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1-12陈保君闻久全王俊丰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椎体脊柱腰椎

陈保君 闻久全 王俊丰

(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脊柱骨折病症,多为间接外力所导致,如高空坠落、车祸或者跌倒等;因胸腰椎生理特点较为特殊,当其发生后会损伤患者的脊髓与神经,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临床上对于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常规方式为后入路内固定,其临床应用虽较为广泛,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其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2]。因此,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48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2017年10月-2019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共抽选48例,所有患者经单盲分组法被分为2组,组别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24例。对照组男性为13例,女性为11例,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64岁,年龄平均值为(41.09±2.24)岁;观察组男性为15例,女性为9例,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65岁,年龄平均值为(41.25±2.35)岁。2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的数据经过比较后,其差异并不显著,P>0.05。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符合《中国骨科疾病诊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明确本研究的目的与方法,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书;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获得其同意后开展。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者;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免疫障碍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认知功能或者语言功能障碍者;遗传性代谢疾病者;精神病史者。

2 方法:对照组利用常规方式进行手术,主要内容为:为患者施以麻醉并气管插管,调整患者体位至俯卧位,在患者受伤位置的正中心位置做切口,使其受伤位置的椎骨完全暴露出;接着对骨折位置坏死组织与碎骨进行彻底的清理,在清理干净后将椎骨置入患者骨折的位置,并予以固定;最后常规止血、逐层缝合伤口[3]。观察组利用改良术式对患者施以治疗,主要内容为,在对患者施以治疗前需明确患者椎体受伤的详细情况,然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待其麻醉生效后调整患者体位至仰卧位;接着利用垫枕将患者胸骨柄和骨盆予以抬高,使其处于悬空的状态,并将骨折处椎体作为中心点,利用纵向后正中入路的方式进行微创入路,进而完全暴露患者骨折处肌体结构[4];之后利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方式,于受伤椎体位置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长度约为5-10mm,避免受伤椎体内部骨块造成2次损伤;然后将伤椎部位的螺帽拧紧,将螺帽作为支点,使连杆呈两侧撑开的模式,便于将所有螺帽拧紧,进行椎体复位,完成复位的患者应用椎板开窗术,未成功复位的则需进行椎体推入;接着将连接棒放置于椎间小关节和横突位置中心位置予以固定操作[5];最后常规止血、逐层缝合伤口,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留置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进行判断[6]。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临床指标、胸腰椎功能、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的情况;其中手术临床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胸腰椎功能利用JOA评分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胸腰椎功能恢复越好;疼痛程度利用VAS评分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利用QOL量表评分进行评估,分数与生活质量的高低呈正比;同时,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情况,其疗效评估标准为:患者骨折位置完全恢复正常,肢体功能基本正常,视为显效;患者骨折位置愈合,肢体功能明显改善,视为有效;患者骨折位置未达到愈合标准,且肢体功能未得到改善,视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对比:通过对2组患者施以不同手术治疗,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的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优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

5.2 2组患者临床评分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VAS评分以及QOL评分,其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明显优势,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JOA评分与VAS评分以及QOL评分的比较分)

5.3 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2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讨 论

多节段脊柱骨折主要指患者脊椎出现2段或者2段以上的骨折,因患者出现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损伤时,常常合并神经损伤和器官损伤,因此为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相对于单节段脊柱损伤极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会对临床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7]。同时,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报道,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时其椎体和软组织之间的载荷率与粘弹性决定了患者的脊柱接受能否对外加能量起到逸散效果[8];当其低密度三角区域的载荷数值较大时,会导致压缩性骨折,但相同载荷作用于中柱时则不会对患者造成威胁[9]。常规后入路内固定方式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治疗方式,但根据有关研究报道,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稳定性效果较差,因此不利于患者预后,存在2次骨折的风险[10]。改良后入路内固定术式是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经伤椎固定的方式,将2根短螺钉置入椎体中,进而便于骨折的复位操作,并增加了骨折节段的稳定性,使其受力均衡,便于椎体高度与生理弧度的矫正[11]。陈旺,胡胜利,严浩[12]研究中显示,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治疗中,改良后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4%、VAS评分(3.24±1.08)分以及Prolo评分(15.73±2.19)分,其数据均明显优于单纯后入路内固定组;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中的住院时间和临床评分中JOA评分、VAS评分、QOL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23.62±3.01)天、(23.56±1.63)分、(2.05±0.09)分、(74.83±3.45)分以及95.8%,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后入路内固定改良术式临床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其数据与陈旺,胡胜利,严浩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均体现后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固定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总而言之,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患者应用改良术式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其疼痛程度,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胸腰椎功能的恢复,有利于其临床治疗,值得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椎体脊柱腰椎
孩子身姿不挺拔 原是脊柱侧弯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