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精彩微课 激活数学课堂*

2021-01-11广东省河源市第一中学517000曾海容

中学数学研究(广东) 2020年22期
关键词:作图例题解题

广东省河源市第一中学(517000) 曾海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师教学过程提出新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教学理念,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强化,微课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喜欢与好评. 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目标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短小精悍,学习方式灵活机动,它以生动、活泼、有趣的模式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之中. 因此,微课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当前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笔者所在的学校课题组老师根据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一致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 合理使用微课资源教学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缩短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1 借助预习型微课,让学生有效预习

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 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的要强. 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然而,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还有大量的公式、定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枯燥、难学,学生很难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如果老师能将“枯燥、单调”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因此,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教师可以将需要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点拨、加以指导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或发送到班级群. 学生借助微课完成预习或自学,课堂上将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练习提高等,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执教“探索勾股定理”时,笔者制作了课前预习型微课(如图1): 第一环节是图片欣赏:“勾股树”、“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 第二环节是探索勾股定理: 学生观察毕达哥拉斯家的瓷砖特点,思考是否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都存在着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个关系, 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 第三环节是学生与视频同步动手操作: 对图形进行不断尝试将“L”型进行拼接, 从而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a2+b2=c2.

在此微课中笔者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动画和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观察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地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身影,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再由学生亲自去使用教师提前发放方格纸探索勾股定理的推理过程. 学生不仅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体会数学史的乐趣,还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前预习中借助“微课”资源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观,从而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强化感知.

2 借助导入型微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 在上课伊始,如果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短片,不但能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而且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 定理”的导课,笔者运用微课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如图2): 小华有一张很喜欢的桌子,想给桌面配制一块玻璃装饰物,如果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玻璃老板联系,请你帮小华想一想如何与老板联系? 这样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启发性的动画视频,从播放开始就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观看后学生积极讨论,纷纷为小华出谋献策,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而专注,教师顺势引入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在这里,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自然引入了本课的课题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体会数学课堂探索的过程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

3 借助解题型微课,提升学生的能力

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例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此题的教学剖析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大多数的教学中,学生认为例题的学习枯燥乏味,而且经常会出现不能以典型例题为基点辐射带动其他有关相关例题和练习的解决.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掌握例题的内涵和外延. 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更难以提高解题能力,甚至会失去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典型例题之前,要先对例题进行合理分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为学生详细分析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方便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理解例题、掌握例题的解法,从而学会运用知识举一反三.

如八下第四章“提公因式法”的第一课时的例题教学时,笔者制作了微课“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如图3),首先通过选择前两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将详细的解题步骤在视频中逐步演示,组织学生观看后,再进行讲解. 接着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在提公因式后漏项或是首相系数为负时,提取负号添括号时容易出错,分别把后面的例题设置为“错题”,动态展示“真理辨中明”,引导学生分析,此解有没有错? 错在哪里?

哲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在此微课例题教学中,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典型例题的理解,又让学生对微课中的讲解内容参与辨析、改正. 让学生发现错解及产生错解的原因,从错题中体会到知识的关键点和易错点, 辨析出知识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找到正确的解法和结论,有效地知错、改错、防错. 课后将微课分享给学生,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反复观摩,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当然,在其他新课学习时,教师还可以将与此例题相关并有一定探索性、拓展性的练习题,制作成微课,让学生稳步推进,聚沙成堆,从而学会运用知识举一反三,提升解题能力.

4 借助演示型微课,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在几何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归纳结论.

如“几何作图”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也是中考的必考题之一. 传统的教学是采用“讲练结合”法,教师会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作图方法,有的学生边看边操作,有的学生看不懂,学不会,没动笔,教学效果一般. 如果能把老师尺规作图的过程做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使学生更明确作图的目的和详细的操作过程,同时将教师解放出来,在课堂中巡视,随时解决他们在动手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积极高效的参与到动手操作中,从而使课堂更加充实有效.

如微课“尺规作图——角的平分线”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如图4): 通过截取“愤怒的小鸟”的有趣的动画片段,提出“如何击中目标”的实际问题引入, 揭示学习本视频的必要性. 再通过实拍视频,指导观看视频的学生进行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的学习,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最后通过配套练习再一次操作实践. 本节课在教学实施中,通过教师问题引领,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真正地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借助图、文、声、像并茂的微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 根据学科特点,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微课”, 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课堂教学中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把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作图例题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不一样的角平分线作图
用“同样多”解题
来自2019年天津市中考作图题的挑战
作图题答题技巧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