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注青山不言悔

2021-01-10刘玄

老友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三清山成矿江西

刘玄

在江西省地质局南院,每天一大早就有一位耄耋老人走进七楼办公室埋头工作。这位老人就是88岁的省地质局原总工程师杨明桂。作为一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从1995年退休留在省地质局高级咨询中心工作至今,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每天早上8点,杨明桂都会准时到达办公室。参加地质工作近60年来,杨明桂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如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西“四十佳劳动模范”、省直机关“优秀党员”,获得全国地质界的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面对荣誉,杨明桂谦虚地说:“我的知识是党和国家培养的,我的地质理论认知是广大地质职工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做好工作是自己的本分。”他一直在地质科学奥秘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1933年,杨明桂出身于河南省淅川县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他上学时断时续,艰难地读到了初级师范一年级。新中国成立以后,杨明桂的父亲当了陆军医院工人,姐姐成了军医,他也有机会读完高中,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今中南大学地质资源系)。进入大学后,杨明桂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暗下决心,毕业后投身于地质工作。

毕业时,杨明桂找到老师,主动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工作。1955年春,杨明桂来到江西从事国家急需的钨矿普查。那时候,地质队队员生活艰辛,往往是走到哪吃到哪、睡到哪。由于中午经常在山上吃冷饭,杨明桂得了胃病,有时忍着剧痛工作,但他毫无怨言。那时候科技水平落后,找矿又是在深山老林中跑来跑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迷路是经常遇到的事情。一旦迷路,带的干粮不够吃,地质队队员就只能去讨饭。好在村民对地质队队员很热情,碰见他们讨饭,基本上都会给一些。但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情况就变了。有一次,杨明桂在找矿时,饿得实在受不了,看见一个老乡在挖红薯,想讨一个吃,被拒绝了。“那时候,很多村民自己都吃不上饭,根本没有余粮给我们。”杨明桂说。由于饿得实在没办法,他们自己也到田地里挖红薯、萝卜,挖到后,立刻就啃着生吃了,根本顾不得洗去上面的泥土,吃完后,还不忘放点钱在地里。

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杨明桂带领地质队一群年轻队员吃百家饭、行万里路,足迹遍布江西省东半部山区。他们新发现了莲花山、大王山、徐山3个钨(锡)矿田、40多处钨矿床(点),其中丰城徐山、崇仁香元经后期勘查达大型规模。

当别人问他为何如此拼命地工作时,杨明桂总是说:“在旧社会,我们一家人吃不好、穿不好,共产党来了后,我们的日子变好了。作为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一个穷小子,能有现在的好日子,能取得现在的成绩,这一切不都是党给我的吗?所以我从心里对党怀有感恩之心,决定以毕生所学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

1959年,江西省开始开展综合性基础性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杨明桂任江西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工程师。他坚持实行“填图、找矿、科研”三结合原则,为全省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扎实基础,大幅度提升了区域地质研究水平。从1963年起,杨明桂先后担任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技术负责人、副所长、所长,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地质科学理论研究,并被选送到原地质部李四光主讲的地质力学进修班进修一年。利用进修机会,杨明桂不仅充实了地质学知识,而且亲身感受了李四光爱国治学的高尚情操。

1965年,杨明桂带队在西华山—漂塘钨矿带从事隐伏钨矿床科技攻关研究,首次成功进行了隐伏成矿花岗岩基预测研究,揭示了脉状钨矿床等距、等深、侧列、侧伏、分带等四维时空结构规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建立了石英脉型钨矿床“线脉——细脉——大脉——根部”垂直分带图式。这种分带图式,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五层楼”找矿模式的雏形。这种找矿模式,对地质工作者找矿勘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成为打开隐伏钨矿床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文革”期间,杨明桂顶着压力,带领地质队队员开展国家急需的铜矿地质研究,提出了对九江城门山、德兴铜厂等一批铜矿床进行补充勘探的建议,使江西铜储量大幅度增长;同时,他总结提出了江西具有優势的成钨成铜两大岩浆成矿系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多位一体”斑岩铜矿床模式,有效地指引地质找矿工作向深度、广度进军。

由于工作业绩出色,1978年,杨明桂代表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作为全国先进科研单位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江西钨、铜地质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在南昌召开的国际钨矿地质讨论会上,我国代表提交了论文27篇,其中关于江西钨矿的论文17篇,仅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提交的论文就有6篇,江西钨矿地质科学研究成果与找矿实践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19833年至1995年,杨明桂先后担任江西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除了继续进行钨、铜、稀土等优势矿产勘查工作外,在金、银、锡、非金属找矿勘查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指导了1∶50000花岗岩区、浅变质岩区填图方法的全国改革试点工作,参与了《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一书的编著(副主编之一),为峡江水库选址等一批建设工程提供了咨询服务。

