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逻辑探析

2021-01-13

红色文化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恩格斯共产主义

庹 婕

1991年,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宣告解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共亡党亡国一直是社会各界探讨和剖析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见仁见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苏共后期背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致使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1)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7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苏共的惨痛教训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党应该把握住建党百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进一步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定事半功倍。

理想信念教育,简言之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教育,当一个人同时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能形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积极投身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理想、信仰、信念都是人的思维层面的范畴,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是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的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因此,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充分利用人的思想品德五要素,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通过深入研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笔者发现该著作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无产阶级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虽然《发展》的写作初衷并不是为了在工人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但是由于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严密的逻辑推论,以及深刻的教育意义,使它一经发行就深受工人群众的喜爱,先后被翻译为法、德、英等十多种欧洲文字出版,让无数工人群众从碌碌无为的“无产者”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的工人阶级。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发展》作为我们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文本理据。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当前学术界对《发展》的学习和研究仅停留在形式、观点和理论上,并未剖析其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于是,笔者尝试尽可能地还原恩格斯撰写该著作时的心路历程,提炼其中蕴含的严密教育逻辑,以期为我党现阶段所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明确逻辑遵循。

一、理论认知:客观评析“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思想,让工人群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初步认知

认知,即认识。认识是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前提和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意志、信念和行为。认识越深刻、越正确,越容易形成形成正确的意志和信念。恩格斯是通过客观评述指出圣西门、傅立叶和罗伯特·欧文这三位十九世纪的“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的思想,让工人群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起了初步的正确认知。他指出,此时的无产阶级当时刚刚从无财产的群众中分离出来,因此还不具备独立采取政治行动的能力;另外,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也还并不成熟,由此所产生的思想和理论也必然是不彻底的、不成熟的。但恩格斯并没有像杜林那样完全否定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相反,他和马克思都非常珍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遗产。

恩格斯在《发展》中首先肯定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积极的历史作用,认为“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并指出“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2页。,认为它不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和尖锐地批判,而且包含着一些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然后依次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人的思想和实践进行详细地评述。恩格斯指出,圣西门的思想进步之处在于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提出“人人应当劳动”的观点,同时能够认识到法国革命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阶级斗争的表现;傅立叶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是“复杂的、暧昧的、两面的、虚伪的存在形式”,深刻地认识到贫困是由生产过剩产生的。另外,他指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上升期和下降期,他还把这个观点运用于整个人类的发展,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但是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弊病;欧文提出了社会财富是由劳动阶级创造,因此劳动果实也应当属于劳动阶级这一观点,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将自己所有的财产用于共产主义实验和参与工人阶级活动。恩格斯认为,他们三个人的思想的共同点在于:都不是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因此无法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们的出发点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而不是首先解放某一阶级;他们认为实现“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这一目标要依靠少数天才人物才能完成。(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8页。

恩格斯随后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是对“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思想的辩证地继承和发展。它与“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6页。。恩格斯通过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与进步之处,让工人群众知道了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初步认知,这是对工人阶级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迈出的第一步,这一步为工人阶级能够进一步接受和认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可能,也为后面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

二、情感催化:揭露工人阶级沦为“无产者”的根本原因,获取工人群众的情感共鸣

对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被教育者在接受一种教育或者认同一种理论之前,没有感情上的认可,或者说产生了情感上的抵触情绪,会导致教育活动产生逆反效果。而如果受教育者一旦从情感上认可,会对他后期逐渐接受和践行这一理论起到催化和促进的作用,这种催化是由情感上的共鸣发展而成的一种情感推动力。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种理性的价值观教育,如果在教育活动前期没有获得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很难在后期达到好的教育效果;而如果获得了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就能够催使工人阶级进一步探寻科学社会主义是否能够真的实现,怎样实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基础。在《发展》这一著作中,恩格斯通过深刻剖析进而揭露了工人阶级沦为“无产者”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导工人群众透过贫困生活的现状看到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从而获取了工人群众的情感共鸣,推动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化。

