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界地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021-01-13陈佳丽

旅游纵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旅游产品遥感技术

陈佳丽

摘 要:张家界地貌是独特的地貌类型,研究张家界地貌有利于更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对国内学者关于张家界地貌的研究进行搜集汇总,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剖析,以期为张家界地貌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遥感技术;旅游产品;景观质量;张家界地貌;

中图分类号:P931;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张家界地貌”作为一个专属名词已有10余载,但学术界关于其研究始于20多年前,且日益深化。为进一步推动张家界地貌研究,须了解国内学者对张家界地貌研究的具体情况。基于此,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截至2021年9月10日以“张家界地貌”为主题的论文共有16篇,文献公开发表的时间跨度从1988年12月31日至2021年6月15日(见表1)。

纵观目前张家界地貌研究成果,大致可以从地理学、旅游学、景观学和美学4个视角进行分类,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一)从地理学角度

张家界地貌属于地理学范畴的命名,国内学者从地理学的专业视角进行了深入研讨,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张家界地貌定义、特征及演变逻辑和研究方法创新3个方面。

1.张家界地貌定义

从学者翟辅东与熊绍华开始探求张家界地貌的特点,再到知名专家刘许生为“张家界地貌”正名,最后到国际学术会议正式确定张家界地貌为专属名词,历时20余载。有学者认为张家界地貌自身发育阶段完整,地貌类型(柱峰、岩岭、峡谷)齐全,时空分布紧凑,景观序列完备,独具艺术性、观赏性和科学研究价值。张家界地貌这个名称能够传递出风景特色,也能够服务于地方旅游事业发展,相较于“索溪地貌”“云台地貌”“武陵区地貌”而言,以张家界地貌命名具备一定的科学性。2010年张家界地貌国际研讨会邀请了美、日、英、德、澳等多位外国专家,同时邀请了港台权威专家及中科院院士对武陵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详细勘察,专家一致认定张家界地貌隶属于砂岩地貌。与会专家经过讨论研究,对张家界地貌的定义做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张家界地貌是其成景母岩(石英砂岩)受到重力、风化、流水侵蚀的影响而形成的以石柱林为主,多种地貌形态并存的景观现象。

2.张家界地貌特征及演进逻辑

张家界地貌最大的特征莫过于本质为砂岩。蒋凌云团队对张家界地貌与砂岩特性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张家界地貌是由于重力与流水作用于砂岩的结果。这种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地貌为平台与方山;第二个阶段地貌为峰墙;第三阶段地貌为峰林与峰丛;第四个阶段地貌为残林。何勇团队运用地层学和构造学等相关知识对张家界地貌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张家界地貌形态演化的驱动因子在于岩石性质和演化动力,随着驱动因子的变化,地貌形态也随之变化,甚至有些地貌形态会消亡,同时也会新生一些地貌形态。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张家界地貌演变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志留纪—晚泥盆纪,该阶段主要为岩石形成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侏罗纪—新近纪,该阶段主要是挤压剥蚀时期;第三个阶段是第四纪,该阶段主要是地貌形成时期[1]。

3.研究方法创新

研究方法创新必然带来新的研究成果。学者通过引入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遥感(Remote Sensing,RS)技术对张家界地貌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段佳团队采用科学的研究步骤,通过人机交互,借助Terrasolid软件完成设计分类,利用高密度点云数据,着力解决建筑物与地面混合点、水系边界等问题,较为清晰的、全面的描绘出张家界地貌全貌。并借助Arc GIS软件进行模型构建,完成了张家界武陵源区1∶2 000DEM的构建。该研究成果有力地说明了地形复杂及森林覆盖率对点云数据构建高精度模型的影响可以规避。

遥感技术是地理信息数据收集和监测的常用手段。丁闪闪通过对比分析实测光谱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光谱曲线的异同,集合点群分布状况来确定石英砂岩的光谱特征,并对其进行增强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构模型并用实验证明模型,最终达到高精度提取张家界地貌信息的目标。研究发现不同地物(岩石、植被、水体)的光谱反射曲线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可以识别和区分。不同地层的岩石光谱所含的波段有差别,能够反映出铁化蚀变或硅化蚀变信息。岩石和地形遥感影像可通过波段间相加减实现增强处理,铁化蚀变或硅化蚀变遥感图像信息则需要通过波段比值方能实现增强处理[2]。经历上述操作,可以构建出精度较高的张家界地貌信息提取模型。

还有学者通过搜集武陵区GF-1数据和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微波数据,提取遥感影像中各个土地类别的纹理信息,结合各个土地类型在纹理上呈现出的不同波段与光谱特征,采用分类研究和精度对比研究,进而发现张家界地貌在纹理层面的特征。研究发现两种遥感影像包含的峰林纹理信息是不同的,SAR遥感数据在对比度上是GF-1数据的3倍多,换言之,SAR遥感影像要比GF-1遥感影像更清晰。GF-1遥感影像仅突显峰林阴影,而SAR遥感影像则能全面反映张家界地貌结构[3]。因此,SAR遙感数据相较于GF-1数据也能更好地解释张家界地貌纹理信息,尤其反映出峰林纹理的方向性,以及局部和整体的一致性。不同地物的纹理特征存在差异,将纹理特征用于遥感影像的分类将能够提高地类的精度,但影响程度会不同。在2 m分辨率下将纹理特征引入遥感影像分类,相较于未引入纹理特征,峰林分类精度提高了4.77%,建设用地分类精度提高了2.66%,植被的分类精度提高了2.48%,农田的分类精度提高了2.90%。而在8 m分辨率下,峰林分类精度提高了4.38%,建设用地分类精度提高了3.19%,植被的分类精度提高了0.58%,农田的分类精度提高了1.34%。

