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相关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2021-01-13樊涵耿彦飞胡国雄粟海军张明明胡灿实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资源保护传统村落

樊涵 耿彦飞 胡国雄 粟海军 张明明 胡灿实

摘 要:傳统村落作为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高度耦合的地区,在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维持机制,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大寨为例,对传统村落的本底生物资源及利用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镇山村大寨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110科303种,主要优势科为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唇形科(Lami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区系组成主要以热带性质科为主;其中,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野生脊椎动物43科81种,区系和分布型以东洋界和东洋型占主要地位;其中,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8种,CITES附录II 4种;(3)传统利用生物资源87种,分为食用资源、药用资源、庭院观赏资源、建筑用资源和文化习俗资源等5大类,涉及植物75种、动物12种,占本底物种多样性总数的22.66%,呈现以野生植物利用为主导的利用特征。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生物资源利用;资源保护;传统村落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57(2021)05-0048-08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sdnyswxb.2021.05.008

Analysis of Wildlife Species Diversity and Related Resources Ut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Case of Dazhai,Zhenshan Village,Huaxi District,Guiyang City,in Guizhou Province

FAN Han1,GENG Yanfei2,HU Guoxiong3,SU Haijun1,ZHANG Mingming1,HU Canshi3*

(1.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Research Center for Biodiversit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2.College of Tea Scienc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3.College of Life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Germplasm Innovation in Mountainous Region,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as areas where biodiversi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highly coupled,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We surveyed the diversity and the utiliz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Dazhai,Zhenshan Village,Huaxi District,Guizhou Province,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aintenanc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iodivers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protec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110 families and 303 specie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distributed in Dazhai,Zhenshan Village.The main dominant families were Poaceae,Asteraceae,Fabaceae,Lamiaceae and Rosaceae.The composition of the flora was dominated by tropical species.Among them,Zelkova schneideriana was listed as the national second-grade protection species of wild plant.(2) There were 81 species of wild vertebrates belonging to 43 families,the fauna and distribution type were dominated by Oriental realm and Oriental type.Four species were listed as national second-grade protection species of wild animals,8 species were listed in the Red List of Chinese Vertebrates,and 4 species were listed in CITES Appendix II.(3) There were 87 wildlife species,including 75 plant and 12 animal species being used traditionally,accounting for 22.66% of the total number of wildlife species in this area.The traditional biological resources were classified into 5 major categories including edible resources,medicinal resources,garden ornamental resources,architec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customary resources,and they a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utilization of wild plants.

Keywords:species diversity;utiliz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resources conservation;traditional villag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00275);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19]2842)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民族记忆[1],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使得当地原住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众多与生物资源利用相关的实践与知识[2],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利用特征[3],在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4-5]。然而,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严峻的衰败、分化、消失等保护问题[6-7]。为了掌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我国于2012年启动了全国的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先后将6819个传统村落纳入了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在此背景下,传统村落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8-9]。

从研究内容看,目前学者们主要聚焦于传统村落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特征,以及与生物资源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分享方面。例如王思铭等[10]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分析了云南黑尔壮族社区的农业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王国萍等[11]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了青海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多样性;曹宁等[12]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了广西壮族利用植物资源的相关传统知识特征。

综上来看,我国传统村落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特征,促进了与生物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分析工作。然而,由于学者们多基于文献查阅、关键人物访谈等形式对原住民的生物资源利用特征及其相关传统知识挖掘,忽视了区域本底资源的调查,导致缺少了本底资源与利用资源的定量分析[13]。

传统村落作为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高度耦合的地区[14-15],了解其本底的生物多样性是促进传统村落科学管理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掌握传统村落对本底生物资源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合理科学地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镇山村大寨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当地的本底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资源利用特征,探讨了传统利用的生物资源与当地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概况及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镇山村大寨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地处花溪水库中部的半岛之上,具有“三面临水一面向山”的地理特征(图1),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介于1128~1209 m之间,平均海拔1150 m,属于黔中高原苗岭山系终端,以三叠系地层为主,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16]。该地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4.2 ℃,年均降水1178 mm,年均日照1274 h,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其植被组成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灌丛为主[16-17]。镇山村大寨作为我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主要由布依族组成,其中布依族人口占比约70%[18],具有典型的布依族文化特征。为保护镇山村大寨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物资源,贵州省先后将该地列为“民族文化保护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在此建立了2座生态博物馆[19]。