恩格斯系统梳理从中世纪开始,至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以前、作坊和手工工场生产、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主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从分析各阶段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揭示了工人阶级越来越贫困,并逐渐沦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原因,帮助工人阶级揭开资本家虚伪的面具,认清他们的丑恶嘴脸。(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9—809页。首先是中世纪时期,这时候资本主义生产还没有开始,社会生产普遍是以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生产形式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此时的生产成果或者说劳动成果是由劳动者本人所全部占有的。农民因为自给自足,所以从表面上看表现为,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则劳动产品属于谁。由于人们普遍劳动水平较低,即使是通过别人帮助和个别的“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劳动成果,相比较生产资料的投入来说也显得微不足道。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产生了劳动产品来源于生产资料却忽视了劳动的重要性这一惯性思维。随后,到了作坊和手工工场生产阶段。此时,生产资料开始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这些人就是资本家。工场中工人们通过集体协作和社会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却被那些少数占有生产资料的人所占有。他们只是占有了生产资料,而并没有付出劳动,他们无偿攫取的产品是工人的劳动成果。而随着工场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农民和个体小生产者由于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越来越低,而生产成本却越来越高,他们也就越来越贫穷。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来到资本家的工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工人们此时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已经一无所有。然后,随着机器的改进,社会生产率普遍提升,原本充足的人力劳动变成多余,“造成人的劳动的过剩”,就到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时,原本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取生活资料的工人失业了,工人越来越贫困了,而资本家却越来越富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资本家“除了拿红利、剪息票、在各种资本家相互争夺彼此的资本的交易所中进行投机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社会活动了”(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0页。,国家成为“总资本家”,更多的公民被剥削,这种剥削变得更加明显。

恩格斯通过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让工人阶级彻底看清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而工人却越来越贫困,并且最后沦为“无产者”这一残酷现实,并深刻地揭露出这一残酷现实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无偿占有了工人们的劳动成果——剩余价值。从此解开了资产阶级是如何剥削工人阶级的谜团。资产阶级虚伪和贪婪的真实面目被看穿,这使得工人阶级更加痛恨压迫他们的资产阶级,在情感上也会更加迫切希望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引与资产阶级进行对抗,改变自身受压迫和剥削的现状。这种情感对推进工人阶级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起到了催化、强化的作用。

三、意识引领:灌输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培养科学思维模式,引领工人群众形成顽强拼搏的意志

意,既指“意识”,是思维模式,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也指“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意识是基础,意志是比意识更高级的阶段。科学的思维模式可以指引人们从事正确的社会实践,并逐渐形成顽强的意志。而人们一旦具有了顽强的意志就可以催使一定的品德行为反复出现并持之以恒;如果人们缺乏顽强的意志,即使形成了某一道德品质,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也很难维持长久。因此,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培养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思维模式,形成顽强拼搏的意志。

1. 恩格斯通过详细论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向工人群众灌输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培养其掌握科学的思维模式

恩格斯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模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3页。。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任何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然界如此,人类历史亦是如此。我们在认识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它所存在的矛盾,还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要看到静止,还要看到运动。“每个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任何一个事物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中都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在形成”,从一个事物出现之日起,它就已经在走向灭亡。而思维的任务就在于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人类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性(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4页。。黑格尔的体系虽然提出了这个任务却并没有解决这个任务,而且由于他本人“必然有限的知识限制”,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的限制,使得黑格尔是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他的唯心主义思想导致“现实联系被完全颠倒了”,“头足倒置了”,致使黑格尔哲学在历史观中的不彻底性,恩格斯指出这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巨大流产”。马克思发现了这其中的不合理性,天才地将现代唯物主义运用到历史观,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一旦工人群众掌握了这一科学的思维模式,便能将其运用到实践探索中去。

2. 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理论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引领工人群众逐渐形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寻找”,而应该“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7—798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的观念上的反映”。它的任务是从当前这种现实的经济状况中找到解决冲突和矛盾的手段。

恩格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以往所有社会形态,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除原始状态外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本质上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所处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从而进一步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进一步地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这种不能调和的对立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二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将会是一个漫长且充满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同正义、平等等相矛盾,也不是仅仅由于人们希望废除这些阶级,而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新的条件”(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3页。,这个经济条件就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一个客观的、必然存在的历史过程。工人阶级要想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四、坚定信念:阐明“两个必然”,擘画美好蓝图,坚定工人群众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信,即是信念,是指人们发自内心地对某种思想和规范的真诚信仰。信念是深刻的认识、强烈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的升华。因此,坚定信念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恩格斯通过严密论证让工人阶级相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两个必然”,并在此基础上擘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以此,让工人群众坚定为实现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勇气和决心,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1.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坚定了工人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勇气

