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水紫陶的版权保护与产业发展

2021-01-15张丽英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版权保护

张丽英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产业技术中心,昆明 650031)

一 前言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地处滇东高原南缘,地势南高北低。特殊的地质、地理及气候条件,形成了特殊的土壤类别,分为黄棕壤、黄壤、红壤、燥红土、砖红壤性红壤、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等8个土类,10个亚类,17个土属,49个土种,特别适宜制作陶瓷。[1]产地范围为建水县临安镇、曲江镇、南庄镇、西庄镇、官厅镇、面甸镇、青龙镇、岔科镇、普雄乡、坡头乡、李浩寨乡、盘江乡、利民乡、甸尾乡等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建水紫陶原始制陶工艺,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燕子洞,距今3500多年,源于2000年前西汉,经历了唐宋元明,始于清时期。民间有“宋青瓷,元青花,明釉瓷,清紫陶”的说法。政治体制、社会生产力发展、审美习惯的变化以及中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冲击等因素,造就了建水紫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盛和衰败,其发展史有独特的系统性、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

建水紫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与“江苏宜昌紫砂、四川荣昌陶、广西钦州陶”并称中国的“四大名陶”。以建水境内天然呈色为紫、白、青、黄、五花等五种陶土为原料,采用全手工制作。

建水紫陶装饰讲究,以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为主要手段,特别是运用“无釉磨光”“残贴”“淡艳”“阴刻阳填”等独特制作工艺,使紫陶成器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是目前中国能较好体现陶器与字画完美融合的艺术品。

建水紫陶特有装饰表现手法:断简残帖。此法取书法、线描绘画及拓片和瓦当纹样,以金石刻印,包括竹简、信札、书笺等汇集一体组合表现,其形似破碎、撕裂,形色自然,笔意古朴简练,气韵横生,被世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用现代理念来说,可谓极具创意和设计意味。当然,此法需运用篆、隶、真、行、草书于其上,或山水花鸟立意以抒发作者的创作情感。这种表现形式虽源于中原的“锦灰堆”,但作为一种与陶上刻填技艺相得益彰的陶艺装饰语言,却是清末建水紫陶文化宗师王定一开创的,其陶饰艺术是推动建水紫陶进入文人化时代的开始,影响深远。①

建水紫陶独有的工艺制作:阴刻阳填。其两道环节称为“刻花”和“填泥”。刻填是技巧,书画是灵魂,拉坯是绝活,磨光是工艺,帖与简则是文化,这是建水紫陶的不同魅力。阴刻将墨迹刻除,阳刻保留墨迹,刻除其余部分。用钢质伞骨制作,能够切划出比头发丝还细的线条,挑刀时富有弹性的刻花要求刻刀刀刃薄、窄、尖、利左边为空心刀,右边为刻刀。其刀法有切刀、划刀和挑刀三种。正是这一刻一填间为建水紫陶留下了永久的容妆,不曾褪去的色泽,像钻石般永恒。①

至今为止,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在各类陶瓷当中仍然具有唯一性特征。1932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建水紫陶获得美术奖。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6年7月,建水紫陶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

二 现状

2004年,建水仅有7家紫陶企业。截至2020年8月,建水登记注册的紫陶企业共1884家,从业人员3.4万人,2019年建水紫陶产业的年产值达34.06亿元。建水县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及“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有“滇南名城”及“文献名邦”美誉。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水旅游城市名片之一的建水紫陶认知程度不断提高,给紫陶生产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商机。当代的建水旅游产业与紫陶产业,可以说处于最好的持续发展阶段,迎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7年10月文化部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名单的通知》,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等十个园区获得了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3]同时示范园区项目被文化部纳入“2017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库及文化部文化产业精品项目库。建水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建水旅游与紫陶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示范园规划建设总面积达358.87公顷,力求打造成由紫陶产业发展集聚核心区,人才培养实训区、产品研发区、物流配套功能区组成“一核三区”,集创意、生产、展示、市场、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文化示范产业园区。

第一,积极落实建水紫陶创意园、碗窑古村保护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依托紫陶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培育文化旅游、文博服务、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和观光农业等相关产业,通过多元产业业态培育,带动区域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产业结构调整及提质增效。

第二,积极推进建水临安古城、建水西庄紫陶小镇两个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围绕“做强紫陶龙头企业,做大日常系列陶器,做优中小微企业,做精大师级紫陶作品”指导思想,将建水紫陶作为产业要素和文化要素植入,形成创意设计、生产加工、文化传播的聚集区。

第三,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加强建水紫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目前,贝山陶庄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拥有州民族师范学校陶习苑实训基地、特殊学校紫陶实训基地、红河学院紫陶学院、云南冶金技校临安校区等四个紫陶实训基地,形成大学美术专业、职业制陶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立体人才输送模式,每年为建水紫陶产业输送各类人才近千人。