1.2 研究方法

1.2.1 野生维管植物及调查

本次调查时间为2020年3-12月,调查方法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范圍覆盖镇山村大寨的主要区域(图1)。在主要调查区域内,选择植被连续性较强、植物生长旺盛的典型地段开展样线及样方调查。其中,布设样线3条,样线总长度为3.02 km;布设样方9个,乔木样方设置为20 m×20 m,灌木样方设置为10 m×10 m。通过调查、记录样线、样方内观察到的维管植物种类、分布、生境等信息,采集植物标本,拍摄植物及其生境照片,编写系统名录,分析其植物组成及其区系特征。

1.2.2 野生脊椎动物调查

依据镇山村大寨不同生境类型、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干扰程度等条件,选择样线法、样点法和非诱导式访问调查法进行调查(图1)。其中,布设样线6条,样线总长度为5.89 km。以1.5~2 km/h的行进速度进行调查,观察、记录样线两侧25 m范围内看到或听到的鸟、兽种类、数量、生境、活动痕迹及粪便等信息。同时为避免重复记录,未记录从后往前飞的鸟类(未记录种除外);设置样点8个,对半径5 m内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物种进行白天和夜晚分时段调查。考虑到野生动物遇见率较低等问题,调查期间内还通过访谈护林员进行补充调查。

1.2.3 镇山村大寨传统利用生物资源调查

由于缺乏镇山村大寨利用生物资源的相关文献,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在研究地内进行随机访谈、关键人物访谈,获取该地传统利用的生物资源现状。同时,调查人员通过现场参与、观察等形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交互印证和交叉检验。

1.2.4 统计分类

参照吴征镒等[20]对我国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的划分标准对研究地植物进行划分(蕨类植物根据其分布范围按照吴征镒等划分标准进行推断);参照张荣祖[21]对我国陆生脊椎动物区系的划分标准(未包含鱼类)对研究地动物进行划分;保护等级参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2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23];红色名录等级参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4];CITES附录等级参照《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19)》[25]。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特征

野生维管植物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野生维管植物有110科256属303种,包括蕨类植物17科20属22种,裸子植物3科4属4种,被子植物90科232属277种(表1)。其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其中,包含10属以上的科依次为禾本科(Poaceae)(24属28种)、菊科(Asteraceae)(21属25种)、豆科(Fabaceae)(12属12种)、唇形科(Lamiaceae)(11属12种)以及蔷薇科(Rosaceae)(10属12种)。这5个科包括了89种,占总种数的29.37%,是镇山村大寨维管植物中的主要组成科。

根据吴征镒等[20]对我国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的划分标准,可将调查区域内的野生维管植物分为9个分布型和5个分布变型(表2)。其中,世界广布36科,占总数的32.73%;热带性质科(2,2-2,2S,3,4,6)47科,占总数的42.73%;温带性质科(8,8-4,8-5,8-6,9,14,15)27科,占总数的24.55%。表明镇山村大寨植物的物种组成以热带性质科为主。

2.2 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特征

野生脊椎动物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野生脊椎动物有17目43科81种,包括鱼类物种3目4科15种,两栖类物种1目4科4种,爬行类物种1目2科4种,鸟类物种7目26科51种,兽类物种5目7科7种(表3)。

在镇山村大寨的野生脊椎动物物种组成中,珍稀濒危物种有11种(表4)。其中,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物种4种,分别为普通鵟(Buteo buteo)、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画眉(Garrulax canorus)以及猕猴(Macaca mulatta);列为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物种8种,分别是濒危(EN)等级的王锦蛇(Elaphe carinata)、易危(VU)等级的乌梢蛇(Ptyas dhumnades)、近危(NT)等级的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黑胸鸫(Turdus dissimilis)、画眉、贵州菊头蝠(Rhinolophus rex)、果子狸(Paguma larvata)以及草兔(Lepus capensis);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名录的物种4种,分别是附录II中的普通鵟、红嘴相思鸟、画眉以及猕猴。

依据张荣祖[21]对我国陆生脊椎动物区系的划分标准(未包含鱼类)对镇山村大寨陆生脊椎动物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物种可分为广布种、东洋种两大类。其中,广布种占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69.23%,东洋种占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30.77%,与该动物地理区相符,没有完全的古北界物种,以东洋界物种占主要地位,呈现明显的东洋界物种特征。

