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湄合作机制下高校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2021-01-12蒙莉丝李银昌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一带一路

蒙莉丝 李银昌

摘要: 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国家振兴和赢得国际经贸竞争的核心战略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文章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梳理了近年来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培养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的系列做法,总结出“竞赛搭台、培训孵化助力实践、项目论坛提升理论”的能力维度清晰、培养内容丰富的基于澜湄合作机制的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分析了人才培养中有待提高的方面,并从深化国际合作、扩大专业覆盖面、优化师资结构、改革评价方法和加强顶层设计五个方面,对高校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其模式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一带一路”;澜湄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609(2021)04-0000-00

一、引言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是高校推进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生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目标。特别是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推进,以及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发展格局,社会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快速增加,但同时人才缺口也日益凸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源头和基地,在新发展形势下肩负着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因此,如何构建新形势下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如何提高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成效,以及如何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等都是值得高校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广西财经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合作”)是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共同发起和建设的新型次区域合作平台。依托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和金融财税的学科特色,广西财经学院携手复旦大学,从2016年起,在澜湄合作机制下持续牵头举办了四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简称“澜湄青创赛”)、三届“澜湄青年创新创业国际训练营”(简称“澜湄青创训练营”)和“澜湄青创项目孵化”等多项赛事,并开展“澜湄青年学者”和“澜湄国际论坛”等系列活动,得到澜湄国家近20所高校逾万名师生和众多合作企业的积极响应[1],入库和孵化的创新方案和创业项目超过 300个。经过5年的探索,成立了面向澜湄六国大学生的“澜湄创新创业联盟”,形成了由中国教育部指导,澜湄六国高校、政府、智库、企业合作的管理架构。2018年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澜湄青创赛被列入《澜湄合作第二批项目清单》,主动对接服务“一带一路”的多边工作机制;同年12月,澜湄青创赛入选国家级教育对外交流项目,获得了教育部国际司“2018年澜湄合作基金项目”专项资金资助。2019年,广西财经学院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之一,携手复旦大学等单位,成立了澜湄青年合作交流中心,重点拓展区域人文交流、高等教育合作、青年创新创业、跨国社会实践、高校智库网络等五方面的项目合作,成为继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澜湄环境合作中心之后,成立的第三个澜湄合作机制国家间功能平台。

随着澜湄青创赛、澜湄青创训练营、澜湄青创项目孵化、澜湄青年学者项目、澜湄国际论坛等系列活动的持续开展,广西财经学院探索出一条“竞赛搭台、培训孵化助力实践、项目论坛提升理论”的能力维度清晰、培養内容丰富的基于澜湄合作机制的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三、具体做法包括:

(一)以赛促教,形成“3+1”校内人才培养体系

广西财经学院积极探索将澜湄青创赛的相关竞赛项目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环节中,编写了多部面向东盟国家的财经教材和实训教材,开设东盟特色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体系,提高学生外语水平能力。采用日常授课丰富知识体系、实训内容嵌入竞赛项目、赛前培训强化双创能力的办法,逐步形成了“教材、课程、实训”+“竞赛”的“3+1”校内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已具备面向澜湄国家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能力。

(二)依托训练营,培养人才国际化视野

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组织国际创业导师团为澜湄六国大学生团队提供个性化的创新教育和创业孵化训练,同时为各国入选的项目团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广西财经学院作为发起单位,组织师生代表与澜湄六国高校近百名青年学生一同接受国际导师团队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指导。在完全国际化的实战场景里,中方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极大地激发和培养,跨文化、跨语言的合作意识迅速提升,真正达到了加深澜湄流域文化交流与认识,开拓了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目标。

(三)促进项目孵化落地,巩固人才培养成果

澜湄青创项目孵化,是对澜湄青创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由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给予每个项目1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由相关领域的国际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提供持续性、针对性的设计、孵化和落地指导。广西财经学院孵化的“广西农业发展平台”项目,分别在广西百色和柬埔寨落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推进项目孵化落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创新创业效率更高、能力更强、成果更扎实,反哺学校教学和竞赛的能力更强。因此,项目孵化这一重要环节,从教学和实践两方面,扎实巩固了面向澜湄的双创人才的培养成果。

(四)学者项目深耕育人,国际论坛扩大影响

广西财经学院还通过开展“澜湄青年学者项目”和举办澜湄国际论坛,采用以澜湄六国专家学者带动学生的以点带面方式,侧重从理论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和眼光,充实知识架构,同时保持赛事时段之外的澜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做法,避免了当前很多高校出现的赛前突击培训、赛后无人问津的现象,较好地保持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全面性。2019年,广西财经学院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启动首届“澜湄青年学者项目”,从澜湄六国高校中遴选出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经费支持,以教师为抓手,带动学生参与到澜湄合作的重点领域中,通过实地调研,加深理论学习,在培育具有国际视角的澜湄双创人才中,做到了深耕细作。同年,广西财经学院举办“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合作论坛”,邀请澜湄国家政府、高校、企业代表,围绕国际减贫、产能合作、跨境旅游等议题,开展主旨演讲和圆桌会议,反响热烈。

