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交际语境,提供支架学复述

2021-01-10徐继承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4期
关键词:英子习题交际

徐继承

摘要:“复述故事”是统编语文教材一条训练主线,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其中三年级主要学习“详细复述故事”。本文将以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结合课堂实践,从四个方面谈引导学生学习“详细复述”的策略:基于统编教材,明确学段目标;搭建符合支架,引导完整复述;创设交际语境,读写一体设计;转换复述视角,体验人物内心。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从学情出发,善于搭建学习支架,结合课文内容及背景,创设适宜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尝试从多个叙述视角复述故事,从而真正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体现“生本”。

关键词:复述故事交际语境学习支架叙述视角生本课堂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通过“语文要素”序列统筹规划,尝试建立语文训练体系。为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统编语文教材将“复述故事”作为一条训练主线,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小学二年级安排“讲故事”,小学三年级安排“详细复述”,四年级训练“简要复述”,高年级则为“创造性复述”。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三年级上册“详细复述故事”的学习策略。

一、基于教材编排,明确学段目标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关于“复述故事”的课后习题(含“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共出现了10次,“和同学交流”出现了14次,“选择喜欢的部分”出现了3次,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出现了2次。教材所明确的关于“复述故事”的学习支架一共有8种:选择一个场景,抓住“关键词”,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借助“表格”,联系背景,抓住“中心句”,绘制“路线图”。

通过统计,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上册的教材编排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复述故事”的训练体系中,体现出“桥梁”的作用,即既尽可能运用二年级学到的讲故事的方法,又要为达成三年级下册“复述故事”的具体要求夯实基础。

但作为“学习详细复述”的起始阶段,又要力求做到目标精准,整册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只有2次提到完整复述整个故事,即《在牛肚子里旅行》課后习题:

还有《司马光》一课的课后习题:

其中特别强调“用自己的话”“和同学交流”“选择喜欢的、印象深刻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教材特别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口语表达时的“交际性”。

以上教材编排特点,为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详细复述故事”,提供了非常有益的依据和启示。

二、搭建复合支架,引导完整复述

《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在中学段首次提出“完整复述故事”,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支架为“旅行路线图”。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旅行路线图”需要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自主绘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两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教学片段:

提供“复述学习单”:请在下面方框中,标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

学生通过阅读,能很快画出“旅行路线图”——

在完成“路线图”之后,学生对照着“路线图”讲故事的时候,并不能将这个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

认真反思第一次尝试的课堂实践,发现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科普童话故事,运用了很多“青头”和“红头”之间的对话描写,用对话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路线图”只是为“完整复述故事”提供了“线索”(叙述顺序),其“完整复述故事”的主体部分,还是“人物对话”。如何将二者自然融合起来,达成“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的目标?

笔者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各学习小组的学习单上呈现了两条路线,要求学生将“青头”和“红头”的“路线”对应起来。如下图:

捉迷藏红头:草堆里牛嘴里牛肚子第二个胃牛嘴喷出来

青头:闭眼睛牛身上摔地上牛身上牛鼻子上笑眯眯

并给学生提供了词语“支架”:

红头:来不及、救命、拼命、哭起来、悲哀、流泪

青头:蹦到、不顾疼痛、一骨碌、蹭来蹭去

整个流程设计如下:

(1)明确学习任务:学习讲《牛肚子里旅行》整个故事。

(2)发布学习任务单,各小组合作学习。

①合作绘制“红头旅行路线图”。

②再次默读全文,对应标注“青头的位置”。

③借助关键词,对照“路线图”,小组内尝试轮流讲给成员听。

④推荐一位代表上台讲述。

(3)集体汇报交流,评价。

这一次尝试,绝大多数学生能达成“完整复述故事”的目标,且有部分学生还融入自己的个性理解。

当然,在课堂实践的每个步骤中,都需要及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并为下一个教学步骤提供导向。随着学生能力水平的逐渐提高,教师要适时提出新的学习任务,设置新的挑战。也就是说,学习支架是随着课堂的进程不断变化的,而不是长期固定的。

