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背景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整体教学分析

2021-01-13吕南南

旅游纵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研学旅行教学分析

吕南南

摘 要: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开发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随着其不断取得突破式的教学成果,逐渐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与关注。通过对研学旅行模式的深入思考,人们不难分析出其具有区域性强、知识面广等主要的开发方向,因此对我国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要求。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未来开发研学旅行资源的主要参照,因此本文在研学旅行背景下,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展开分析,从其当下的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实现课程体系全面改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研学旅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构建;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大连财经学院教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下‘1+x’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证书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融合”(2020dlcjjg22)。

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举动促进了研学旅行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当中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国当前的真实学情,对中小学教育体系各个阶段的研学课程提出了建设指导。中国旅游地理不仅是我国旅游专业院系的主要课程,也是未来推动研学旅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支点,因此值得人们对其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度思考。

(一)人才培养方向应当适度向“研学导师”层面迁移

“研学导师”是旅游院系专业的学生在研学旅行全面推广新样态的背景下所获得的全新就业方向。具体而言,可以将其职业形象理解为“具备导览、旅游、协调、讲解能力的引導人员,同时又具备一定面向中小学生群体开展文化宣传及实践培养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因此,不难理解“研学导师”不仅要具备导游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必须拥有相关的教育培训资质,同时能够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不同类型研学课程。因此,应当将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作为开展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系统的专业培训[1]。

(二)课程设置内容应当适度向“资源开发”层面推进

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并非单纯地通过旅行来进行文化宣传,其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目标来设置研学线路规划、课程开发、机制保障、基地建设、活动设计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在这其中,“课程资源开发”无疑是保障研学旅行项目发展的重要支点。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中国旅游地理被赋予了的民俗、历史、建筑、地理、自然等多方面教育属性,在面向中小学生群体进行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运动、科学、数学等不同能力诉求来设计相关的活动。因此,学校不仅要注重在理论层面为旅游院系学生提供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支持,更要在实践方面重点强化学生的组织安排能力,如此才能够达成学生职业成长的目标。

(一)教材内容重叠性较高

中国旅游地理的知识涵盖面较为广泛,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旅游区分布、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但是该课程现行的教学材料主要集中在介绍景区环境知识以及地理人文等方面,这与其他几门导游专业课程有着较大的重叠之处,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学概论、中外民俗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并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成果[2]。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当前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存在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教学理论性过强。关于景区地点的文化、历史、地理、特色等主要知识内容都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图文资源来进行教学的,这样的形式很难整体上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当地的旅游产业文化。只有通过了解调查才能够将客观认知与理论讲解融合在一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的教育经费有限,每年的外出考察、实地学习计划紧张,因此很难将岗位实习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堂书本层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感到乏味,对于课堂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无法做到有效吸收,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为匮乏。

(三)师资实践储备需要拓展

研学旅行是一类新生的文化产物,其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当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这一特点使得许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专业教师都不具备研学旅行经验。此外,一些年轻教师群体虽然对此有过专门了解,但是其本身却缺少一定的工作基础来将经验“萃取”为系统的理论内容,因此使得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无法有效地向研学旅行迁移。为此,教师需要积极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如此才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科的改革需求[3]。

(四)评价系统过于陈旧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依旧停留在卷面笔试的阶段,学生的能力成长标准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日常表现成绩”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考核模式范围略显狭隘,难以满足当前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学校需要对此进行综合考量,寻找更为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

(一)拓展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内容

“地域文化”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根据不同地区的历史、人文、发展特色的不同,研学主题可以确立为红学、体育、科学、经济、自然等多种形式。因此,在研学旅行背景下开展中国旅游地理教学,需要重点关注旅行基地的文化底蕴,以此作为生活化教材对中小学生产生示范作用。在这一根本建设目标的指导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资源内容急需拓展补充,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文景区,还需要结合当前中小学校的育人特色来开发具有环保主题、创新主题、科技主题的研学旅游基地,如此才能够保证研学旅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体现自身的丰富内涵[4]。

例如,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可以适当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减个别与其他科目重合的知识内容,然后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尽可能多地发掘旅游文化信息。同时,将课程内容向中小学研学实践层面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中小学教育特色的信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有关研学活动组织策划及资源开发方面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计

