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社团活动课程实施困境

2021-01-10韦琳陆俊良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9期

韦琳 陆俊良

【摘要】本文介绍南宁市友衡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剖析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困境,认为存在教师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对社团活动课程参与度不高、社团活动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初中部社团活动课程化受升学压力束缚、社团活动课程的管理评估缺乏系统性五个方面的原因,以期为探索改进提供思路。

【关键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 社团活动课程 实施困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021-03

社团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与补充,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但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实施社团活动课程时,出现了校内外教师合作度较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参与度不高、社团活动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等问题。本文针对困境,从社团师资配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群体特征、社团活动课程的目标设置以及教学管理评估等方面深入挖掘原因,以期为探索改进提供思路。

一、南宁市友衡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

(一)学校简介

南宁市友衡学校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广西一建河北子弟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基于原本招收区一建职员子女的办学传统,学校近年来招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数逐年增长。目前小学部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数占小学人数的25.43%;中学部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比88.62%,往年高达90%多,属于典型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学校长期以来给予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一视同仁的关爱与教育,将该群体与城市长居子女群体分置同班进行教育教学,意在通过开展共同的集体活动,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文化与课堂教学当中。

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且系统的办学思想。无论是教学楼的外观设计、塑胶球场的色彩搭配、垃圾分类小木屋的设置等硬件设施,还是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团活动开展等软实力,友衡学校无不透露出合乎美学的文化氛围。如学校近期打造的“七彩校园”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学校长期致力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和社团活动,旨在使学生形成志向高遠、意志坚定、乐观自信、健康阳光的人格品质。

(二)社团活动开展情况

历经60多年的耕耘,友衡学校积淀了较为丰厚的人文底蕴,在社团建设上也结下累累硕果。回顾社团建设历史,学校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就愈加重视社团活动的建设。比如,学校结合多年的办学经验与师生的兴趣特长,最早开设“围棋兴趣班”供学生选择学习,调动了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初步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围棋社团。早在2005年,学校就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实验基地”,之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围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改良。学校充分发挥了自身特色和优势,在从城区到全国的各级棋类比赛中荣获多次奖项。结合相应的节日,充分利用围棋社团的建设成效,举办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这赢得了家长和附近社区的大力支持,扩大了学校品牌社团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学校后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支持社团活动课程的建设。

近年来,学校紧跟时代步伐,在原有的社团建设基础上另辟蹊径,逐步形成了以围棋、书法、萨克斯为主的三大特色社团。其中,围棋和书法(硬笔)社团在小学部已经初步实现了由活动走向课程的转变,目前学校设置一周一次40分钟的课程,由校外相关教育机构的专职教师执教。萨克斯社团目前仍作为课后的兴趣班,仅对小学部3至6年级的学生开设。由此可见,小学部的社团活动课程建设已初具规模。然而初中部的各社团活动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学校的三大特色社团在初中部只设课后兴趣班,仅作为显性课程拓展与延伸。学校未课程化的社团活动时间统一安排在周二下午的第二、三节课,萨克斯社团在周六另增加一次课。

近两年,学校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还增设了其他类型的兴趣班,以丰富学校社团活动内容,按照现有的兴趣班,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如图1所示,见下页)。

新增社团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常运行,起初报名的学生人数不多,平均每个社团十几个人。但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包括原三大特色社团在内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暂停。2020年秋季学期,小学部的社团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初中部暂不开设兴趣班。

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困境

学生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拓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团活动课程化是指以本校已有的学生社团活动为基础,运用课程的原理对社团活动进行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选择、活动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及成果评估等一系列规范性、系统性的统合过程,并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宁友衡学校从早期的兴趣小组到今天的社团,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目前已经将围棋和书法两个社团活动纳入小学部的课程编制。社团课程与社团活动是相辅相成的,社团活动促进社团课程开发,社团课程开发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当前,社团活动在进一步实施课程化的过程中陷入了新的困境。

(一)校内外教师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社团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所区别,其本质是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尤其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这决定了社团活动课程化必然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创新,它是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把原先相对分散的各学科有机组合和表现出来的,并最终形成一门活动课程的过程。友衡学校属于小规模学校,在学科教师人数不多的情况下,不得不借助外部力量来支持社团活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学校首先在小学部初步实现围棋、书法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分别设置了一周一次40分钟的课程,聘请校外教育机构的专业教师进校教学指导。

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存在几个困难。一是初中部的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且许多教师表示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和教科研都有压力,对社团活动进课堂后的学科课程统合与管理感到力不从心。二是学校的社团事务与课程编排都是由校团委和教务处进行管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皆由校外专职教师负责。三是本校学科教师由于相关专业技能不高,在活动课程组织上出现了“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导致了教师个体的参与度不高,对社团课程的统合执行力较差。因此,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比重更高的初中部,社团活动仅停留在以自主自愿为原则报名的兴趣班层面,相关社团活动课程的师资配备与管理仍在探索当中。