三、创设交际语境,读写一体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个单元都为“写景”课文,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富饶的西沙群岛》安排了三道课后习题,第一题指向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为:

第三题为:

第三题四张图片,所对应的是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将后两题训练融为一体呢?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西沙群岛的“海洋馆”,在这里我们将会看到什么呢?说说看,你们特别期待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西沙群岛的各种海洋生物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生:我最喜欢“海龟”,因为它昂起头的样子特别可爱。

生:我最喜欢那些鱼,它们身上的条纹美丽极了。

生:我还喜欢珊瑚,鱼儿可以在里面捉迷藏。

……

师:谁愿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还有哪些生物?(学生纷纷举手,请一生)

生:我喜欢第一幅图片上那些“成群结队”的小鱼,这些鱼游过来游过去,大概是在找食物。

师:这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用上了文中“成群结队”这个成语,活学活用。那么,如果让你介绍别的图片上的海洋生物,你是否也能做到生动形象呢?不要着急,请大家拿出小组合作学习单——《听我来介绍》。

合作学习单如下:

1.小组内轮流介绍自己选择的“喜欢的图片”。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并予以评价。

“五星级”评价标准如下:

(1)明确对象与介绍内容;

(2)语言流畅、语意完整;

(3)介绍清楚事物特点;

(4)能运用文中的恰当词语;

(5)语言生动有趣,有自己的想象。

2.小组讨论:推荐得“星”最多的同学,代表小组作集体展示。

在全班集体交流展示中,同样要创设“交际语境”。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西沙群岛海洋馆”的馆长,今天为大家做导游的是何轶群小姐(学生哄笑),让我们欢迎何导游上场——(何轶群同学上台)

生:大家好,我叫何轶群。现在由我来介绍“海洋馆的生物”——(手指图片)

西沙群岛的海里不仅有鱼,还有海龟呢!看,那只海龟在海里爬来爬去,真可爱呀!它长着坚硬的壳,四肢和头上长满了黑宝石似的圆点,肚皮上还有这黑白相间的条纹。它那乌黑的眼睛就如同黑珍珠一样。

师:小朋友们,听了何导游的介绍,你们想说什么?(生纷纷举手)

在上述集体展示交流中,笔者通过交际语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口语表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生长,从“导游”的角度来对待“介绍”语言,并且注重语言在面对“游客”群体的时候所起到的交际功能。这样不仅明确了“话题”“对象”“目的”,还有效地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关注到语言形式。

在此基础上,再及时布置小练笔,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片段】

师:因为时间有限,不能让每位同学上台担任导游,那就请大家拿出学习单(二),在上面将自己想要介绍的话写下来,时间十分钟。(学生完成小练笔)

以下是部分学生当堂完成的小练笔范例:

“大家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海底景观——哇!这么多的鱼,数也数不清,所以说西沙群岛不仅是鸟的天下,更是鱼儿们的天下!你看,它们的眼睛黑黑的,像两颗葡萄。黑中带黄的身体特别美丽,在海水中摇动着扇子般的翅膀。它们在各种各样的珊瑚里、石洞里游来游去,像在玩捉迷藏的小娃娃。”

“西沙群岛广阔、湛蓝的海面上翱翔着繁多的海鸥。你看,它们那黑白相間的羽毛,仿佛一件礼服,像是要去参加大赛呢!别看它的身体那么娇小,其实,它还是捕鱼能手。它们捕鱼时常常会在海面上空盯着,一看到水面上有泡泡,鱼儿露出水面,海鸥就猛地冲过去,小鱼就成了囊中之物了!”

