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在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骨关节挛缩的应用效果

2021-01-12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踝关节肢体

李 闯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据统计:每年每10万人口中约有60-80例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年龄以50岁以上者居多,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1]。由于脑血管病患者愈后大多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及时有效的肢体功能恢复运动,可明显降低患者关节挛缩的风险,对愈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意义重大[2]。本文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在基于时机理论的基础上,对患者于康复前期实时进行早期肢体关节被动运动,有效预防了急性期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关节挛缩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增加了患者的康复信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住院治疗的急性期脑血管病偏瘫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经头部CT与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64.2士1.7岁)。康复介入时间2-7天,平均(4.98士0.65)天。入选与排除标准入选标准:患者均在发病1-3天内入院,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均在发病后,患者肢体肌力0-2级。排除标准:神志不清不能配合运动者,有严重的心、肺及肾功能障碍及合并症者。将以上患者按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急症期脑血管病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其中包括:绝对卧床,头部抬高30°,保持呼吸畅通,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良肢摆放,患肢关节及肌肉按摩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及基于时机理论基础上,对患者于康复前期实时进行早期肢体关节被动运动,对患肢进行评估,并进行下肢牵伸训练及骨关节被动运动,牵伸训练主要针对踝关节及腘绳肌;方法为:踝关节牵伸训练:取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放松,训练者站在患者患侧床旁,左手握住患者踝关节上端,向下按压固定于下肢,右手握住患者足跟不,前臂顶住足底同时向上移动踝关节。注意牵伸角度在20°内,牵伸力度保持均匀,牵伸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足尖向上,且着力点应放在前脚掌处,在牵拉至最大角度时维持10秒;腘绳肌前拉训练:取患者仰卧位,训练者左手将患者患侧膝关节握住,使下肢保持伸直状态,右手将患侧足跟部握住,双手向上将下肢同时托起,牵拉角度在80°以下,牵拉时应将膝关节保持伸直状态,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患者表情痛苦则降低角度[3]。关节被动运动主要包括:屈髋屈膝、躯干、髖关节内收及外展、踝关节外翻、内翻。目的是预防下肢关节挛缩,适当刺激患者下肢的运动感觉。方法为:屈髋屈膝训练:患者仰卧位,训练者左手将患肢膝关节控制,使髋关节维持稳定;右手将患侧足跟部握住,以均匀缓慢的速度推向患者头顶方向,使髋膝屈曲100°-130°,然后再恢复起始位。髋关节内收、外展训练:训练者左手将患肢膝关节控制,下肢保持伸直状态;双手向左、右侧缓慢移动下肢,幅度不宜过大,下肢内外侧肌肉感觉轻微紧张即可,然后恢复起始位。注意外展角度控制在45°内,内收角度控制在20°以内。踝关节跖屈训练患者仰卧下肢自然放松,训练者左手将患肢踝关节上端握住并向下按压固定;右手将患肢足中上部,缓慢匀速向下方移动踝关节,恢复起始位。注意:背伸角度应控制在50°以内。踝关节内翻、外翻训练:患者仰卧下肢自然放松,训练者左手将患肢踝关节上端握住并向下按压固定,右手放于足中上部位置,以均匀缓慢的速度将踝关节分别向内外侧移动,恢复起始位。注意:内翻角度应控制在30°内,外翻角度控制在20°内[4]。躯干被动牵伸训练:患者仰卧屈曲双下肢,保持膝关节在90°左右,训练者左手对患侧肩关节按压并固定,右手对患侧膝关节轻柔按压并向对侧推动,使患者患侧躯干牵伸至最大活动度后返回起始位。注意:操作过程动作应缓慢轻柔,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应停止,牵拉过程保持5秒。

3 评定指标:对患者入院时及康复运动训练前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Baithel指数分级(BL)对2组的差异进行比较。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件数据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ithel指数分级(B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康复介入治疗前再次评定时,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ithel指数分级(BL)评分均有提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2组入院时、康复介入前FMA、BL评分比较

讨 论

近年来,我国的脑血管病患者逐年递增,发病年龄以50-70岁为多发群体,男性多于女性[5],致病因数多与高血压、吸烟、酗酒有关。疾病特点多为活动中突然发病,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思维混乱,肢体麻木无力等[6]。由于常规的急性期患者护理要求绝对卧床而限制了骨关节的运动,导致一部分患者在康复介入前出现肌肉挛缩及关节僵硬状态,影响了康复运动的效果。

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基于时机理论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时进行早期肢体关节被动运动,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减少了患者肌肉挛缩及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经对2组患者入院时及康复介入前的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ithel指数分级(BL)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经对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或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骨关节僵硬程度、骨关节耐受力、关节活动范围均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肢体运动时机选择对急性期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促进康复训练的有序进行,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使患者愈后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帮助患者尽快回归社会。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踝关节肢体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脑血管病知多少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第十一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专题论文刊发预告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