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文物金刚杵的流变研究

2021-01-16陈晨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2期
关键词:明清唐代

摘要:金刚杵是佛教常见器物,文物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刚杵形器和金刚杵形象。金刚杵的发展经历了由 武器到宗教法器再到图案化装饰纹饰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金刚杵;唐代;明清;金刚杵纹

一、综述

金刚杵又称宝杵、降魔杵,从资料和经文的引述中,能推断金刚杵源于印度,原为古印度的武器种类。金刚杵作为兵器,质地坚固,股端尖锐锋利,能击穿多种物品,杀伤力较强。

公元7世纪,金刚杵随同佛教的兴盛由印度进入中国,金刚杵中国化的过程是随着佛教发展向汉藏多地逐步进行的,多与金刚铃、法螺、木鱼、法磬等作为宗教法器使用、组合。有独股、三股、五股、九股等多种,一般以五股多见,其股端趋于圆滑,是降服力、加持力和智慧的象征。

各地考古发掘的文物中,作为法器象征的金刚杵不但以单独器物存在,而且作为主题纹饰普遍出现在与宗教相关的诸多场景中,几乎同中国佛教的兴衰相始终。金刚杵纹饰作为装饰纹样出现在造像、瓷器、金银器、铜器、漆器、珐琅器、织绣等不同物质载体上。转变为常用装饰纹样后,金刚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发展脉络

唐代,金刚杵在中国开始流传,作为佛教法器。这一时期的金刚杵实物遗存目前仍未发现,有待于进一步考古调查。但是唐代的金刚杵纹饰器物陆续出土,如日本京都东寺的十字形金刚杵等。唐朝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有金刚杵纹的藻井壁画出现。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中出土的唐代铜圆盒,盒盖部分是以金刚杵为主体装饰图案(图一)。

兩宋时期,佛教在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本阶段金刚杵仍多作为佛教法器,少部分用作佛教经书的装饰,存世稀少。该阶段,西夏和大理(图二)等地区的金刚杵体现出地域特点,风格上开始深度融合。

元代,统治者尊藏传佛教为国教,多位藏传佛教领袖被奉为元朝的国师,藏传佛教的发展达到了历史高峰。元统治者赏赐宗教领袖大量的法器,其中不乏金刚铃杵,墓葬中也常发现带有金刚杵纹的装饰器物。元代是金刚杵发展的上升阶段,在文献记载及实物建筑装饰中所见颇多。如北京妙应寺白塔,即采用金刚杵装饰,与金刚杵相关绘画、造像内容紧密相连,体现出汉藏佛教的融合。

从元代开始,金刚杵功能从偏重宗教属性逐步转向生活化。如北京龙潭湖铁可墓铜镜,环镜一圈饰有十个金刚杵,是金刚杵图案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另外,在雕刻、建筑、壁画、金银器、铜镜、瓷器等领域都可见金刚杵作为物品的装饰形象。在元代瓷器装饰中发现的金刚杵纹数量较多(图三),元青花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地位十分突出。元代钴料充沛,景德镇有皇家御窑厂制作工艺极佳,推动了瓷器的发展。金刚杵频频被用作瓷器的辅助装饰,常作为装饰手法之一,以细小的形象出现。如东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青花碗(图四)。

明代藏传佛教盛兴,金刚杵仍作为宗教法器,受到宫廷的推崇,如布达拉宫藏明永乐金刚杵(图五)。金刚杵纹延续了元代的风格并进一步应用于建筑、绘画、雕刻以及实用生活物品的装饰,更加生活化,以明朝永宣、成化、万历为盛。明代瓷器、漆器以及金银器等实用物品装饰的金刚杵纹,多与自然的花卉卷草纹样相结合,更富有装饰性和生活气息。如北京永定门外南苑成化时期墓葬出土的带饰十字杵、定陵出土的金带饰背饰三股十字杵(图六)。

金刚杵在清代前期作为御赐物,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乾隆玉雕金刚杵(图七)。清代金刚杵在工艺和用料上多有简化,股身较早期偏瘦,材质也多使用黄铜和响铜。金刚杵在佛教建筑彩画中较为常见,如北京法海寺清代大雄宝殿藻井彩画均饰金刚杵纹。