恩格斯首先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指出人类历史和自然界一样是运动发展着的,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且当时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它也必将走向灭亡,它不可能永远存在。随后,恩格斯通过剩余价值理论的相关观点进一步论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主要从“两个对立”展开论述。一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随着资本的产生,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而沦为“无产者”,从此资本家开始无偿占有工人通过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这也就导致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市场不断扩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几年就要爆发一次,形成了周期性的“恶性循环”,也使无产阶级更加贫困化。造成这一结果的经济原因是“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而其在生产关系上仍然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这种越来越激烈的对立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二是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伴随着机器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容纳不下此时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社会属性要求解除私人占有对它的束缚,资本家本身就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因而垄断资本主义随之产生。但就垄断资本主义而言,无论其形式如何,其本质还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面上的生产国有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反而使得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变得更加露骨,“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0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建立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那个时候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

2. 通过社会、国家、个人三个层面擘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坚定了工人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决心

恩格斯首先指出,伴随着机器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从而使生产资料的扩张力撑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加给它的桎梏。反之,生产资料不断地得到解放,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无限发展。因此,共产主义阶段的生产力必然是高度发展的。随后,恩格斯指出,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就随之消除,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就被消除了。因而“阶级统治”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生存斗争”也就被消除,由此产生的“冲突”和“极端行动”也不复存在,社会上已经不存在什么需要被镇压,国家政权在社会各领域中对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干预也会成为多余的事情。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也就自行消亡(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2页。。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阶段,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们实现了真正的自由。最后,恩格斯指出,在这一阶段,某一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都已经是多余的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会消除这种人为的障碍,随之也会消除由于阶级对立所造成的生产力和产品的浪费,就会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4页。,人类终于可以停止生存斗争,彻底脱离动物世界。此时,人第一次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真正的主人,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五、指导行动:指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

“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1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因此,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形成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一思想或精神的层面,而应该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将落脚点放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上。不仅要让工人阶级相信社会主义可以实现,而且要告诉他们应当怎么去实现。因此,恩格斯通过详细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本质特征,进一步告诉工人阶级,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只能依靠工人阶级自己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通过革命去实现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产物,而不是像空想家们所幻想的那样,依靠资本家的怜悯和善意来实现。正如列宁所说:“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是空话或者幼稚的幻想。”(1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58页。这种阶级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恩格斯通过深入的分析,阐明了无产阶级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和自我解放,只能通过自己,而不是依靠其他人。世界上没有救世主。恩格斯明确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无产阶级,而不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认为的少数天才人物。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相互对立的经济根源是资产阶级无偿地占有无产阶级的劳动成果,窃取无产阶级通过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导致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额的贫困积累。而这本质上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造成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是越来越成长为一个具有彻底革命性和组织纪律性的阶级。因此,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获得“公共权力”,并且通过公共权力将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公共所有,从而彻底解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直到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的社会生产实现以后,阶级和国家随之消失,人们也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人,而这正是无产阶级必须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恩格斯也想借此告知无产阶级不能被垄断资本主义所给的一时利益蒙蔽双眼,而犯了机会主义的错误。

恩格斯在《发展》的最后一段写道:“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7页。也就是说,向工人阶级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科学的理论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也正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在《发展》中,恩格斯灵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通过理论认知、情感催化、意识引领、坚定信念、指导行动五个层面,对工人阶级进行了一场生动、严谨的理想信念教育。五个层面层层铺垫、逐渐深化、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发展》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将《发展》中所蕴含的教育逻辑运用到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具体环节,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教育引导机制和实践养成机制,深刻掌握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规律,进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具体展开:第一,通过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教育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度,为理想信念教育夯实理论基础;第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生动形象地宣传推广模范榜样,增强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情感认同;第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移动媒体平台等各类传播媒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第四,大力宣传党和国家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各项事业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五,积极组织开展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引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恩格斯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