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一直是江西人民的愿望。但是,江西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的申遗之路并不平坦。艰难之处在于三清山与黄山太像了,两座山在区位上相近,在地质、地貌上也相似,就连生长的松树、漂浮的云雾都非常相似,以致人们把三清山誉为黄山的“姊妹峰”。

由于黄山“双遗”申报成功在先,对三清山来说,如何展示、体现三清山的价值和特点,找出与黄山的不同之处,就成为三清山申遗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为此,作为申遗专家组组长的杨明桂与其他专家一起将三清山与黄山、泰山等全国花岗岩名山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三清山花岗岩地貌最年轻,石柱最多、最尖峭、最美,并具有世界唯一性的三清山式高山盆景状花岗岩地貌景观,加上三清山孑遗植物的多样性,从技术层面为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扫除了障碍,解决了最大的“拦路虎”。

2008年7月8日,三清山申遗成功,成为当时江西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从此,以生态著称的江西,终于将一枚世界自然遗产金牌挂在了胸前,三清山开始走上世界大舞台。成功的背后是杨明桂等专家的辛勤付出。在三清山申遗期间,杨明桂突发疾病。当时正值三清山申遗的关键时刻,为了不耽误工作,杨明桂边打吊针边工作,与团队一道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申报资料的编写,被当时的建设部称赞为“江西速度”。

随后,杨明桂还为龙虎山—龟峰申遗,为庐山等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公园、矿山公园申报建设提供了咨询,这些申遗、申报工作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和大量资料成果,研编中国地质专业系列志书是实现地质强国梦、占领世界地质科学高地、推动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地质科学工程。2005年,江西省地矿局受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委托,试点研编地质专业志书系列。在以时任局長为首的编委会带领下,年过七旬的杨明桂担任总编,组织200余名地质科技工作者历时10余年,增删数次,编写了《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江西省环境地质志》和系列地质图件、数据库。这套志、图、数据库系列专业志书共有近700万字、1500份插图、380幅照片、1?500000地质图件7幅,对江西省的区域地层、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遥感信息特征、地质构造及区域地质发展史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更新,对全省各类矿产进行了全覆盖集成,对区域成矿条件、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提升,对全省区域地质环境、地貌、生态地球化学、矿山地质、城市地质、地热与矿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与地震地质、地质遗迹与旅游地质等进行了归纳记述,为全国地质志书系列研编提供了江西样本与经验,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评价说:“《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的出版,是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史上的新起点。”

在完成江西地质专业“三志”后,杨明桂又着手“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这个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古华南洋是中新元古代(距今约12亿年前—8.2亿年前)古洋盆,已潜没于深处,研究难度很大。杨明桂和江西地质科技工作者对浏阳—宜丰、德兴—弋阳、歙县一带出露的洋壳残迹蛇绿岩套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并与全国各地的同人通力合作,经过30多年的研究,首先确定了古华南洋的位置,并在华南洋潜没带的背景上厘定了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该地带被列为国家重点成矿地带以后,地质科技工作者在江西段新发现了朱溪钨铜、石门寺钨铜、松树岗钽铌、石竹山硅灰石、徐家坪滑石5个世界级大矿,沿带各省(区)都有重要矿产发现,成为华南最重要、世界罕有的一条钨多金属成矿带。他们没有止步,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钦杭带与金沙江—红河结合带在越南河内市北面相接,证实华南洋是一个大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古华南洋构造成矿域。这项地质科学研究新的重大突破,更新了中国南部及邻区中新元古代地质历史和大地构造与成矿格局。

2021年,杨明桂不顾年迈体弱,主动与赣南地质大队等单位的同志们合作,修改补充《江西钨矿地质》书稿。他说:“江西钨矿为中华苏维埃政权作出过贡献,是新中国矿业近代化的排头兵,其找矿经验与理论创新引领世界,我们有责任打造一部展示江西作为‘世界钨都’富饶资源,以及几代地质人接力奋进占领世界钨矿地质科学高地的专著。”为了自己当初在心中许下的诺言,这名老党员、老地质科技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着。

责编/文邦

猜你喜欢

三清山成矿江西
人间仙境:三清山
风光秀美的三清山
游三清山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金玉良言等
中亚成矿域西部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
内蒙古宝音图隆起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对华南小岩体找大矿问题的探讨
江西是个好地方
雾涌峰浮三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