第四,创新生产模式,把机械化生产融入传统工艺流程。继续保留建水紫陶特有的无釉磨光、阴刻阳填、断简残帖等传统全手工装饰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细分市场需求,不断创意创新,打造出能满足不同类别审美习惯人们的作品系列。优化工序流程,比如对第一道泥料制备工序采用现代设备,提升制泥、炼泥等阶段的生产效率,降低紫陶产品的成本。

第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优势。除依托传统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网络平台进行“互联网+”以外,2017年7月,建水紫陶系列产品正式列入中国涵盖氛围最广的东方美学生活电商平台——“东家”APP独立销售类目。筹备开发建立微信销售公众号“茗陶荟”,打造“紫陶会”APP等网络销售、展示平台。就“紫陶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通过“抖音”“快手”“萤石”等网络平台,实现实时直播,满足手机、平板等终端的庞大用户群。

随着园区各项目及工作的落实开展,将建水紫陶作为旅游产品向世人推广,除了能充分的展示建水历史文化之外,也对建水紫陶的传承必将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 版权保护

2010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从版权的主体(可以享受版权的个人和法人)、客体(可以给予版权的作品)、内容(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归属、保护期限、继承、转让或使用许可、限制、侵犯版权及其处罚、版权管理(或登记)机构等几个方面。围绕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维护版权主体的合法权益为目标,以立法形式对作者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权利,因第三方创作、传播和使用作品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作者有权控制和处理自己的作品,有权分享因作品被第三方使用而产生的经济利益。作者申请版权保护后,标志着所有权归版权主体所有;有利于作品的许可、转让、来实现作品的经济价值;有助于出现版权纠纷问题时,为作者解决版权纠纷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目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创新、旅游产业发展及版权登记交易有机结合,走在前列有江西景德镇的模式。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文创、电商、物流等产业方兴未艾。陶瓷、文创和旅游是景德镇版权资源的重要领域。

2019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416号)。根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江西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时完善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层层落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扎实稳妥的推进试验区各项建设工作。

2020年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当日景德镇市陶瓷版权快速维权中心正式在该市陶溪川文创区揭牌,旨在建立权责清晰、部门协作、规范有序的陶瓷版权维护制度,完善陶瓷版权登记、举报受理、鉴定,逐步建立和完善陶瓷版权维权体系,一方面提升景德镇市陶瓷版权权威,另一方面加大景德镇市陶瓷版权保护力度,在全国版权保护服务树立了先进典型。

云南因地处西南边陲,特别是各地州县,整体版权保护跟“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著作人版权登记意识欠缺,版权登记数量及交易有限,版权保护与产业发展难融合”的短板。但不缺乏在传承基础上,独立完成艺术及工艺创新的探索。如: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绍康,大胆创新探索出了彩泥浅填色彩过渡方法,用来表现人物造型和刻画面部细节,攻克了建水紫陶彩填装饰只能用单一色彩的线条表现的技术难关。

为加强对建水紫陶的版权保护,一方面必须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法》在民众,特别是在著作人及非遗传承人中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建立和设置线上线下快捷、简单的版权登记服务体系。同时,将版权保护与旅游、文化等民族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成更多更好的原创作品宣传和交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各级政府部门最本职的工作就是深入基层,在与人民群众接触过程中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专业、及时地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云南省新闻出版产业技术中心,作为服务云南全省版权作品登记窗口部门,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切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人提供版权登记的贴心服务。真正体现了“人民需要版权登记,版权登记为人民”这个朴素的道理。

云南省版权作品登记系统上线运行后,整个作品登记流程方便、直观、快捷,极大地方便了全省广大著作权人。截至2020年8月21日已审核登记作品4760件,是2019年全年登记总量的三倍多,而来电来访的著作权人随着版权登记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少了。这一升一降,显示了云南版权管理水平和广大著作权人版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

云南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有版权价值潜力的著作权人,都能选择用线上版权登记这样一种方法,来保护自己的作品,提升自己以及作品的知名度,说明云南省著作权人版权意识日益增强、版权管理部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及云南版权文化产业日渐繁荣。

四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一,随着国家级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方面必须在传承中不断锐意创新;另一方面必须在原创中具有版权意识,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第二,可借鉴景德镇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模式,建水紫陶同样可以由宣传文旅部门牵头,结合建水旅游、文创及紫陶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方面,组织专家充分调研后,着手编制《建水国家级紫陶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并报批,待正式批复后,结合国家级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硬件建设,打造以版权保护建水紫陶非遗传承人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软实力,最终实现版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注释:

①引至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建水县人民政府、红河学院主办的《建水紫陶》2015年第1期总第5期。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版权保护
建水陶艺新观察
浅谈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和工艺传承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刍议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鉴赏方式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图书出版版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思考
中文科技期刊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物以史记 史以物存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应用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建水紫陶·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