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气末正压通气结合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2021-01-14文利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5期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血流动力学

摘要:目的 探究呼气末正压通气结合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诊治ARDS患者84例,运用电脑随机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42例(呼气末正压通气),乙组42例(呼气末正压通气+俯卧位通气),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心率、平均脉动压、中心静脉压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平均脉动压无明显变化,中心静脉压有明显降低,乙组中心静脉压高于甲组(X=2.788,P=0.007);乙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甲组(P<0.05);通气后24小时后两组PaO2、PaCO2、SPO2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PaCO2、SPO2甲、乙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通气后24小时PaO2指标明显高于甲组(X=2.624,P=0.01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28天病死率(2.38%)明显低于甲组(14.29%),差异显著(X=3.896,P<0.05)。 结论 对ARDS患者实施呼气末正压通气结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气末正压通气;俯卧位通气;血流动力学;盐和指标;并发症;病死率

【中图分类号】R714.25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5--02

前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是由于肺泡毛细血管受损所引起的呼吸功能急性衰竭,患者一般在原发病起病后的24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嗽、咯血痰等呼吸道症状,并伴随着神志恍惚、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若不予以及时治疗,还将累及心、肝、肾等多处器官,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全身缺氧,减轻对肺部损伤,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本次研究将对我院ARDS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析呼气末正压通气结合俯卧位通气对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84例ARDS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运用电脑随机将其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2例。其中甲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18~49岁,平均为(33.57±3.42)岁。乙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18~47岁,平均(33.29±3.63)岁。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甲组:指导患者呈平卧姿势,使用镇定剂来让患者失去自主呼吸,将呼吸机呼吸频率调整为每分钟13-18次,维持动脉血pH值在7.20以上,潮气量6mk/kg,呼吸比为1比1.5,在平均脉动压低于65mmHg时为患者持续泵入去甲肾上腺素,监测外周平均动脉压变化。

乙组:在甲组的基础上采取俯卧位通气,通气前对患者负荷量静脉注射2-5mg10min咪达唑仑,维持每小时2-3mg静脉泵入,间隔1小时静脉注射4mg维库溴铵。协助患者由平卧姿势更改为俯卧姿势,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12小时持续通气治疗,让患者的头部偏向身体一侧,以防对气管导管造成压迫,于下腹、膝部、肩膀等处放置软垫,减轻胸腹部受压情况,维持平稳输液速度,在对患者俯卧位通气半小时后运用呼吸末正压通气递增法进行肺部复张,选择适宜的呼气末正压通气水平,俯卧位通气间隔时间为4至6小时。

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患者及患者家属对于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法缺乏认知,且情绪波动较大。因此可在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前,为患者讲解俯卧位通气的作用、时间,稳定患者情绪,并叮嘱患者通气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告知病房护士;俯卧位通气后,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引导患者将不适感予以表达,最大限度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状态,有助于患者康复。(2)引流管护理:调整患者体位时,观察血管内管路、气管插管情况,避免管路脱落;翻身过程中,观察各引流管夹闭情况,可有效防止引流液逆流现象的发生,大大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翻身后,检查患者引流管情况,即脱落、挤压、扭曲、移位等,及时清理引流管,保障引流管的通畅性,实现有效引流,并予以固定,预防引流管脱落现象的发生。(3)呼吸机护理:翻身时,应随着患者体位变化调整呼吸机支架,并于翻身后整理患者呼吸机管道,避免出现折叠、扭曲现象,影响患者通气治疗效果;为加快患者呼吸道痰液的快速排出,可采取人工叩背、拍背机等为患者进行拍背操作,每隔40min拍背一次,确保患者气体交换。(4)并发症护理:低血压预防:利用血压监测仪度患者血压指标进行监测,若患者血压指标水平持续下降,应及时告知临床医生,并在主治医生医嘱下指导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压疮、水肿的预防:俯卧位通气时,患者面部、胸部等部位则容易出现水肿、压疮情况,应了解患者病情,为患者定期调整体位,最佳间隔时间为4h;而头部体位调整间隔时间应控制在2h左右,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出现面部水肿、压疮等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感染预防:俯卧位通气治疗时,患者口鼻内的引流物则会增多,增加了患者眼部感染发生的风险性,护理人员应及时清洁口鼻内引流物,避免其堆积在患者眼部周围,降低眼部感染的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以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相关指标、氧合指标、预后效果等为观察指标,评定呼气末正压通气结合俯卧位通气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平均脉动压、中心静脉压数值,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2)治疗相关指标:调查甲、乙组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拔除时间、ICU住院时间。

