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 新农科建设思路与路径研究

2021-01-13李昌满郑俏然高晓旭汪建华

中国食品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农科农业产业现代农业

李昌满 郑俏然 高晓旭 汪建华

本文以长江师范学院新农科建设为例,依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坚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发展新农科,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和实际情况,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农科建设思路与路径,为实现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研平台、实践教学、实践基地与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办学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

一、新农科建设理念

坚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围绕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根据长江师范学院“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重”的办学定位,以重庆现代农业产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统一办学思想,聚合办学力量,瞄准国际专业发展前沿,聚集学科专业优势,凝练新农科的特色方向。

在新农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学科专业教学资源優化整合,全面突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部壁垒,有效提升学校内部协同创新水平,切实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推动学校新农科专业上规模、调结构,促进办学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

二、新农科建设思路

以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市园艺重点学科为依托、以新农科建设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根本、以产学研用合作为手段,培养面向重庆现代农业产业“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善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依托校企共同体协同育人平台,突出新农科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继续深化新农科校企共同体办学模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拓展办学条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升新农科的内部协同创新水平,推动学校形成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新格局。

三、新农科建设路径

1.紧密对接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要求。长江师范学院紧密对接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的要求,凝炼出榨菜等重庆特色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改良、植物轻简栽培生理与技术、植物病虫防治与应用、农产品采后贮藏加工与品质调控4个研究方向,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探索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特色学科新农科校企合作 “五共同+五融合” 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获批教育部新农科教学改革项目)。其中,“五共同”包括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校企合作资源共建机制、校企合作问题共商机制、校企合作责任共担机制、校企合作结果共评机制;“五融合”包括校企资本融合、校企技术融合、校企标准融合、校企人才融合、校企创业融合。四年来,本学院与重庆涪陵榨菜集团等53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形成产学研用共同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实现了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研平台、实验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与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对接。

2.优化专业布局,形成新农科建设生态。围绕重庆市产业发展主线,长江师范学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院(部)重组的实施意见》(长师院委发〔2018〕19号),不断优化整合学科专业,形成新农科的建设生态。一是总体上缩减师范类、非应用型专业,加大对接地方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通过立项市级特色学科新农科项目的带动,精准构筑了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特色学科新农科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学科聚合点与着力点。二是成立了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专注新农科的建设,打造与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农科品牌。

3.深化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科专业与产业链耦合发展,不断深化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标准,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共同研发新产品,共享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不断深化“职业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制定了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完善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完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并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4.打造校企互通、团队协作的师资队伍。按照“博士化、应用化、团队化和国际化”的建设思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双能、开放共享、校企互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已按任务要求建设了一支具有农业领域学科背景,掌握现代农业产业及行业发展动态,具有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经历,业务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形成了“校企互通、团队协作”的师资队伍格局,构建起一支科学合理、充满活力、创新务实的师资队伍。

5.拓展校企共建、协同育人的教学条件。通过产教融合、双创融合、科教融合、专业融合等方式拓展“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平台,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支撑。针对重庆现代农业产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国家战略和对重庆地区现代农业产业调研所得数据,研究新农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通识教育课程适用、学科基础课程管用、专业主干课程够用、专业方向课程好用”的思路,重构了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相互支撑、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通融的新农科共享课程体系。

6.提高学科科研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围绕重庆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重庆榨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市级创新平台)、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特色果蔬加工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榨菜、龙眼、荔枝新品种繁育、轻简栽培与管理、农产品深加工与品质检测等技术研究,为重庆地方农业企业提供强大支持。另外,项目与成果突出实用性、地方性,催生系列发明专利、实用技术和产品,形成校企协同创新、师生协同科技创新的机制,提高了学科科研服务地方的能力。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72029、181017、203460),教育部新农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高厅函〔2020〕1号。

作者简介:李昌满,男,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农科农业产业现代农业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农科种猪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