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历史考察

2021-01-09欧阳雪梅檀斯琦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

欧阳雪梅 檀斯琦

[摘 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不仅领导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红色资源,而且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就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成为加强党的建设与增进人民政治认同的精神富矿,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的深厚滋养,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发挥了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团结人民、振奋精神的重要作用,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珍贵财富。

[关键词]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红色血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6-0044-0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21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2]这反映了红色资源所承载的价值与意义,保护传承与利用红色资源的重要性。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简称,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下列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包括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者场所等;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和实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其他资源”[3]。红色资源的范围很宽泛,既包含了物质资源,也包含了精神資源,在时间跨度上从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延续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不仅领导人民不断创造、丰富红色资源,而且始终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传承红色基因,使之成为加强党的建设、增进人民政治认同的精神富矿,培育理想信念、引领社会风尚的深厚滋养,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

一、革命战争年代为保存红色资源作出的努力

革命战争年代,尽管环境恶劣,中国共产党仍然努力保护红色资源,发挥其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与团结人民的作用。建党初期,由于中国的政治环境,“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5]P2,在此影响下,建党初期的许多红色资源没法得到有效保存。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革命力量发展,革命文物丰富起来,但由于国共两党政治主张与地位不同,文物保护和管理理念差异很大,也影响革命文物的保护。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随着各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建立和发展,收集和保护红色资源得到重视。1928年11月,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第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规定:“编纂红军战史及死难同志传略,并收集其遗嘱遗物作纪念品。”[6]P2021930年,中共闽西特委在《关于宣传问题草案》中,要求闽西和各级政府设立“比较大规模的图书馆、革命纪念馆及俱乐部等”[7]P94。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在苏区建立革命纪念馆的主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规定:“死亡战士的遗物应由红军机关或政府收集,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陈列以表纪念”,“死亡战士应由当地政府帮助红军机关收殓,并立纪念碑”。[8]P2931932年,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对赤卫军和政府工作人员参战伤亡的抚恤问题的决议案,也提出将有革命意义的遗金遗物保存在革命陈列馆。1933年,中央教育部决定建立革命博物馆,发出向社会群体公开征集陈列品的启事,征集与革命有关的文件、物品、相片、旗帜、印章和徽章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革命文物征集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不仅征集革命的文物,敌方的文件、宣传品、俘虏军官的相片、反革命人物的物品等反革命文物也在征集之列。既征集团体的文物也征集私人的物品。[9]P1451934年1月,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在瑞金正式成立,举办革命史料和革命烈士的展览。但不久后遭敌机轰炸,被迫停止开放。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有了巩固的大本营,这方面工作更加积极。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毛泽东便亲自发起集体撰写《红军长征记》。他的意图很明确:一是为了进行国内国际宣传,扩大红军的影响;二是为了红军抗日筹集资金。在给各部队首长的电报中还专门强调:“事关重要,切勿忽视。”1936年春到10月底,红军总政治部就征集到了约200篇文章,共50多万字,最终选定出版了包含40多位作者撰写的100余篇文章,10首长征中传唱的歌曲和歌词,还有两篇红军英雄谱,4份资料表的《红军长征记》,该书约30余万字。[10]这是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最珍贵的历史文献。为记录、保存红军的光荣历史,1937年5月,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和总司令朱德签发了《军委关于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的通知》,号召全体红军指战员“尽最大的努力,各就个人的闻见,把红军各种的历史,战斗……等等写出来,并寻各种纪念品”[11]P60。1936年4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党中央为其修建陵墓,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刘志丹将军墓”的碑志和“群众领袖,民族英雄”[12]P432的碑石并题写碑文。

为了保存边区革命历史纪念物,1946年《陕甘宁边区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建设计划方案》中,建议在延安建立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博物馆。[13]P331因此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做资料搜集筹备工作,虽然后来因内战爆发未能完成,但可以看出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保护革命文物方面所做的努力。

解放战争胜利在望,1948年6月,为筹建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日报》刊登了《征求东北抗日烈士的遗物启事》,广泛征集抗日烈士和抗日联军的遗物。据统计,当时共征集各种文物、史料1152件,为烈士事迹展览和纪念馆建设奠定了基础。[14]P460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北平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因鲁迅故居有流亡地主等寄居问题,为加强保护管理,申请筹备成立鲁迅纪念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文学开始对党革命历史的同步记录和书写。[15]1921年,郭沫若的长诗《女神》最早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的呼唤,表现出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1926年,蒋光慈的小说《少年漂泊者》最早描写青年知识分子投奔共产主义的历程;1931年,巴金的小说《死去的太阳》最早表现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运动;茅盾的小说《子夜》全景表现20世纪30年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书写旧世界的崩溃和新生事物的诞生,成为革命启蒙教科书;1935年,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正面表现东北抗战和东北人民的生活與挣扎;1945年,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深刻揭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1948年,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和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真实表现解放区土改的宏阔场景。