(3)氧合指标:记录两组治疗前和通气后24小时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数值。

(4)预后效果:调查两组气胸、压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28天病死率。

1.4统计学处理

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合指标、治疗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表示,并发症发生率、28天病死率等计数资料(%)表示,前者、后者分別予以t检验、X检验;统计学软件SPSS25.0,P<0.05,表明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前,心率、平均脉动压、中心静脉压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平均脉动压无明显变化,中心静脉压有明显降低,乙组中心静脉压高于甲组(X=2.788,P=0.007),如表1所示。

2.2 治疗相关指标

乙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甲组(P<0.05),如表2所示。

2.3 氧合指标

通气后24小时后两组PaO2、PaCO2、SPO2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PaCO2、SPO2甲、乙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通气后24小时PaO2指标明显高于甲组(X=2.624,P=0.010),如表3所示。

2.4 预后效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28天病死率明显低于甲组(P<0.05),如表4所示。

3 讨论

ARDS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肺损伤,其主要与血液感染、肺部感染、外伤因素(大面积创伤、严重烧伤、胸部或肺挫伤)、环境因素(吸入有毒气体、放射性肺损伤)等有关,此病具有发病急剧、进展快的特点,初期症状与急性心衰相似,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呼吸频率可高达60次/分钟以上,并出现气胸、呼吸衰竭、呼吸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损坏患者的身体健康,且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死亡率也逐渐升高,因此患者应对疾病引起重视,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前往医院诊治,以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对于ARDS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呼吸支持、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其中呼吸机辅助通气可以在不引发新的肺损伤的基础上促进肺复张,改善通气和组织供氧,减轻患者不适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呼气末正压通气作为一种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其是在间歇正压通气作用下,让患者呼吸末气道维持一定的压力,使得萎缩的肺泡复张,肺部恢复正常氧气输送功能,对于非心源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会对患者回心血量、左室负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安全性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对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氧合能力,对患者血液循环影响较小,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时,应重视患者护理干预行为的落实,对保障患者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主要的护理行为包含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呼吸机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实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呼吸机护理中拍背操作的落实,其可以促进患者呼吸道痰液的排出,并且促使气体均匀分布气道内,实现气体交换,这对保障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有着积极作用;心理护理可稳定患者心理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临床诊疗自信心,促使患者配合临床诊疗工作;引流管护理可保障患者引流管通畅性,避免出现感染并发症;并发症护理可评估患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性,针对压疮、面部水肿、低血压等不同并发症,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实现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

其与本次的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分析甲、乙两组的研究数据,治疗前,心率、平均脉动压、中心静脉压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心率、平均脉动压无明显变化,中心静脉压有明显降低,乙组中心静脉压高于甲组;PaO2组间和通气前后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两组PaCO2、SPO2在通气前后存在明显差异,证实了俯卧位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治疗对患者治疗的积极影响,同时本次还对其他治疗数据予以分析,乙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甲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28天病死率明显低于甲组,究其原因为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开放压,减轻纵膈对肺组织的压迫,促进病灶分泌物引流,增加机体氧合能力,同呼气末正压通气联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对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治疗,可以提高氧合指数,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具有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岳伟岗,张莹,蒋由飞,等.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9,18(06):30-34.

[2]孙晓林,潘世琴,王皓,等.俯卧位通气治疗在高原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9):699-703.

[3]胡昌妹,辜惠兰.俯卧位机械通气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6):96-98.

[4]李晓婧,郝文东,郎华.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000(007):108-108.

[5]操秋娥,张华秀.俯卧位机械通气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J].医疗装备,2019,32(02):166-167.

[6]应淑颖,周君芳.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149-152.

[7]张东旭,周鹏飞.呼气末正压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安徽医学,2020,41(01):60-63.

[8]李渼淇.俯卧位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01):81-82.

作者简介:姓名:文利(1986.06),性别:女民族:汉   籍贯江苏  职务/职称:主管护士,中级职称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重症医学

猜你喜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血流动力学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联合硫酸镁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压、新生儿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探讨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模式效果
经颅彩超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梧州市艾滋病病死率相关影响因素和综合控制措施的研究
探讨43例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护理措施
大剂量沐舒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损伤程度、血气指标和血清SOD活力的影响
椎管内麻醉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糖变化研究
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急诊对于急危重症患儿568例抢救效果临床分析
枸橼酸抗凝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滤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