从唐代至清代,前期金刚杵仍以法器为主,多在佛教场合使用。中后期金刚杵不仅具有宗教价值,还由具体宗教器物转变为象征性的宗教符号,向追求装饰情趣的吉祥纹样方向发展,在明清时期彻底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在生活实用器皿,尤其是饮食器及文房用具上装饰的金刚杵布局、设色以及细部处理不拘一格,丰富了传统装饰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三、金刚杵的造型与工艺

(一)金刚杵的造型(表一)

公元8世纪的金刚杵带有浓重的印度风格,均为开口式样,中心股轴和与侧股不在顶端汇合;中心股轴粗壮,呈三棱和四棱,弧度很大,保留了作为兵器的攻击性特征。

宋元时期,金刚杵由开口式发展为闭合式,其特殊的金属光泽和厚重感是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金刚杵经历了融合汉族文化元素过程,不仅使金刚杵的器形更符合中国审美,金刚杵纹也多用于装饰。永乐、宣德时期,明式金刚杵以官制御赐者最为精美。明代金刚杵的外观呈哑铃状,主股轴为长矛形四棱柱状,两头较为圆润。

清代金刚杵制作简化,股身较早期偏瘦弱,形态呈四棱锥形,中央主股叉似一根两端尖锐的长矛,艺术价值较明朝稍低。

历经千余年发展,金刚杵的流变线路逐步清晰,符合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审美需求。其中不乏大量的宗教金刚杵实物,也不乏大量带有金刚杵纹的器物,包括金银器、铜镜、瓷器、漆器、珐琅器、玉器、织绣等实用物品的平面或立体装饰。金刚杵不仅是重要的佛教法器和图案化的符号,也是汉藏两地民族交往的见证。

(二)金刚杵的工艺及辨伪

金刚杵主要为金属质地,以金、银、铜、铁、锡制成,铜质的金刚杵最为常见,采用水晶、石和木等材料加工的金刚杵比铜质的少。金刚杵多以失蜡法制作,存世较久的金刚杵一般表面会氧化,包浆生成皮壳,温润而不生涩,也不会出现挫痕。

目前,金刚杵的作伪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当代新作,批量生产,针对旅游及普通收藏市场,采用较差的铜质原料,做工稍显粗糙,较容易辨别。

(2)旧料重塑,多为使用其他破损残缺的铜质旧件重塑,这类金刚杵看起来材质老旧,可以做到铜质与年代相符,但做工与器物年代不符。金刚杵经过长年使用,表面会发生氧化反应并生成一层油润的皮壳,与重塑品的生涩和刻意有着较为不同的手感。

(3)旧物新补,现存的金刚杵可能部分缺失、断裂或破损,品相不够完美,作伪者就把这些有缺陷的地方用新材料修复如初,若不仔细鉴定,很难分辨真伪。

四、结语

金刚杵体现了汉藏艺术的交融,对宗教与世俗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金刚杵及其纹饰的发展也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成熟的过程。金刚杵在中原内地和边疆地区广为流传,影响、渗透宗教以及世俗生活的诸多方面。作为装饰的金刚杵纹,其宗教色彩被逐步消解、淡化,装饰意味不断增强,与中国本土文化和谐发展,融合共生。

总体而言,金刚杵由印度传入中国,由最初的纯宗教形態逐步转为装饰艺术,融合本土艺术元素得到改造,成为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是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生动例证。

作者简介

陈晨,1985年生,男,江苏南京人,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金陵佛教文化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金陵佛教博物馆的文物、考古、玉器、瓷器等器物。

参考文献

[1]薛翘.中国密宗东渐日本的历史见证—谈日本京都东寺收藏的唐代佛具金刚杵[J].南方文物,2000(1):75-79.

[2]陕西法门寺考古队.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简报[J].文物,1998(10):1-28,97-105.

[3]苏昊.试论金刚杵的年代界定及形制演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6):40-42.

[4]金远.中国古代金刚杵的发现及其源流考[D].长春:吉林大学,2006.

[5]吴明娣.明清藏传佛教法器铃杵与汉藏艺术交流[J].世界宗教研究,2011(6):46-52.

[6]李雁芬.试析大理地区的金刚杵[J].大理学院学报,2009(7):1-4.

[7](英)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向红笳,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明清唐代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