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叔华:科研就要开放合作 男女平等

2021-01-12段永利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台长天文台天文

段永利

她主导建立了我国的时间系统,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

她是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奠基人之一,我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

她提出建设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VLBI)网,推动建成“天马望远镜”,大幅提升我国射电天文观测能力,为我国的探月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还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阵列(SKA)的七个创始成员国之一,并争取在上海建立SKA区域中心。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编委会主任叶叔华。1994年,国际编号为324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叶叔华星”。

前不久,叶叔华受邀出席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与其他数十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一道,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她以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为例,阐述开放、合作在全球科研工作中的必要性。并且以亲身经历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鼓励更多女性投身科学研究,用实际行动破除看似“约定俗成”的常规。

事实上,叶叔华自己就是位大力提倡开放国际合作、鼓励男女平等的科学家。“如果你想要获得什么,就必须努力去争取。”她的语气温柔而有力。

有主见的女子更有魅力

1927年6月出生于广州的叶叔华,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41年12月8日,日军轰炸广东令她记忆犹新,经过战争逃亡之苦,所以更知道祖国的宝贵,更懂得青年科学工作者的爱国热忱,她当时立志要从事航空航天工作。

从小喜欢阅读的叶叔华,读完初一就跟校长申请要跳级,而且跳级后成绩依然是年级第一。日军投降后,叶叔华恰巧赶上中山大学文理学院同时招生,很有主见的她没有听从长辈建议,自己选了数学天文系,并最终以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山大学。由于受到当时一位女教授邹仪新的影响,叶叔华迷上了天文学,而且当时全国只有中山大学有天文学专业,也是在那时,她认识了从武汉大学转学来的同学程极泰,后来成了她的丈夫。

1949年6月,叶叔华大学毕业时正值广州解放前夕,难以谋职。她与丈夫一起返回香港,任教于叶叔华曾经就读的中学。但是,一心想做学问的夫妻二人由于在当时的香港找不到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于是辗转回到内地。

1951年,程极泰经人介绍前往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顺便替夫人去咨询正在招人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得到的回复是:只招男士。这让专业课成绩一向很好的叶叔华火冒三丈,随即给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写了一封长信,条理清晰地罗列了自己的优势以及男女平等的建议。最终,叶叔华敲开了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的大门,成为了徐家汇观象台历史上首位女性研究人员。70年来,风雨无阻。

据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赵铭回忆,“初入徐家汇观象台的叶叔华,第一份工作是观测恒星。当时的天文观测工作很辛苦,因为是露天工作,冬天特别冷,每次观测最短要四个小时,长的话就要八九个小时,而且为了便于操作还不能戴手套”。每天这样的重复劳动其实就是为了提供标准时间,因为标准时间是地图测量制作所必要的。

叶叔华发现科研工作不是像观星星那么浪漫,“我曾想过逃离这份枯燥的工作。后来想到自己坚守的工作是国家需要的,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她说,在枯燥的数字记录中逐渐理解了天文工作的意义,自己也希望能摘掉中国天文落后的帽子,和国际同行进行比拼。

为了把误差缩到最小,叶叔华拼命想把工作做好。但囿于当时国家经济落后,研究设备很破旧,面对测绘部门对徐家汇观测台的质疑,叶叔华意识到如果要完成国家需要的精确的地图,仅靠这些旧设备的测试数据肯定是不行的。1954年,当时专门開会讨论比对中国、苏联、日本讯号测得的结果,发现中国的数据偏差有点大,这深深刺痛了叶叔华。事实上,当时全世界公认的是国际时间局,这个系统大概有39个天文台,苏联有14个天文台,中国仅有2个天文台,系统越大,相互间的误差容易被抵消。为此,她试了各种办法,试着不以天文台为单位,以观测人员为单位,把人、仪器、方位的偏差扣掉,人数越多,可靠性就越大,她提出了关于“综合时号改正数”的制定办法。最终,叶叔华的坚持换来了成功。

1963年,我国标准时间测量精确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1964年起,我国世界时测量精度便跃居到世界第二位,并在此后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65年,我国“精确授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时间基准向全球发布,“北京时间”就此诞生,对国民经济乃至国防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防、军事领域的应用,“你只要有一点点疏忽,数据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比如发射导弹时,如果差一秒钟可能就会出现几公里的误差。

与叶叔华一个办公室的上海天文台研究员罗时芳回忆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时值特殊历史时期,叶叔华每天在座位上看看写写,雷打不动,她一直专注于自己思考的课题。

从1957年到1969年,苏联和美国先后发射卫星、载人飞船、火星探测器。直到1970年,刚从“牛棚”解放出来的叶叔华,见证了我国使用中国世界时系统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不甘落后于人的叶叔华赶紧查询国际最新消息,无意中,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和激光测距等空间技术进入了她的视野。这些空间新技术将测量精度一下子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叶叔华真切地感受到:随着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再墨守成规,迟早要被世界所淘汰。

赢得国际尊重的中国女台长

“在科学领域,女性与男性的机会是均等的,且女性有着精细、敬业的先天优势,只要你锲而不舍地去做,总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作为我国VLBI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1973年提出建议到2003年VLBI网二期工程通过验收,整整30年时间,叶叔华一直担任我国VLBI工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在争取立项和经费支持、开拓和发展国内外合作、工程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主导作用。

