼儿园班及小学班开展了汉语启蒙教育,希望以此为教学实验,利用汉语及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智力,在训练其大脑提升其记忆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当中的中国成语、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故事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传播优秀中国传统美德的媒介,以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作为中国美德教育的源头活水,滋润着法国学生头脑与心灵之间的道德沃土。此外,白乐桑透过其编撰的对外汉语教材,以当中介绍的中国文化版块,在跨文化语境中同样进行更大规模的中国道德教育践履。以其主编的教材代表作《汉语语言汉字启蒙I》为例,从当中的插图、课文及文化介绍等版块亦可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白乐桑透过这些版块对蕴含其中的中国优秀美德加以宣传和弘扬,让学生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获得中国美德的熏陶。

《汉语语言汉字启蒙I》是白乐桑于1989年和张朋朋合作的个人编写的第一部汉语教材,该教材分为I和II两册。本文选取I册进行研究。这本教材体现出典型的法式字本位,即教学方法为以字引出词进行高效且经济的汉语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背后,实际反映的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汉字的性质为表意文字,突显单项个体,以单个汉字为基础,可层级式构词的规律。而该教材是从三千多个常用字中,精选了使用率最高的四百个汉字,后以这类常用率近70%的高频字为基础编写而成的。这本教材以白乐桑多年的教学实践为依托,在总体设计上力求体现汉语字与词关系这一特点,遵循汉语之本来面目进行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凸显了“法式字本位”教学法的特性和优势。值得强调的是,这本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较为丰富而深刻,并穿插于教材当中,因此受到师生欢迎。此外,本书在汉字字形、字义教学上,颇具匠心,便于学生记忆及教师使用。本书版面设计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独具特色,书后附繁体字课文及英文译文。因此总体而言,这本书呈现出兼收并蓄,突出了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和循序渐进性等特征。现从插图、课文及文化介绍这三部分来探析白乐桑在跨文化语境下开展的中国道德教育心理学践履。

因插图最为直观形象,遂先以插图作为探析的出发点。本文将本册教材中最能凸显中国道德教育的两幅插图作为分析重点。首先是在教材Part1的第一部分第26页清晰呈现的上图为:两位中国古人相见时拱手作揖;而下图为两人相距较远时相互顾盼而作揖,可以理解为告别或远距离相遇时的打招呼的情景。以此来介绍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古人需要有特定动作形式来有仪式感地“宣告”见面或分别。虽现代中国人不会经常拱手作揖了,但这种尊礼而重人际关系的互动的道德习惯已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早已内化成为中国人传统美德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白乐桑在教材开篇的部分便以插图的形式在跨文化语境下播撒了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种子。接下来的插图呈现在第96页的Part2的第一部分,画面描绘的是一对夫妻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去给老人祝寿的场景,父母作揖恭贺,孩子叩头敬贺。插图清晰地显现,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体系下,给长辈祝寿时的举止规范。由此,白乐桑精准地将“尊老”这一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插图的形式向外国学习者介绍中国道德内涵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虽随着时代变迁,当下中国的祝寿形式有了创新和发展,但“孝道”精神永远是中国道德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此进一步浇灌中国道德教育的种子。

再以白乐桑主编的教材中的课文,来看其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道德教育心理学践履。以第1课标题“您贵姓?”为例,当中包含了初次与中国人相识询问对方的姓名的内容。当中融入了中国道德文化心理学规范,先要敬称对方为“您”,后要敬重对方的姓氏家族因而前面加“贵”。若不以此格式来询问对方姓名,容易让对方产生一种不尊重、不注意礼节,随意性强等消极的心理印象。这一传统的中国道德习惯融入于生活用语当中,因此白乐桑在编写教材时就是将外面包裹着语言形式的中国讲求“礼仪和尊卑”的道德观念传递给了西方学生。在西方学生心目中原本的西方道德文化中的礼仪和尊卑感异于中国道德文化,由此形成了互补的道德教学心理学观念。再以第18课“祝你一路平安”为例,内容描绘的是一位同学学成归国当校长,得知消息的另一位同学以中国传统歇后语“飞机上生孩子——高升了”这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示祝贺,并在离别时祝愿其“一路平安”。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美德在当下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应用。“君子成人之美”,对他人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赞美和祝贺,这是一种符合中国美德的行事准则。在中国,常言道“平安是福”,而对于要出发踏上旅途之人更是如此,因此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习惯角度而言,出行在外最重要的就是“平安”,由此送上的祝福即为平安。

最后再以白乐桑在教材当中精心设计的“Civilisation”中国文明文化部分来深入体会他在跨文化语境下施行的中国道德教育心理学探索。以教材第18页为例,它向外国学生介绍了三种中国常见常用的对人的称呼语类型,如:老王、小张;叔叔、阿姨;何师傅、赵老师等,以此来具体演绎中国传统道德当中讲求老幼秩序,看重等级尊卑,注重人际关系亲切互动等深层机理。由此体现出来的“尊老爱幼”、“友善和谐,亲如一家”等特点,这更是为世代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文化传承精神。西方道德观念中也有类似的提法,但是程度远远不及中国传统美德中重视程度,因此可作为西方学生的道德文化补充。这对深入了解世界上的其它文化是大有助益的。又以教材第23页为例,它向外国学生介绍了和数字有关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概念,如:“三”种思想流派——儒释道;“三”种美好的祝福——多福、高寿、多子;“四”种社会阶层——士农工商;“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中国传统道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道家精神及佛教禅思亦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中国自古是一个讲求长幼秩序、尊卑有别的社会,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的划定与分类。而这一划分又注定了中国道德在不同阶层和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内在形态和相应的行为规范。对于老一辈的中国人而言,无论地位尊卑都可以祝愿其多福、高寿、多子,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外化表现。再以教材第33页为例,它向外国学生介绍了一种特别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倾向。列举两例加以说明:在询问对方姓名时用“您贵姓?”来提问,而对方回答时经常会使用“敝姓周;或是免贵姓周”。称别人的作品为“大作”,而称自己的作品为“拙著”。在当今生活中,留存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其特点都呈现出一种贬低自己抬高他人的道德情感选择倾向。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美德当中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愿纡尊降贵而将名誉给予他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最后以教材第52页为例,它从汉字文化角度向外国学生展示了深刻的中国道德文化内涵。先以“崩”为例,古代只有帝王去世可以称之为“驾崩”,体现出严格的阶级尊卑观念。再以“孝”为例,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的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美德当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中国的传统道德并延续至今。

白乐桑在全球化的时空背景下审时度势,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着中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实践。其探索主要从这两大领域进行切入:其一为在课堂教学维度,以幼儿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角度切入,进行中国道德教学实践探索;其二为在教材编写维度,以经典的对外汉语“字本位”教材《汉语语言汉字启蒙I》中的插图、课文以及文化介绍元素传递中国美德意蕴,这实际上就是将中国美德包裹汉语教学外壳,在跨文化语境下为西方学习者心中植入中国传统美德的种子,将中式美德化育纳入其整体的道德体系中,形成中西互补的道德格局,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跨文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由此看来,白乐桑是一位在全球化背景召唤下,于跨文化语境下高举中西道德文化互补火炬的践行者。他以中国语言和文化作为媒介,将优秀的中国美德火种播撒至西方道德文化的原野中,同时扩容了中国道德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场域。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美德道德教育
诚实是美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美德威:让学习音乐更简单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