(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对社团活动课程参与度不高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这一群体的学习行为特征,是初中部推行社团活动课程化时考量的一个重大因素。从普遍的教育调查中得知,相较于城市学生群体,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业成绩普遍不佳,他们对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怯于参加集体活动、怯于表现自我。从社会学家布迪厄“场域—资本”的视角来看,其原因有三:首先,因场域变更引发的身份认同冲突。多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进入城市学校学习之前,已深深打上了乡村学校的烙印,对乡村学校的制度、规则已内化于心。比如,乡村学校活动单一,在乡村场域中没有兴趣班这一概念与实体。来到城市这个大群落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正在“面临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价值冲突,产生一种别的同龄人没有的困惑、茫然和矛盾”。其次,由习惯差异带来的课堂学习矛盾冲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乡村场域中使用的方言属于粗略编码的语音系统,其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和拟声化、形象化特点,与城市学校里所使用的规范化、抽象化的精密编码的语言系统大相径庭。面对规范的社团活动课程,不少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因为心里茫然和胆怯而采取消极、逃避的学习态度,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又是一次课堂学习上的适应性障碍。再者,因资本薄弱造成的交际冲突。社团活动原本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兴趣爱好、弘扬个性,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也因为家庭经济薄弱、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社团活动中造成了一种无形的交际障碍。多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家长为了生存而拼命劳作,通常会忽略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谈心,不能及时解开孩子们的心结。最后,在社团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学习的人数增加,容易致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课堂话语权收缩,因此他们的学习行为与群际沟通更容易被忽略,使他们与城市子女之间产生疏离感。

(三)社团活动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一般来说,学校的学生社团主要存在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学校组建的社团,一种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前者主要依靠学校的办学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官方平台以丰富课余生活,鼓励学生代表学校外出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从而打造校本课程的品牌。后者则是以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学生群体聚集为主,形成较为稳定的兴趣小组后,向学校申报形成正式的社团组织。无论是何种社团类型的课程化,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影响社团活动课程设置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目前,友衡学校的社团活动课程类型偏重于前者,即从已有的学校社团中实施课程化建设。按照行政班级来全面推行社团课程,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与性格差异,使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选择性。

(四)初中部社团活动课程化受升学压力束缚

初中部还未正式实施社团活动课程的一个重大困境在于,学校的升学压力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相较于小学部,初中部的学科课程设置更多,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学习强度更大。在“唯分数论”的应试大背景下,初中阶段则更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访谈中部分教师也表示,迫于中考压力,学生的学习节奏已经很紧了,如果每个星期再单独设置两节正规的社团活动课程,则容易影响学科课程的正常教学进度。

(五)社团活动课程的管理评估缺乏系统性

将社团活动推向正规的课程建设,除了设置明确的课程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外,建立好系统的科学的课程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友衡学校小学部虽然已經将围棋与书法社团活动进行课程化,但每个学期临近期末时,学校还会提前两到三周暂停社团活动课程,用来专门复习主科。另外,校外聘用专业教师同时带多个班级,基本上不能完全认识每一个学生。如若有相关的校外比赛或活动,校外聘用专业教师则偏向于推荐那几个优秀的学生外出比赛。社团活动课程聘用的专业教师目前在校内还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他们只有在上课的时间才会来班级授课,完成教学任务就离开学校,他们与本校教师的沟通交流也不多。这些问题都导致社团活动课程的教学管理与阶段评估缺乏一定的连续性与系统性,不利于推动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发展。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的社团活动课程实施,在不同学段和时期分别陷入了不同的困境。小学部在深化社团活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需求,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生对活动课程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要统合好社团活动资源,深化校内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对学生在活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多元主体的评价,形成校本课程发展的长效机制。初中部则要更偏重在尊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习特征和性情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原有较受欢迎的兴趣班,逐步试点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包括设置明晰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组织科学合理的课程活动,并对活动课程和学生成长进行系统的管理及评估等。在灵活的课程与规范的活动之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最优化培养,帮助学生社团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志清,李清月,安淑静.中职学校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2]俞慧刚.高职院校专业型社团活动课程化:内涵、框架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23).

[3]苏良亿.场域视域下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冲突与融合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4]杨之音,王翠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文关怀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3).

[5]敖翔,赵毅.普通高中社团活动课程化路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7(12).

[6]张美玲.学生社团活动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和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7(34).

[7]李江红.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问题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36).

[8]潘秀玲.适应儿童发展的社团校本课程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0(20).

[9]李薇.基于社团活动平台重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教学与管理,2017(13).

[10]李伟胜.中学推进学生社团建设的三种思路[J].上海教育科学研究,2010(7).

[11]徐丽敏.城市公办学校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6).

[12]程仙平.城乡文化差异与城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5).

[13]查啸虎,黄育文.从冲突到融合:进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课堂文化适应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1(1).

【作者简介】韦琳助,壮族,广西隆林人,中级教师,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南宁市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陆俊良,壮族,广西南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