同时,该地陆生脊椎动物的分布型显示(图2),东洋型(41%)物种占主要优势,南中国型物种(15%)次之,并明显存在北方物种(21%)(古北型、全北型、东北型)的渗透现象。可见该地区陆生脊椎动物栖息环境的复杂多样和栖息条件的优越性,并反映了北方物种向南扩散、南方物种向北伸展的温度条件适应幅度。整体而言,该地存在明显的热带-亚热带重叠特征,是喜温热的北方物种向南渗透、热带物种适应温度条件向北伸入的重要、优越的可栖息地区。

2.3 生物资源利用特征

经调查,镇山村大寨常用的传统利用生物资源共有87种,占本底物种多样性总数的22.66%。其中,植物物种75种,动物物种12种,呈现以野生植物利用为主导的利用特征。按照生物资源利用方式可分为食用资源、药用资源、庭院观赏资源、建筑用资源和文化习俗资源等5大类。其中野生食用资源物种数最为丰富(41种),其次为野生药用资源(27种)(图3)。另外,同一物种具有多种用途的生物资源有10种,占传统利用生物资源总数的

11.49%,包括食药用同源的植物4种,即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车前(Plantago asiatica),以及庭院观赏与建筑用同源的植物6种,即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椤木石楠(Photinia davidsoniae)、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榉树、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针对野生植物类群的传统利用生物资源,按利用部位可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及全株/全身等7个类(图4),其中同一物种具有多种利用部位的生物资源有4种,占传统利用生物资源总数的4.60%,包括复羽叶栾树、榉树、蜡梅、何首乌。

以上结果表明,镇山村大寨关于本底生物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具有多样性,其利用的物种涉及药用、食用、建筑用、庭院观赏及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同时呈现出同一物种具有多种用途、同一物种具有多种利用部位等特点。

3 结论与讨论

3.1 镇山村大寨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资源利用的关系

本研究对鎮山村大寨的物种多样性及生物资源利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调查发现镇山村大寨共有野生维管植物303种,占贵阳市市区维管束植物总数的21.00%[26],表明该地植物多样性丰富;从科的区系组成来看,该地以热带性质科为主,与贵阳市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相似,表明该地植物的区系起源与古热带有较强的关系[27]。根据动物调查的结果,该地共有野生脊椎动物81种,占贵阳市市区野生脊椎动物总数的29.03%[26],表明该地动物多样性丰富;从科的区系及分布型来看,该地以东洋界和东洋型占主要地位,存在明显的热带—亚热带重叠特征,是北方物种和热带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区。同时,在该地还发现了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5种,表明其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民族生态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原住民对生物资源的利用特征反映了其对本底生物资源的长期认识[28]。究其原因,镇山村大寨地处花溪水库中部的半岛之上,其“三面临水一面向山”的地理特征使得当地可种植的耕地较少,导致当地原住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利用生物资源的需求。同时,镇山村大寨丰富的本底生物资源,使得原住民在利用方式、利用部分上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以食药同源、庭院与建筑用物种的分化为主。总的来看,丰富的本底生物资源是支撑该地生物资源利用多样化的物质基础,而当地原住民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其传统利用生物资源可持续的关键[29-30]。当地物种资源保护方面,通过传统的乡规民约等习惯法对当地物种资源进行保护,例如当地居民约定有“禁止在风水林内放牛”以及“砍伐一棵树、惩罚一头猪”等乡规民约,表明了其具有长期性、公益性的特点。

3.2 镇山村大寨本底资源与传统利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镇山村大寨由于地形复杂导致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其区域文化往往高度依赖区域自然条件,且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变化、政策改变等条件影响,导致镇山村大寨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因素。在调查中,镇山村大寨原住民对当地生物资源的利用知识表现出老年化的特点,年轻人对于众多生态传统知识常常表现出不了解、不愿意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了与传统利用相关物种知识的传承。例如野生食用植物方面,多数年轻人对传统采摘的野生食用植物,缺乏明晰的认识和梳理;传统医药方面,现今镇山村大寨仅少数老年人以及中年人对本村落传统医药具有片段化认知,并且缺乏系统性,民族医药知识的传承缺乏稳定性、可靠性;传统文化习俗方面,镇山村大寨“四月八”传统节日利用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的叶子(当地称为乌米叶子)制作乌米饭,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交融、经济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物质享受意义逐渐消退,年轻人们大多已不再传承此繁琐制作工艺。