要想使学生获得更为专业的能力培养,便需要在中国旅游地理整体课程专业上作出一定的调整,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更好地适应“研学导师”这一职业角色。因此,结合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发展现状,本文针对学科教学模式将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目标划分为3个层面,分别针对学生的理论基础、职业技能、专业素养展开教学。

1.理论基础

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征,能够根据文化属性对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同时对国内现有旅游景点进行分析,除了讨论景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之外,重点发掘其蕴藏的相关文化元素。

2.职业技能

要能够有效地将地方文化特色凸显出来,通过有效地设计活动方案,彰显地区的文化价值。要能够立足于地理、政治、经济等不同视角,分析旅游资源当中蕴含的教育素材,同时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利用策划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提取旅游景区的教育信息[5]。

3.专业素养

要形成出色的文化意识,通过对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形成独特的资源开发视角,能够正确解读不同地区的文化属性,同时逐渐了解旅游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良好合作精神,并重点强化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以确保其能够灵活应对工作中的各种状况。

确立了教学成长目标后,教师还需要对专业课程题型进行调整。针对以往教学理论性过强的特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师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来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与当地的一些景区管理部门达成共识,由专业的高校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到当前一些旅游景点中进行现场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旅游知识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析,进一步开发研学旅行主题,并以此为目标尝试设计旅行活动方案,如此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的了解,也有助于教学的开设空间从课堂迁移到现实工作岗位之中,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形成更加立体的印象。

(三)建设“双师”队伍,扩充教师知识储备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与众多学科有交叉的专业学科,并且在研学旅行背景下,对学生未来的能力成长标准有更为具体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当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工作,通过不断推动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指导。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即同时拥有教师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教师。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组织一些拥有丰富理论经验的教师到社会实体企业中担任项目研发指导,专项负责企业的研学旅行项目研发,从而使教师能够通过亲身工作经历来了解研学旅行当前的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对于员工职业素养的具体标准[6]。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快速将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结合,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精确地把握市场发展需求,从而精准地开展人才培育工作。

2.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办法

学校可以拨调专项教育基金,全力支持教师开展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改革研发工作,借助自身丰富的社会资源,组织教师到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或是与同专业院校之间展开交流对话,共同针对研学旅行背景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改革工作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专门聘请企业中拥有研学旅行项目开发经验的员工到学校担任讲师,为学生与教师传授有关研学旅行项目的重点内容。

(四)完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培养

学校需要主动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国内旅行市场的新业态接轨,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对市场的观察、分析层面。同时,对于学生能力考核的标准也需要全面调整,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测评相互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层次与能力层次,确保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后拥有更为突出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首先需要全面调整自身的评价机制,引入企业的能力评级标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例如,学校可以采用项目化的测评方式,为学生设置日常学习任务,以研学旅行项目活动任务为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负责某一主题旅行的开发工作(如红色文化、科学创新、德育教学等),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期间可以独立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学校还可给予一定的经费款项,支持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确定研学基地的文化主题是否符合任务要求,在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员工一同参与学生的评价考核环节,以企业真实的工作标准来判定学生任务的完成度,以此作为学生真实的考核标准[7]。

本文基于研学旅行背景,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展开了整体分析,判断了其教学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以此为核心,讨论了新形势下开展教学的有效措施。

[1] 万田户,廖淑婷,吴玲丽.中国研学旅行标准分析及构建策略[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7-72.

[2] 闫庆武,仲晓雅,葛四杰,等.基于“雨课堂”的通识选修课程改革探索:以“中国旅游地理”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1(13):49-53.

[3] 吴必虎,黄潇婷,刘培学,等.中國旅游地理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和研究技术革新[J].中国生态旅游,2021(1):52-65.

[4] 王海江,苏景轩,李欣欣,等.旅游线路的空间集聚与中国旅游地理分区方案[J].经济地理,2020(9):213-221.

[5] 吴利叶.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9):141-143.

[6] 崔英方,常直杨.基于CBE理念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微课教学设计:以民居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24):136-138.

[7] 崔英方,常直杨,尹立杰.基于任务驱动法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微课教学设计: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40):286-289.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研学旅行教学分析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