“做一件事遇到的关口很多,不顺的概率十之八九,但要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尽力”。1973年,叶叔华大胆提出要在我国发展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但当时面临着对新技术没有经验、欧美国家对我国禁运高档的电子元器件和测量仪器、科研经费不足等诸多困难,叶叔华想到了“请进来、派出去”的策略,即走国际合作路线,不仅亲自前往国外向同行学习先进经验,同时也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华讲学,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VLBI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曾说,“叶先生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如果没有VLBI参与的话,我国探月工程至少要推迟五年。”

1981年,叶叔华出任上海天文台台长,成为中国天文界第一位女台长。她出国率团赴法访问,和法国的台长初次碰面时擦肩而过,“竟然是女台长?”对方很惊讶,后来在送别宴会上,法国科学家举杯说:“为女台长干杯。”任何不同的领域都有女性参与,为什么在天文学界,女人不能成为重要参与者之一呢?“我当时年轻气盛,说若干年后女台长跟男台长数量恐怕会一样多,不用专门为女台长干杯。”三十多年过去,叶叔华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但她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与叶叔华共过事的人都说她具有女性少有的战略眼光,她自己却说:“机会就在你的眼前,怎么可以不抓住它”!在以男性为主的天文研究领域,叶叔华通过努力赢得了国际的尊重和赞赏。

1985年11月,中国天文学会组团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19届IAU大会,叶叔华被选为本届IAU财务委员会主席,她是这个国际天文學最权威机构有史以来担任此职位的首个中国科学家。从此,在IAU的各种学术会议上有了来自中国的声音。1988年至1994年间,叶叔华连任第20届和第21届IAU副主席,在此期间,她抓住时机,与各国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观测与研究项目,不断提升我国天文事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在叶叔华的带领下,上海天文台1986年1月完成了“关于发展中国VLBI网的建议书”,规划了中国VLBI网的概貌:新建乌鲁木齐VLBI站、改建昆明10米天线为VLBI站、升级上海VLBI数据处理中心等。该建议经过天文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同意立项,确定为天文口“七五”期间重大项目。正是由于工程总负责人叶叔华的战略眼光,1987年建成25米射电望远镜,次年即开始参与美国NASA、欧洲网及中日VLBI合作项目等国际联测,引起国际关注,也让上海天文台和中国天文界迅速赶上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天文从经典观测转向空间观测的潮流。

此外,考虑到亚太人口密集,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急需国际合力研究。叶叔华1991年联合中科院、国家测绘局和国家地震局等单位,主持了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开展我国在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大大推动了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学科的发展。终于在1995年第21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IAG)上,叶叔华舌战群儒,正式提出了“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并通过据理力争,正面回应了各方提出的质疑,得到该联合会第四号决议支持。

随后,她趁热打铁于1996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APSG计划的成立大会,将APSG中央局总部设在上海天文台。共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专家参加了该计划,这是国内极少数几个以我国为主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之一。叶叔华连任APSG执委会主席至2008年,至今仍然关心着APSG的进展及各项任务和研究计划的落实。

叶叔华还抓住上海天文台参与“嫦娥一号”卫星任务的机会,于2012年建成亚洲第一的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不仅圆满完成了嫦娥三号的测轨任务,更在国际VLBI网中发挥着主将作用。

关注女性和下一代科技工作者

作为女性杰出人物,叶叔华对女性问题尤其是女性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女性成才等方面的问题,格外关注。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叶叔华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出任社会工作。在人大、政协,叶叔华都凭着科学家的严谨深刻和女干部的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成为公认的具有一定影响力与权威的领导者。

1995年9月,她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会议,对世界妇女现状和发展满怀关切的叶叔华认为,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提高,女性冲破“玻璃天花板”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能不能冲破“玻璃天花板”,关键还在于个人。

在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女性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期间,叶叔华先后成功组织召开了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面向21世纪女性人才发展高级研修班”“中国西部女性人才开发研讨会”,并作为代表出席国际研讨会。在她的带领下,女性人才研究会蓬勃发展,也努力为女性人才开拓了发展空间。

女性是社会中非常强大的一股力量,在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都应如此。叶叔华强调,女性的特质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事实上,女性承担的家庭负担更大,同时作为职场人、科学家或工程师是很不容易的。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在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得到改善。其根本原因就是女性获得平等的机会,并为之奋斗,努力工作,兢兢业业,积极展现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

步入鲐背之年的叶叔华,丝毫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她积极支持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推动上海建设SKA数据中心,推动我国天文观测向太空、向月球,甚至是向火星、木星以及更远的太阳系边缘不断拓展。

“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都是一份很珍贵的贡献。”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叶叔华十分重视青少年科普工作。她曾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上海市科协主席,并身体力行地组织科普活动、开展科普讲座,投入了很多精力。叶叔华说,“如果把科学家的工作认为是380伏的电压,而普通大众只能接受220伏,那么科普工作就是要把380伏电压转换成220伏电压,让普通大众都能接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青少年科普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

“要自力更生,不要用洋拐棍!虽然很难,但不是不可能。我这一生没有白活。”叶叔华勉励现代女性和科研工作者,并淡淡总结了自己90多年的科研人生。

猜你喜欢

台长天文台天文
为防震减灾事业实干创新——记江苏省徐州地震台台长居海华
天文台就该这么看
意想不到
海尔与望远镜和天文台的故事
天文台
天文与地理
一群“玩”天文的痴迷少年
欧米茄超霸系列月相至臻天文台表
高考作文练习四篇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