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扩招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探析
——以十堰市两年实践为例

2021-01-14鹏,王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下岗职工十堰市生源

孔 鹏,王 慧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政办;2.十堰市张湾区人社局 社保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

高职院校实施扩招以来,2019年第一批扩招学生已经完成了两年的学历教育,地处鄂西北中心城区十堰辖区的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了第一批全国高职扩招计划,虽然在两年的实践工作中取得一些经验,但是在把“自然人”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化价值的对社会有贡献的“社会人”的目标上还有不小差距,甚至在具体执行上还有很多短板。因此,及时跟踪分析人才培养现状及扩招政策指导意见的执行情况,使制度设计和执行路径进一步优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现代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长效支持。

一、2019年和2020年高职扩招政策执行情况

(一)2019年扩招完成情况

湖北省教育厅下达扩招计划600个,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酒店管理、电子商务、会计、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等10个专业[1],十堰市组织扩招2批次,实际录取599人,报名人数723人,录取率82.84%。

(二)2020年扩招完成情况

湖北省教育厅下达单招、扩招计划450个,包括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药品生物技术、首饰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服务与营销、工程造价、家政服务管理、环境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等11个专业,十堰市参与扩招1批次,实际录取495人(含单招),报名人数580人,录取率85.34%。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要求,对于四类重点人群十堰市在认真核定的基础上,免于其文化素质考试,通过相关职业适应性测试或职业技能测试予以选拔[2]。

二、扩招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生源存量减少,招生报名数同比减少

应届生源同比减少,有升学意愿的中职毕业生已经通过对口升学考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等升入高职院校,挖掘中职在校生潜力有限。若干年积累的有求学意向的社会考生绝大多数都已入学,社会生源增长乏力。2019年学院扩招报名人数723人,2020年扩招报名人数580人,人数下降了143人,同比下降19.78%。

(二)扩招对象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扩招对象主要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该群体受年龄、家庭、工作稳定性等多方因素影响,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学习期间难以获得稳定足够的收入,学费和生活费支出又进一步加重其经济压力,因此在报考时顾虑较多[3]。此类人员参加全日制学习的意愿并不强烈。学院2019、2020年农民工、下岗职工招生占比低于2%,2019年录取农民工占比0.83%,录取下岗职工占比0.83%;2020年录取农民工占比0.60%,录取下岗职工占比1.41%。2019年报考农民工6人,下岗职工7人;2019年录取农民工5人,下岗职工5人。2020年报考农民工3人,下岗职工9人;2020年录取农民工3人,下岗职工7人。

(三)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组织与教学难度加大

除部分退役士兵有一定文化基础外,其他几类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同时高职扩招考试招生面对的生源与以往不同,所在地分散,并且分布在各行各业,教学组织与教学难度加大。十堰市2018年招生专业45个,制定人才培养计划45套,现在面对扩招、单招学生,同时夹杂弹性学制和全日制学制学生,2020年对招生的45个专业制定了83套人才培养方案,同比增长184%,教师教学任务几乎增加一倍,教学保障压力增大。

(四)疫情下常态化学生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按照国家卫健委、教育部要求,高校现在按照“封闭管理”模式管控,执行“非必要不出校”制度,扩招学生中较多为原社会人员,不少有家室、工作等,采用弹性学制,利用周末时间上课,学生无法统一管理,防疫、保卫压力较大。

(五)学生教学质量与管理体系设计相对滞后

2019年扩招工作开展以来,在政策支持、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毕业资格认定等方面没有形成顶层设计,湖北省内各地、各校之间解读把握标准不一,人才培养准出机制不明,不利于生源组织和后续教育教学管理。

(六)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挑战

一方面扩招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紧张的状况,十堰市参与扩招高职学校专任教师273人。国家对此要求的基础生师比为18∶1,学校现有学生11 400人,既使加上兼职教师学院生师比为30∶1,远高于规定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扩招生源特殊,需要学校派出教师周末进行授课,额外增加了学校经费开支和教师工作量。

(七)扩招主力学校办学投入不足

市、州高职院校一直在高职扩招工作中承担着主力军作用,但是由于经费保障渠道的问题,市州高职校一般为市、州财力支持,与省属高职院校有较大区别。近年来,省委、市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但是由于市、州高职学校在校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加之历史上内涵投入欠账问题。承担扩招任务的主要市、州高职现在仍处于“三缺”状态(缺经费、缺师资、缺政策)。

三、关于做好扩招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筹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标准》做好承接高职扩招任务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情况调查摸底,切实找准院校标准化建设短板。同时,指导并帮助高职院校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推送至国家重大项目库,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二)财政拨款中新增教育经费继续向职业教育倾斜

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水平,在巩固落实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12 000元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情况逐步提高拨款水平[4]。同时,为解决扩招后教学费用增加的问题,建立高职扩招专项奖补机制,增加扩招绩效工资额度,用于发放扩招增加的课时费,支持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5]。

(三)进一步扩大“简政放权”力度

按照扩招实际,一方面积极协调省委相关部门下放学校办学自主权,简化招聘程序,及时补充教师。另一方面按照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有关精神,结合各地参与扩招校情况,强化对各类学校人才结构优化指导,特别是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发掘培养,将社会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能手引入承担兼职教学任务。通过增加编制、发掘渠道、专项培训培育等手段,尽快补充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教师。

(四)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将“健康码”相关大数据采集端口部分权限向高校放开

目前各扩招院校都按照属地防疫实际有差异性地实行学校封闭管理,建议低风险地区学校在政府指导下实时掌控扩招学生流动状态,方便学生的日常管理,确保扩招弹性学制学生流动安全。

(五)建立专项“四类重点人员奖、助学金机制”

对已经录取的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特殊群体,探索建立特殊奖助学金补助机制,由社区、学校双向审核,按照城市最低生活标准每月提供一定补助,以解决此类学生的后顾之忧。

(六)建立学费补偿机制

参照退役军人学费补偿机制,针对已经认定的农民工和下岗工人群体适当减免学费,鼓励社会更多“存量”参与到扩招这一“技能强国”计划上来。

(七)建立重点群体跟踪服务体系

在省市出台支持“扩招群体”创业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县(市、区)、乡(镇)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办法》,便于具体操作;建立四类“扩招重点人群”学员就业创业档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搞好“扩招人员”就业和创业的协调和跟踪服务;广泛宣传“扩招人员”创业典型,带动和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创业。

(八)积极营造良好的高职扩招政策环境

一方面可以积极吸引四类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和水平,另一方面扩招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能够为他们创造同等良好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力求破除社会上将高职扩招等同“次等教育”的偏见。

猜你喜欢

下岗职工十堰市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档案管理服务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作用
下岗职工人事档案管理研究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 妥善安置下岗职工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