(五)整合系列活动,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财经学院创立和举办了澜湄青创赛、澜湄青创训练营、澜湄青创项目孵化、澜湄青年学者项目、澜湄国际论坛等系列活动,但并没有将各个项目单一化运作,而是有部署地将这些活动统一到澜湄合作机制下,进行科学整合,设计成围绕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合理架构,并形成能力递进、内容多样、维度丰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时间序列、日常教学与赛事安排、各项目的互补性等各方面,都做到了相辅相成,最终形成澜湄合作机制下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模式。

四、对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反思

(一)专业覆盖面不广,学科交叉融合度较低

在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的新形势下,高校对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创人才培养的推广与覆盖明显不足[2]。目前来看,广西财经学院在推进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中,主要以工商管理和商务英语专业为主,但是经济学、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参与度明显较低。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在企业组织管理、外语应用等方面可能具有较突出的优势和特色,但是在国际贸易合作、经济分析等方面可能会存在明显短板,与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趋势存在错位。

(二)与专业教学衔接不紧,与课堂实践互动较少

目前,广西财经学院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以及综合素质考核等方面与课堂专业教学活动的融合衔接明显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互独立,教学环节缺乏相互补充与呼应。在参加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竞赛中,仍然以传统的短期集训、突击培训等模式为主,学生不仅耽误正常的专业课程学习,而且竞赛成绩难以保证,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效果无法保障。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模式相对落后

总体来看,广西财经学院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仍有待加强。部分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误解为仅仅是创办公司或者是课后实践活动,造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与学生就业评估和课堂实践教学评价混淆,不仅无法实现国际化创新创业教学目标,也无法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整体作用。

(四)师资力量不强,师资结构不合理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仍以传统的专任教师为主,往往任课教师只负责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师资队伍缺乏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而且师资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也没有实现互补,导致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存在知识盲区或学科短板,无法在交叉学科处产生成果。虽然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积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规模,但是仍无法较好弥补师资队伍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五、澜湄机制下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

(一)深化国际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品牌影响力

第一,应从课程、项目等方面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丰富项目类型,扩大项目规模,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学生国际经贸经验;在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国际区域特色;尤其是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下,应积极探索线上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发与运用,来保证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开展和品牌持续影响力。第二,应提升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的品牌效应,提升品牌影响力。如广西财经学院探索的澜湄合作机制下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吸引其他高校广泛参与,扩大该项目在中国西南地区和澜湄国家的影响力,提高项目综合质量,打造品牌效應。第三,还应加强对澜湄合作机制下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力争奠定“人才认可+高校认可+企业认可+政府认可”的社会评价基础,提升在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知名度和赞誉度。

(二)扩大专业覆盖面,促进跨学科融合育人

第一,应加强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设计,主动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分析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强化体系课程设计的紧迫性和时代性。第二,应积极扩大专业覆盖面,突出课程内容体系专业融合特色,遴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建多学科融合协同育人教研团队,梳理国际化复合型跨界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应在学生项目团队组建中充分体现跨学科融合优势,鼓励和指导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建项目团队,促进团队内合作与交流,增进知识和技能互补。

(三)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能力

第一,应吸引跨国企业创新创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高校双创教育教学,优化师资结构。可以采用企业人员兼职、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开设系列讲座等方式,弥补师资来源单一的缺陷,提升教学质量。第二,应加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四)改革评价方法,优化评价体系

第一,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动静结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成果、创业能力、实践活动和创业率等指标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同时,评价中注重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第二,应完善“学生+学校+企业+政府”的创新创业评价主体,明确各主体责任。发挥学生的核心作用,加强学校的反思与改革力度,提高企业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深化政府的监督引导作用。

(五)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现有资源

很多高校仍停留在先培养后总结的阶段,缺乏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对国际化双创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缺少事前的总体谋划和布局,导致国际化双创人才培养的零散化、碎片化,其结果就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够科学和健全。因此,高校在进行国际化双创人才培养时,应该多从高等教育的专业角度,进行顶层设计,有计划、有部署、有前瞻性地设计整体培养方案,同时整合现有的各类赛事和活动资源,将其恰当地嵌入培养方案中,补充国际化双创人才培养在时间、内容、深度、广度上的不足,进而完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湘萍. 续写澜湄情谊 共铸青创品牌[N]. 广西日报,2021-01-19(008).

[2]樊兢.面向东盟视域下的双创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0):28-30.

基金项目: 2020年广西财经学院校级教改一般项目“以资源库建设推动‘产业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2020A0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一带一路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