除了这些名家名篇,革命文艺工作者创作大量的红色作品,激发广大军民的革命斗志。仅《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所收录的戏剧名录多达180种,活报剧34种,歌剧、舞剧、表演唱29种,舞蹈16种,戏曲、木偶戏16种,曲艺10种,讽刺剧、滑稽剧、哑剧5种。[16]P357-375延安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有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诗歌《王贵与李香香》、戏曲《穷人恨》《血泪仇》、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抓壮丁》、歌曲《延安颂》《东方红》、小说《高干大》《种谷记》、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陕北说书《刘巧团圆》等,各个版画。这些反映革命实践活动,体现革命精神的红色经典,在团结人民、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革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7]P70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为后代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培育并构建起了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等红色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为保护珍贵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二、发扬革命传统与红色资源保护工作体制机制的初步建立

为缅怀1840年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们,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当天下午6时,毛泽东偕同全体政协委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亲笔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碑背面刻着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碑文,致敬英雄、传承精神。

革命文物彰显着中国先进分子的初心使命,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新中国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初步建立了红色资源保护的工作体制机制。1950年3月,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负责搜集和保管革命历史档案和文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达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在全国普遍征集一切有关的革命文物,文件中将革命文物的范围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运动史料。1951年7月3日,当中共中央收到上海市委宣传部已经查悉党的一大会址及一大会后党的领导机关的办公地点,即向上海市委指示:“这几个地方,如属可靠,即可用适当方式保存,留作纪念”[18]P249。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视察黄河故道,他特意在邯郸停留,专程参谒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迁移至这里左权的墓。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党和政府十分注意解决经济建设和革命文物保护的矛盾。1953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历史及革命文物负有保护责任”[19]P462。全国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等纷纷开展革命文物征集和保护工作,并利用历史和革命文物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56年国务院下达《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要求加强群众宣传,使文物保护成为广泛的群众性工作,还决定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查。

1961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示》,提出了“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20]P4567的文物保护方针。国务院还发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国务院制定和公布的第一个具有文物基本法性质的法规,是我国文物事业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的重要标志。1964年,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现已有馆藏文物、文献、资料6.3万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强调发扬革命传统。在革命斗争实践孕育形成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在新中国得到继续发扬。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21]P14381951年8月,他把“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亲笔题词送给南方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整风运动中,中共中央十分注重加强党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强调“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22]P285。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党始终强调发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来推动经济社会工作。党带领人民在艰苦创业中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是革命精神在建设年代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保持了革命品格和精神风范。

征集、出版革命回忆录。最有代表性的是被郭沫若誉为“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23]P348的《星火燎原》《红旗飘飘》。这是回忆人民军队战争史的丛书、丛刊。为纪念建军30周年,1956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发起“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征文”活动,530余位开国将帅和省部级以上领导,数万名官兵、转业军人和地方党政干部踊跃撰稿,应征稿件3万余篇。至1982年6月,《星火燎原》丛书10集全部出齐,共编入632篇文章,累计373万字。部分稿件先期结集以《红旗飘飘》为书名出版。刊载的有回忆录、传记、小说,还有诗歌和日记等,内容有描写革命领袖的,有记录革命先烈的,有回忆著名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还有描写无名英雄和革命斗争生活的。丛刊的目标对象是青少年,用人民革命的历史上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英雄人物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建设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时刻保持蓬蓬勃勃的朝气。不怕任何风险,勇于克服困难,无限忠诚于人民的事业”[24]P1。

这是以历史亲身经历者的采访回忆为主,是中国革命斗争、人民军队历史最真实最鲜活的记载,史料价值很高,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这些回忆录为当时军事文学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红色娘子军》《党费》《杜鹃山(潘虎)》等征文稿,没等到编辑结集出版,就被改编成电影或戏剧。这些基于革命历史的真實而创作的各种革命题材的作品被称为“红色经典”,成为衍生的红色资源。

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为中国红色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形成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繁盛期,涌现了包括小说、散文、诗集、美术、话剧、电影、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大型雕塑等在内的大批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如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如体现革命斗争的《红岩》《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反映新中国新面貌的《山乡巨变》《龙须沟》《创业史》等小说;《刘胡兰小传》《董存瑞》《青年英雄故事》《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传记故事;《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优秀电影;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民族歌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文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产生了极广泛影响,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发掘、抢救和保护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做出了巨大努力,许多领袖人物的故居和革命旧址得到整理和修缮,建设博物馆、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场馆,举办了众多内容丰富的革命展览,取得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一些规律性认识,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革命文物及红色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三、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进入法制化专业化轨道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进一步提升,向法制化专业化规范化迈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为保护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党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主张转化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文物保护法》明确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均列为革命文物。以此为核心,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相关的法律框架逐步建立,规范了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1992年和1995年,国务院先后召开两次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原则。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并动员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近现代文物特别是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努力做好革命文物的普查、征集、保护、研究和展示工作”[25]P439。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意见》,明确对财政比较困难的老少边穷地区的重点革命旧址、革命纪念建筑和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的抢救维修,要在经费安排上给予倾斜。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成为文物工作的遵循和指南。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是文物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核心任务;保护中要抓住重点,利用要合理,要以保护为主、服从保护;加强管理为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提供基本保障。2008年,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革命文物进行界定:“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者与英烈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类型也随之明确为革命史迹、革命实物、代表性建筑等三大类,提出了革命文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对建立科学完备的红色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物收藏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展示传播功能显著增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继续推进。

