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劳动精神引领的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2021-01-14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核心

谭 璐

(广西科技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关键时期,立德树人的作用更加凸显。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就要在劳动精神的引领下,将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高校不仅要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还要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高校应如何在劳动精神的引领下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来满足时代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劳动精神引领下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新内涵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劳动精神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需要在劳动精神的引领下,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增强自身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定义,学界并未形成定论,但是有很多学者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职业理想与信念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能力素养等维度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信念素养体现了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识和期待,具体表现为职业认同感、职业定位、职业理念、职业价值观等方面[1]。职业道德素养是指大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环境,执行岗位任务时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职业责任感、职业情感等方面。职业能力素养关系着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其中关键的职业能力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大学生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受挫能力。在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发挥劳动精神的引领作用,侧重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鼓励大学生主动开展工作、乐于进行沟通交流、积极探索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剖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化,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有待提升

当前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较为笼统,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这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和较高的思想境界,但是缺乏对基本素质的描述。人才培养目标的笼统化具体表现为覆盖面较广、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针对性不强等方面。这种笼统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直接导致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提升困难。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该专业群的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出来创造性思维不足、问题解决能力偏低、人际关系较差、团队意识不强等问题。人才培养目标较为笼统化,与职业核心素养不能一一对应,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是导致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偏低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不仅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很难提升,还会打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精神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度不足,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欠缺

高校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当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形成大学生的劳动习惯,让劳动精神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支撑大学生开展各类劳动活动[2]。当前高校劳动精神与现有的课程体系融合不足,教师在劳动精神培育内容的设计方面过于窄化,大学生参与劳动的形式较为单一。首先,高校开展的劳动精神培育课程内容过于片面,对劳动精神的理解缺乏科学性。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大学生对劳动精神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劳动与就业等同,或者过于推崇“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教师在课堂当中机械地为学生灌输劳动价值观,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精神培育的意义。其次,劳动精神的培育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对于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应是全方面的,而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当中的地位远低于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3]。在这种大趋势下,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只是机械地将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容加入课堂教学中,并未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造成高校大学生学习劳动精神的积极性偏低,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再次,大学生的劳动实践无法支撑劳动精神培育的相关内容,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能够参与的劳动实践是有限的,很多理论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导致劳动精神培育流于形式,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失衡现象。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师资需求

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和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都需要“双师型”教师的细心教育与引导。当前我国高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速度较为缓慢。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依靠鲜活的职业实践经历,仅仅依靠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很难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传统的知识传递性的教学和去情景化的教育,也很难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学生无法形成对于职业核心素养内涵的深刻理解,更无法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导致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普遍偏低。

(四)实践教学与生产过程脱节,大学生岗位实践应用素养缺乏

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实践教学与生产过程脱节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体系不完善,企业与高校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尚未建立,现有的实践机会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行业前沿发展脱节,学生的岗位实践应用素养缺乏。另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意识缺乏,尤其是在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对于劳动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而且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的商业气息浓厚,学生基本上不用自己劳动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劳动的频率大幅度降低。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生连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劳动实践都不愿意参与,更别说积极参加岗位实践活动了。因此,实践教学的开展往往会遭遇很大的困难。而且学生在参与岗位实践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劳动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问题。很多企业招收的实习生没有经济补贴和工资收入。学生付出了劳动,却很难得到相应的报酬,会对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

(五)以劳动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氛围薄弱,对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支撑度不足

劳动精神的培育需要校园文化氛围的支持,校园文化氛围是劳动精神培育的良好环境和精神食粮的主要来源[4]。高校中以劳动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氛围较为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劳动精神培育的文化载体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组合。高校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主要依靠校园广播、网络平台、实践活动、报刊书籍以及文化标识等文化载体,在劳动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大多数高校都是使用单一载体,很少进行多元化的组合。导致文化载体的传播功能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传播效果不尽人意。其次,劳动精神培育的文化传播空间狭小、传播频率较低。高校领导层面对于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重视度不足,引导力度较小,缺乏系统化的传播路径规划,导致劳动精神的传播空间狭小,传播频率较低。而且高校在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缺少和社会力量的合作,造成劳动文化宏观氛围的营造较为困难。最后,劳动精神培育的文化生成创新性不足。一般来说,高校主流文化氛围的培育与王牌专业紧密相关。比如,那些王牌专业为体育类专业的高校会主打“更高、更快、更强”的文化宣传,而劳动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只能依附于主流文化,与高校的文化氛围融合程度较低,缺少宣传的渠道,影响学生参与劳动精神培育的主动性。

三、以劳动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一)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与职业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将劳动精神贯穿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全过程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具体包括培养类型、培养层次、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等方面的信息。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规格都是较为确定的信息,而人才最终输送到哪些具体的职业岗位则需要具体说明。因此,培养目标需要与职业核心素养建立对应关系。大学生是连接工作岗位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纽带,他们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受众,又是未来承担工作责任的主体。所以高校在建立培养目标与职业核心素养对应关系时,一方面要从工作岗位任务中明确职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并确定职业核心素养的结构和相应的标准;另一方面要针对这些职业核心素养,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不同学科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不同,培养目标也应根据职业岗位的变化进行调整。将职业核心素养嵌入培养目标的过程如下: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核心素养分析→专业课程结构分析→职业核心素养考评体系分析。而且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融入劳动精神的培育,将劳动精神贯穿于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全过程。劳动精神培育不仅要融入思政课程中,而且也要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中,为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设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

将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主阵地,注重发挥劳动精神的引领作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训课等类型的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要渠道[5]。首先,要强化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高选课的公平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公共基础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其次,打造在线开放共享课堂,将劳动精神融入其中,强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再次,在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培养目标的落实者,将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与每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做到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然后,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用劳动精神引领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真实感受企业忙碌的工作,使学生快速成长,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最后,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统筹兼顾大学生的各项职业核心素养,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育人团队: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为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保证。首先,应注重培育教师的劳动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教师如果能从思想层面发生转变,更加重视在劳动精神的引领下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那么学生提升自身职业核心素养的积极性也会被激发出来。具有劳动精神的教师要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对学生实施启发式的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6]。其次,为教师提供更多在职学习的机会。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变化、生产模式变化、组织结构改革以及消费模式的变化都十分明显,高校教师应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并准确预估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高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高校可以引入更多企业兼职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校可以高薪聘请一些企业专家、行业顾问、优秀创业经营者等,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为学生传授劳动过程当中的经验,帮助学生树立劳动精神。

(四)劳动实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积累职业核心素养

高校应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以劳动精神引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累自己的职业核心素养。例如,高校可以借助学术论坛、文化节、道德讲堂等活动,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在职业文化的熏陶中增强职业认知、职业观念,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劳动技能大赛,考取劳动技能证书,安排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或者社会调查等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各项职业核心素养。此外,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劳动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学生在劳动精神的引领下提升自己的各项职业核心素养。

(五)文化氛围:打造“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教育的作用,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热爱劳动”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基础。首先,将劳动精神的相关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当中。一方面借助物质环境宣传劳动模范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模范的精神;另一方面努力营造“热爱劳动”的精神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其次,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基地中,鼓励学生学习优秀企业文化。例如京东商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强调“客户为先”和“追求卓越”,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客户的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职业文化,接受劳动精神的熏陶。最后,在校内开展以“劳动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劳动精神,并积极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

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修炼和素养积淀。在劳动精神的引领下,高校教师要做好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工作。只有大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核心素养,才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只有大学生具备了劳动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因此,高校工作者需要让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贯穿于大学生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并逐步固化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行为自觉。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