尽管就地保护能够有效地抑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但是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历史原因,其大多未考虑区域的文化服务功能,导致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传统文化惠益共享的相对割裂[31]。传统村落作为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高度耦合的地区,在民族文化风俗、少数民族习惯法等形式下,不仅能够有效弥补两者之间的相对割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其产生的传统知识应用于脱贫攻坚及产业发展当中[32]。因此,在今后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应加强社区共管的作用,强化民族文化风俗、少数民族习惯法等的法律地位,将原住民对生物资源的传统知识与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及发展结合。

本研究是对镇山村大寨本底生物资源及生物资源利用特征的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镇山村大寨本底资源相对丰富,其植物区系组成主要以热带性质科为主,动物分布型主要以东洋型为主,表明该地存在明显的热带-亚热带过渡特征;镇山村大寨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部分具有多样性,存在同一物种具有多种用途、同一物种具有多种利用部位的特点,表明其本底生物资源是支撑该地生物资源利用多样化的物质基础,当地原住民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其传统利用生物资源可持续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佟玉权,龙花楼.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3):133-137,93.

[2]  丁陆彬,马楠,王国萍,等.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9,27(7):716-727.

[3]  沈茂英,陈国阶.岷江上游典型村落资源利用与影响动因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5(1):58-61.

[4]  王艳杰,薛达元.论侗族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J].贵州社会科学,2015(2):95-99.

[5]  OSTROM E.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Science,2009,325(5939),419-422.

[6]  康璟瑶,章锦河,胡欢,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7):839-850.

[7]  王淑佳,孙九霞.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J].地理学报,2021,76(4):921-938.

[8]  XUE D Y.The categories and Benefit-sharing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biodiversity[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2(1): 29-33.

[9]  赵富伟,武建勇,薛达元.《生物多样性公约》传统知识议题的背景、进展与趋势[J].生物多样性,2013,21(2):232-237.

[10] 王思铭,周玖璇,况荣平,等.民族村落农业种质资源多样性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以云南省师宗县黑尔壮族社区为例[J].生態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4):380-384.

[11] 王国萍,杨京彪,薛达元.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6(4):64-70.

[12] 曹宁,杨京彪,薛达元,等.广西隆安壮族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8(4):15-20.

[13] 赵栋昌,刘锋.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的贵州苗族食用野菜多样性研究[J].生态学报,2020,40(15):5397-5407.

[14] PRETTY J,ADAMS B,BERKES F,et al.The intersections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towards integration[J].Conservation and Society,2009,7(2): 100-112.

[15] 毕兴,杨朝辉,王丞,等.西南喀斯特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的演化与耦合:以贵州兴义坡岗自然保护区为例[J].生物多样性,2020,28(8):1036-1044.

[16] 屠玉帅.美丽中国视域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以贵阳市石板镇镇山村布依寨为例[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6:28.

[17] 余三春.供给侧改革下镇山村布依寨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9:38-39.

[18] 吴红梅,马优优.镇山村大寨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22(2):74-77.

[19] 余忠发.全域旅游视角下镇山村大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旅游纵览,2020(24):123-126.

[20]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21] 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63-330.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0072.htm,[1999-09-09][2021-08-07].

[2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EB/OL].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461/20210205/122418860831352.html,[2021-02-05][2021-08-07].

[24] 蔣志刚,江建平,王跃招,等.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J].生物多样性,2016,24(5):501-551,615.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19年CITES附录中文版[EB/OL].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1911/t20191111_524091.html,[2019-12-12][2021-08-07].

[26] 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现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0:10-13.

[27] 陈志萍,张华海,钱长江,等.贵阳市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贵州科学,2011,29(3):50-55.

[28] 许建初.从民族生态学的角度探讨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周边民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J].生态学杂志,2003(2):86-91.

[29] 杨青松,赵艳,史洪俊,等.贵州布依族药用植物科属组成和区系特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2):160-163.

[30] 刘春晖,刘冬梅,杨京彪,等.布依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多样性分析及保护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40-148.

[31] 董享帝,欧静,罗文英.创建贵州省喀斯特国家公园的构想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20,39(1):58-62.

[32] 刘冬梅,李果,李俊生,等.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以澜沧与康定两县域为例[J].生物多样性,2021,29(2):184-192.

通讯作者:胡灿实(1987—),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和自然保护地研究,E-mail: cshu@gzu.edu.cn.

猜你喜欢

物种多样性资源保护传统村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金头闭壳龟生物学及资源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江西大岗山木荷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纳板河保护区不同林分群落乔木物种多样性研究
用固定样地法监测银瓶山阔叶林物种多样性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辉腾锡勒风电场区域内物种多样性研究
基于北斗的数字秦岭系统
江川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