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思考

2021-01-14吕和荣

黑龙江科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膳食心理健康疾病

吕和荣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高校如何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抓住机遇,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这是高校正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高校应积极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力提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环境适应三位一体的健康理念,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大卫生观念,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避免或减少各种疾病的感染,防止传染性疾病在校园内出现或蔓延,这对实现疾病预防和控制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 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维度,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在其宪章中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1]。大学生正值心理转型时期,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又由于学业紧张,受各种不确定性等负面影响,使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大大提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担忧、害怕、焦虑、安全感缺失、神经性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异常。对此,需针对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防控意识,督促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自身心理状态、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符合大学生认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是目前高校实施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1.1 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及时解决思想问题

高校应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基础上,以班级或寝室为单位增设学生心理健康监督员,全方位密切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以预防为主,逐步形成心理问题有效预防机制[2],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和多途径的心理疏导,呵护大学生的心灵。同时,要将校园内可能出现的各种传染病危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培训,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大对各种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教。

1.2 心理疏导形式多元化,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有效开展多元化的心理支持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性格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自我修养,培育健康心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水平,进而增强心理素质,使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保持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和辅导员要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正确从网络中筛选科学客观的防病防疫信息,提高其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和正常平稳的心态面对疾病和疫情。为了使学生主动适应当前的社会大环境,高校应营造积极的心理育人氛围和健康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 提高健康素养,促进体质健康

2.1 树立健康理念,营造健康氛围

大学时代是树立健康理念和养成健康行为的重要阶段,为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健康通识课程,将健康促进作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帮助学生学习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养成健康行为,增强学生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将健康教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重点开展大学生自我防控意识教育,全方位做好公共卫生防疫,树立健康理念,营造健康校园氛围。同时,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把控分辨健康知识的能力,不听谣不信谣,要通过提高自身健康素养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2.2 合理营养,健康膳食

与膳食有关的慢性非传染疾病逐年增加,为此,高校应针对大学生饮食现状,大力提倡合理营养,健康膳食,改变纵欲式进食、盲目节食、高蛋白、高脂肪、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饮食中注重动植物合理搭配,粗细粮搭配,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和每日蔬菜及水果的摄入量。做到一日总热量摄入合理,避免高热量食物,防止营养过剩、肥胖现象的发生,杜绝不良饮食习惯。高校学生食堂要保证营养素搭配合理的膳食供给,提供多样化、营养均衡的食物,保证良好的卫生环境,为大学生健康提供物质保证,促进学生机体健康成长。

2.3 保持健康行为,预防疾病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践行健康中国战略,预防疾病,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为此,高校应利用舆论导向,全面加强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科普教育,使学生清醒认识到行为方式对自身健康的影响,纠正其错误健康认知和行为,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行为方式。针对大学生吸烟,作息时间无规律,经常熬夜,不吃早餐,娱乐休闲无节制等行为,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教育活动,杜绝熬夜上网、玩游戏等影响身体健康和发育的不良行为,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应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使学生获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传染病预防和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等科学知识[3],扩大健康信息传播影响范围和辐射面,将健康传播转化为切实的行为改变,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选择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测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2.4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科学地参加体育运动对机体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神经等系统有积极影响[4],能有效增强大学生体质。为此,针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差、超重、视力不好等问题,高校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坚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内运动设施,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开设体育健康教育课程,成立各项体育组织及协会,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同时,通过各种媒介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进行相关性指导,开展关于科学锻炼身体的讲座,使其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坚持运动和健身有机结合。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条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以达到促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强化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提高健康水平。

3 结语

高校应肩负起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从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等角度,努力营造和创设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5]。高校要将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契机,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树立健康理念,平衡膳食,保持健康行为,加强体育锻炼,预防疾病,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膳食心理健康疾病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从营养膳食学角度分析体育生日常膳食的管理
秋天膳食九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