(二)从旅游学角度

1.导游及解说词

张家界地貌较为独特,需要高质量的导游解说词和高素质的导游人员,方能达到有效宣传和教育的目的。目前,张家界地貌导游解说方面存在不足:①讲解设备设施不足,即讲解系统不完备;②解说词不细腻、不生动,即词汇语句及修辞运用不合理;③解说技巧不足,即导游解说人员个人表达方式不恰当;④解说景点不完整,即导游讲解时漏掉一些景点;⑤解说时间过短,即导游解说时解说词过少或是语速过快,或是只讲个人认为的重点,或是对于解说难度高的景点避而不谈;⑥缺乏统一的价值输出,即导游忽略了景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的内在统一性。

基于此,张家界地貌区域开展旅游活动,需要提高导游素质及导游解说词的水平。首先,从解说词方面来说,突破固定的纯学科文章模式,注重表达游客的切身感受,同时应尽量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包括神话、奇闻、典故等),结合张家界地貌形态特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加工,以此增强解说词的内涵。其次,要注重实现自然风光背后的历史、文化与科学研究价值的统一,讲好张家界地貌故事,传播张家界地貌文化。最后,针对导游素质方面,要加强张家界地貌知识培训,打造高素质的“绿色导游”队伍;要实行严格的上岗考核制度,注重导游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識的考核,加大违规导游的惩处力度,严禁持假证上岗,严禁无证上岗。

2.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重要的旅游载体,能向游客展示景点的内在价值,同时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关于张家界地貌的现有旅游产品当中缺乏体验性产品,产品以休闲游览为主,对游客来说吸引力远远不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此,针对张家界地貌进行旅游开发应该凸显张家界地貌的独特性,突出地貌学主题,同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体验性和科普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在地貌景点尝试探索建立生态博物馆和地貌知识体验基地,开发地学研究、生态康养、野外生存和峡谷探险等活动,进而实现科普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统一。

(三)从景观学角度

景观质量是景点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对景观质量进行评价旨在更好地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有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美景度评价法构建了5类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据此对张家界6种地貌景观质量进行评价[4]。研究发现,两种评价方法在张家界地貌主要构景要素评价上表现较为一致,但不同地貌类型景观质量评价得分高低却不同;其中,“方山”与“平台”地貌在景观质量评价中得分最高,“峡谷”地貌在景观质量评价中得分居第二位,“峰墙”与“天生桥”地貌在景观质量评价中得分居第三位,“残峰”地貌在景观质量评价中得分居第四位,“峰柱”地貌在景观质量评价中得分居第五位,而“峰林”地貌在景观质量评价中得分最低。基于此,保护张家界地貌并提升其景观质量,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观赏性旅游向知识性旅游转变,由景观视觉形象向内涵质量转变。可采取的措施:①着力促进景观美学与地学融合,创新构景手法,构建具有标识度的张家界地貌旅游新文化;②打造智慧景区,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景区智慧化运营和管理,实现旅游知识智慧化服务;③深度挖掘文化与地质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意性,培育地质知识旅游品牌,借助互联网加强公众宣传和品牌营销,提升地貌旅游发展效益。

(四)从美学角度

张家界地貌山石结构较为奇特,受到国内画家高度关注,但缺少针对张家界地貌山石的笔墨表现手法。画家吴工深入研究张家界地貌山石皴法,认为张家界地貌山石在结构和质感方面较为特殊,岩石横向纹理居多,纵向纹理较少,两种纹理相互交错,呈现直角折带形态,直接折带再组合成块面,这种形态在张家界地貌中的石峰与石墙上较为常见。张家界地貌基岩石英砂岩呈现出斑驳和颗粒的质感,这种地貌形态有别于目前画界的其他山石形象,为当代美术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探索思路。在张家界地貌山石绘画中综合“浓、中、枯、淡”4个墨阶,有助于展现张家界地貌山石的深刻内涵[5]。

国内学者在张家界地貌研究的视角、方法和内容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理论研究层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地貌景点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相关对策。但上述研究涉及“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产业发展间耦合关系”,“地貌自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统一性”“生物多样性、碳效应与城镇开发的关系”主题研究偏少,都值得下一步深究。

[1] 何勇,许涛.张家界地貌的演化阶段划分与成因机制探讨[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4(2):36-42.

[2] 丁闪闪.张家界地貌光谱特征分析与遥感信息获取方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1-7.

[3] 喻送霞.基于纹理分析的张家界地貌遥感信息提取及分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11.

[4] 吴吉林,刘水良,刘唱唱,等.张家界地貌景观质量评价及特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1(3): 18-26.

[5] 吴工.“张家界地貌”山水画山石皴法探索[J].美与时代(中),2020(4):45-46.

猜你喜欢

旅游产品遥感技术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森林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理念与路径选择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羌族地区纺织品类旅游产品设计思路
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九嶷山瑶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创意研究
郑州方特游乐园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基于Brainstorming的旅游产品概念设计
遥感技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