四、转换复述视角,体验人物内心

在三年级上册课本安排的共12次“学习详细复述”的习题中,《掌声》一课的习题安排最为特殊:

这是教材第一次安排“转换视角”复述故事,而且是以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在整个统编教材编排中,类似“转换视角复述故事”的安排有四次: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课后习题中“急性子裁缝”和“慢性子顾客”,互换性子;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课后习题中“我的心情变化”,体验“我”的演出经历;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中的“转述”;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中的“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

应该说,这是统编教材在阅读教学内容编排上的一次重要突破。多重视角,会给整个故事的叙述和复述,添加许多灵动性和闪光点。例如《金刚川》,便是一次国内剧本创作的全新尝试——选取“工兵”“炮兵”“美军飞行员”三重视角,叙述“修桥炸桥”的整个事件。其灵感来源于《敦刻尔克》的剧本,其选取“船长”“士兵”“飞行员”三个特定人物,从海、陆、空三种不同视角还原这一历史事件,场面恢宏,叙述方式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其难点在于“转换视角”的“切入点”。《掌声》这篇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也就是“作者视角”。笔者就本课教学,做了一次尝试——“三重视角学《掌声》”。

首先是站在“同学视角”,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两处有关“掌声”的语句,读一读。思考: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为什么要鼓掌?这掌声的背后,你想要表达什么?

其次是站在“英子视角”:“如果我是英子,故事还是我们所了解的这样吗?让我们回到掌声第一次响起之前——”

【教学片段】

出示:“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指名读)

师:喜欢老师安排这样的活动吗?(生:喜欢,因为……)

师:如果你是英子,你喜欢吗?(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腿有残疾。

师:好,咱们来重现当时的情景,我就是文中的老师——“今天这节语文课,咱们来评选咱们班的故事大王,每位同学都要上台讲故事,好不好?”(生齐:好!)

师:(面对一位女生)英子,到你上台了——(该生呆住)英子,轮到你上台了!(学生这才反应过来,一骨碌站起来,走上讲台)

师:这不是真正的英子,如果英子像你这般敏捷,那就没有这个故事了。(转向另一个学生)英子,轮到你上台讲故事了!(那学生慢吞吞地站起来)

师:你为什么动作这么慢?

生:我害怕……

课件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当出示最后一段话时,引导学生读,转换视角,体验英子当时的心理。接下来,从“第一次掌声响起”时的“一摇一晃”,再到“第二次掌声响起”之后的“一摇一晃”,通过两次比较阅讀,再次体验“英子同样动作背后的心理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回顾“两次掌声”响起的情景:“如果你是英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最后,站在一直在幕后的“老师”的视角——

【教学片段】

师:一个充满着温情的故事,故事中有充满温暖的同学,有从忧郁走向开朗的英子。还有一个莽莽撞撞、冒冒失失的新老师,她怎么不事先了解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她怎么能让腿有残疾的英子走上台去讲故事呢?这不是存心让英子出洋相吗?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这位老师?

生:我觉得老师是故意锻炼英子的……

师:故事的真相,在多少年以后,英子和老师之间的两封信中揭晓——(出示“英子的来信”“老师的回信”)

师:同学们,读了老师的回信,你想说什么?

生(动情地):原来这一切都是老师安排的!

生:英子能够找到自信,多亏了这位老师!

……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将“转换视角复述故事”化于无形,自然融入教学情境中去,通过创设不同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在交际对话中切换视角,内化语言,感悟体验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内心世界。最后,整节课在《掌声响起来》的音乐声中结束……

掌声终有结,但这节课留在学生内心中的温暖永存!

统编教材在小学阶段关于“复述故事”的内容安排,是有层次性、连续性、发展性的,其复述故事的策略,也是在不断的迁移运用中获得的。不断研读教材,不断研究学情,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更“温暖”、更“有趣”!

参考文献:

[1]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小学语文,2019(1).

[2]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1~12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特里·汤普森.支架式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英子习题交际
两块磁的交际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独臂作家之死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鲜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