进一步强化红色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对外开放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因打开了“窗子”,飞进了“苍蝇”。西方消费主义、娱乐至上、解构主义等思潮影响,“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心化”“去主流化”“去历史化”,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中,出现了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增加了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复杂性,一些人“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红色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真实、可信的特点,易于为人们接受和理解,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教材。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发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五种革命精神”:“革命和拼命精神;遵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26]P681983年,中央宣传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发出《关于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要求广泛利用各种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84年,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重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1989年6月召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强调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1991年,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指出要“依托博物馆、纪念馆和各种革命遗迹、遗址作为固定场所,有计划地运用文物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27]P118,把反映近现代中国人民苦难、奋斗、胜利历程的革命文物,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列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部署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中央宣传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意见》发布,认为革命文物凝聚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抵御外侮、威武不屈,热爱祖国、维护统一,追求真理、舍身取义,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强调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进入21世纪,红色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彰显。除了通过重要的纪念活动进行红色教育,还注重从各个方面、群体、领域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2008年1月,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进一步强化了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红色基因得到传承和创新,产生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等,以创新、拼搏、奋斗的精神展现了民族精神的时代风貌,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激发红色资源的经济活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以第四次文代会召开为标志,中共中央恢复了领导文化工作的“双百”方针,又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文坛艺苑空前活跃,红色文化呈现多样态发展。在市场经济理念下,红色资源不仅仅是教育的资源和载体,同时也成为文学、影视、出版、音乐、美术等的创作素材,在文化产业视角中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和文化产品本身,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湘江之战》全景反映革命战争,再现了革命军人英勇战斗、不畏牺牲的精神;反映新中国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文学作品有《哥德巴赫猜想》《人到中年》《今夜有暴风雪》《人世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人生》《平凡的世界》《腊月正月》《鲁班的子孙》《乡场上》《陈奂生上城》。高扬理想主义、奉献的主流价值,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的方针指导下,一批弘扬主旋律的优秀红色文艺作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4年,中共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拉开了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序幕。红色旅游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的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活动,把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经济增长点,这是一项无污染、可持续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以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28]。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下发《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發展规划纲要》,把前一个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中红色旅游的重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拓展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革命遗址遗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纪念地,使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红色旅游的开发将红色资源的魅力转化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不仅提升了旅游的品质和内涵,也促进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是红色资源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实践形式。

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地域广泛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以特有的方式见证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承载着党和人民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貌等,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依托。中国共产党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的程度不同,但百年来始终在努力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秉承红色革命传统,坚守初心使命,凝聚力量,中国人民也通过红色资源认知红色历程,增进政治认同和增强文化自信。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迈进,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用好红色资源,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文化释放更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红色资源的学理研究是实现红色资源科学有效开发、运用、转化的重要支撑。加大革命文物研究、展示力度,加强红色资源研究阐释、挖掘思想内涵,突出价值引领,扩大红色基因传承的群众基础,使之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这样才能让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光明日报,2021-06-27.

[3]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N].解放日报,2021-05-31.

[4]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7]柯华.中央苏区宣传工作史料选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

[8]毛泽东军事文集:1[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中央苏区文艺丛书编委会.中央苏区文艺史料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光明日报社.毛泽东亲自发起、集体编撰的《红军长征记》[N].光明日报,2006-11-29.

[11]中央档案馆.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文集: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3]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14]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文物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5]吴义勤.百年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N].光明日报,2021-06-22.

[16]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1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律法规全书:第7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

[2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李新芝.毛泽东题词题字珍闻[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

[24]朱德,等.红旗飘飘:第1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25]中国法律年鉴社编辑部.中国法律年鉴1998[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社,1997.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8]《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N].法制日报,2005-02-23.

Abstract:The red resources are the witness of the CPC’s arduous and brilliant struggle,being the mo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During the course of one hundred years,the CPC not only leads the people to create rich red resources,but also,starting from the years of revolutionary war,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resources,and passes on the red gene and the red legacy.The red resources become a spiritual mine for strengthening party building and promoting the people’s political identity,a deep nourishment for fostering the core values and leading the social tide,and an advantageous resource for flourishing socialist culture and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faith,rallying strength,uniting the people,and inspiring spirit,being a precious asset for advancing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Key words:red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red legacy

(責任编辑:邱 明)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
地方红色资源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谈红色诗歌的创作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红色资源在美术鉴赏课中的有效利用
浅谈佳木斯东北小延安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